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余广  陈雷  白玉雪 《中国医疗前沿》2008,3(11):100-100,9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普遍接受的GIST的诊断概念是: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且表达CD117蛋白。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应该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因此,目前我们必须将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由以平滑肌肿瘤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胃肠道问质瘤为主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方法 收集19例GISTs,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6例患者行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 结果 19例GISTs,发生于胃10例,小肠6例,肠系膜1例,直肠2例,其中良性者4例,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从4cm到11cm不等;其中4例为腔内型肿块,13例为腔外型肿块,2例为腔内-腔外生长。15例肿块密度不均,2例可见钙化影,增强扫描肿块实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例患者伴有肝多发转移。 病理: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多位于胃肠黏膜下层、肌层或管腔。4例肿块可见纤维性包膜,13例切面呈灰白色,6例呈褐色、红色。12例与周围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粘连。19例均未见明确淋巴结转移。本组病例梭形细胞型15例,混合型3例。15例肿瘤细胞有一定异型性,可见个别核分裂。免疫组化:CD34(+~+++)13例;CD117(+~+++)9例;Vimentin(+~+++)10例;SMA(+)1例;S-100均为阴性。 结论 影像检查对GISTs的定位和提示诊断有重大价值,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问质瘤的影像学表现。CT、胃肠道钡剂检查资料均有7例,仅有CT检查6例,仅有胃肠道钡剂检查1例。结果8例间质瘤的胃肠钡剂检查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增粗、受压和肠管推移改变,形成充盈缺损及在气体衬托下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可形成溃疡及气液平。恶性间质瘤可表现为粘膜破坏。13例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呈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密度均匀及不均匀,钙化少见,其内可见溃疡、气液平,增强有强化。结论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提高间叶组织肿瘤的认识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29例,小肠16例,大肠5例,胃肠道外2例。病理分型:良性GIST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6例,未确定3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占38%(20/53),腹部不适及腹痛占36%(19/53)。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含血供的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性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准确定位、良恶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肿瘤,它属于间叶肿瘤的一种,由于其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点,即GIST可以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也可同时向两双向分化,但GIST与胃肠道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相比,又有特殊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肿瘤.目前对GIST的认识可归纳为:胃肠道除外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并且表达CD117或CD34和CD117同时表达的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胃肠道间质瘤57例影像表现。结果:57例患者中胃间质瘤4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小肠间质瘤7例,结肠间质瘤3例。57例中共有2例误诊,诊断准确率96.5%。结论: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采用双期薄层CT扫描能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和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GISTS患者的临床病史、影像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3例分别位于胃底、胃体、十二指肠,2例转移。影像可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及血供特点。免疫组化特征为CD117和CD34阳性。结论 GISTS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术前确诊率低,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特征及部分临床特征,了解最新的病理诊断标准,积
累病理诊断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2 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
组织由两种形态细胞构成: 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 免疫组化结果: DOG - 1 阳性率100%,CD 117 阳性
率93. 8%,CD 34 阳性率87. 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逐渐深入,病理诊断分析更加全面,免疫组化抗体
CD 117,CD 34 联合DOG-1,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质瘤的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年来确诊的59例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间质瘤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结论 间质瘤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细胞肿瘤,应与平滑肌肿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相区别,正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表现与病理特征,探讨CT征象与GISTs病理恶性潜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质瘤MD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4...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 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应用,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20例GIST 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行胃肠道钡餐造影,10例行CT检查并1例同时行MRI检查、3例行DSA检查.结果 (1)胃肠钡餐X 线示:1例食道中下段弧形压迹,边缘呈虫蚀状,正常粘膜推压移位.4例胃体呈类圆形充盈缺损,粘膜撑开、展平,浅表溃疡形成,局部胃壁尚柔软;2例胃窦肿瘤呈不规则充盈缺损及腔外钡斑,粘膜破坏.1例仅见外压性改变(2)CT显示:5 例胃内及小肠肿瘤向腔内外生长,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呈中度或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发生于小肠的可见小肠推移.部分肿块内见不规则钙化斑(3)MRI及DSA显示:1例胃内肿瘤于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显著2 例空肠、1 例末端回肠肿瘤呈圆形染色灶,边界清楚,对比剂弥散延迟,并见粗大引流静脉.结论 钡餐造影和CT 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DSA对于GIST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建常 《广西医学》2007,29(11):1737-173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以梭形细胞为主非定向分化的肿瘤,过去由于病理检查水平的限制,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类肿瘤或神经鞘瘤,1983年Mazur等[1]通过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这类肿瘤缺乏平滑肌细胞或雪旺氏细胞的免疫组化特征(SMA、S-100蛋白阴性等),而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因此他们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目前已得到公认.本文就这类肿瘤的临床、病理、影像表现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钡剂造影及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GIST的钡剂造影及增强CT扫描影像特点。结果:在13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8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钡剂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及龛影或仅为胃肠道受压。CT平扫显示腔内外密度不均匀肿块;CT增强均显示增强,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结论:GIST钡剂造影缺乏特异性,可作为初步影像学检查;增强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部位、形态和大小,对于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GIST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标准。方法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h、action、S-100、NSE。结果大多数病例Vimentin、CDh标记阳性,少部分病例可表现灶性或个别细胞action、S-100、NSE阳性,本组研究按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27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19例。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经初步观察,Lewin的诊断标准是可行的。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不是一种新型肿瘤,而是一种近年来有更加深入认识的肿瘤.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证实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并不一定象原诊断那样,可能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目前,大量研究证明,胃肠道间质瘤远比平滑肌肿瘤多见,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 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 和 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20.
刘晓芸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27-2528
目的:观察54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标准、良恶性指标和免疫组化标记特点,探讨理想的诊断GIST的免疫组化标记组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肿瘤中CD117、CD34、SMA、S-100、VEGF等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54例GIST中,CD117、CD34、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96%、88%、77%。2.CD117、CD34表达阳性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VEGF在不同大小的肿块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在肿瘤直径〈5的肿块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的肿块。结论:免疫组化在GIST诊断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