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尖锐湿疣皮损区的免疫状态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区的免疫状态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30例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前皮损区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1a、CD16、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治疗后8周,20例(66.7%)患者有效。咪喹莫特治疗有效者,治疗前其皮损HLA-DR、CD1a、CD16及ICAM-1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无效者(P<0.05)。结论尖锐湿疣皮损处HLA-DR、CD1a、CD16及ICAM-1阳性表达多者提示免疫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角朊细胞的免疫诱导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 (HS)和瘢痕疙瘩 (Ks) ,角朊细胞 (KC)表达 ICAM- 1和 HL A- DR) ,及≤ 1m o的 HS(HS1) ,2~ 6 m o的 HS(HS2 )和 7~ 2 4mo的 HS(HS3)标本 ,分别作抗 ICAM- 1,HL A- DR,CD3,CD4和 CD8的 Mc Ab的SABC方法免疫组化染色和观察 .结果 各组 KC表达 I-CAM- 1和 HL A- DR抗原的阳性检出率 (% )、CD3+ 细胞密度(cells/ mm2 )及 CD4+ / CD8+比值 (x±s) ,并作统计学处理 .各组标本的 KC表达 ICAM- 1和 HL A- DR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 :Ks- I>Ks- P>Ks- A,HS1>HS2 >HS3(t,P<0 .0 5~0 .0 0 1) .各组 KC表达 ICAM- 1和 HL A- DR的阳性率与组织内浸润的 CD3+细胞密度和 CD4+ / CD8+比值呈明显正相关 (P<0 .0 5~ 0 .0 1,r=0 .2 49~ 0 .32 4) .结论  KS和 HS的 KC通过表达 ICMA- 1和 HL A- DR抗原 ,诱导 T细胞浸润 ,上调局部免疫炎性反应 ,可能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CD15、CD11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脓疱型银屑病(PP)发病中的作用,为该病的治疗探索新途径。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患者(银屑病组)和13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表面CD15、CD11b的荧光强度。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例患者皮损处脓疱壁、血管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皮肤标本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P患者与正常对照者PMN表面CD15、CD11b的荧光强度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P患者皮损组织的脓疱壁、真皮浅层和乳头内血管及表皮角质形成细胞ICAM-1染色呈阳性;表皮内ICAM-1的表达呈局灶性分布;正常皮肤组织ICAM-1染色呈阴性。结论黏附分子CD15、CD11b、ICAM-1参与了PP的发病,并促进炎症发展,提示抗人黏附分子抗体可能成为治疗PP的新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蒙汉族银屑病皮损细胞间粘附分子(CD54)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CD54、EGFR的表达.结果:蒙汉族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CD54、EGFR的表达均阳性.结论:CD54、EGFR与银屑病发病机理有关.CD54、EGFR在蒙、汉族银屑病皮损的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9):828-832
目的探讨CD34~+CD38~-KG1a白血病干细胞抵抗同种异体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CD34~+CD38~-KG1a细胞和4例健康个体外周血中NK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纯度;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在不同效靶比(5∶1,10∶1,20∶1)下对K562和CD34~+CD38~-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分析NK细胞KIR和CD34~+CD38~-KG1a细胞HLA-Ⅰ基因分型;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和CD34~+CD38~-KG1a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链相关分子A/B、人巨细胞病毒UL16结合蛋白(ULBP) 1~3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的表达。结果分选的CD34~+CD38~--KG1a细胞和NK细胞纯度分别为(94. 25±2. 16)%、(91. 70±2. 05)%。NK细胞在各效靶比下对CD34~+CD38~-KG1a细胞的杀伤率均低于K562细胞(P <0. 05)。4例健康个体NK细胞KIR基因型为KIR2DL1、KIR2DL3、KIR3DL1和KIR3DL2,CD34~+CD38~-KG1a细胞HLA-Ⅰ基因型为A30、30,B51、78,Cw4、16。K562细胞高表达NKG2D配体,CD34~+CD38~-KG1a细胞几乎不表达NKG2D配体,CD34~+CD38~-KG1a细胞中NKG2D配体表达率显著低于K562细胞(P <0. 05); K562细胞中几乎不表达HLA-Ⅰ,CD34~+CD38~-KG1a细胞高表达HLA-Ⅰ,CD34~+CD38~-KG1a细胞中HLA-Ⅰ的表达率显著高于K562细胞(P <0. 05)。结论 CD34~+CD38~-KG1a细胞明显抵抗同种异体NK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高表达HLA-Ⅰ分子和低表达NK2D配体有关。  相似文献   

6.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6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表达进行研究。结果26例患者皮损真皮内均见到CD45RA、CD45RO及CD43阳性浸润细胞,阳性率分别为(5.8±1.8)%、(86.6±12.5)%及(93.4±14.5)%。22/26的患者角质形成细胞表达CD43(+~)。结论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内浸润细胞以记忆T细胞亚群为主,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浸润细胞可通过表达CD43分子,分别与真皮内炎性细胞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的ICAM-1结合,从而促进炎性细胞向表皮内浸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γIL - 2及抗 CD3m c Ab γIL - 2对脐血单个核细胞 (MNC)的免疫表型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间接玫瑰花结法实验测定 2 3例脐血 MNC表面的分化抗原 ,EL 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 6 (IL - 6 )、白介素 - 8(IL - 8)。结果 :经γIL - 2及抗 CD3mc Ab γIL - 2激活的脐血 MNC其分化抗原发生明显变化。 1、两组与未活化相比 :CD3 、CD8 、CD16 、CD5 6 、CD19 、CD2 3 、HL A- DR↑ ,其表达 CD2 5亦均增加 ,但抗 CD3mc Ab γIL- 2激活组 >γIL- 2组 (P<0 .0 1) ,CD45 RA 均明显下降 ,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CD34 无明显改变。 2、经抗 CD3m c Ab γIL- 2激活的 MNC,细胞集落增加 ,但 γIL- 2组无此作用。 3、细胞因子的改变 ,无论经 γIL- 2还是抗 CD3m c Ab γIL- 2激活的脐血 MNC上清液 ,其 IL- 6增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TNF- α,IL- 8亦明显增高 ,但抗 CD3m c Ab组 >γIL- 2组 (P<0 .0 1)。结论 :脐血抗 CD3激活的杀伤细胞 (CD3AK)比 γIL- 2激活的L AK毒性作用更强 ,更有利于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中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化群抗原4、8(CD4、CD8)抗原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MF患者的外周血和皮损HLA-DR、LFA-1、ICAM-1、CD4、CD8抗原的表达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MF患者外周血HLA-DR 、LFA-1 及ICAM-1 淋巴细胞比正常对照增高(P均<0.01);MF患者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下降(P<0.001);MF患者皮损中HLA-DR 细胞、CD4 细胞、CD8 细胞及LFA-1 、ICAM-1 细胞的表达均比正常对照增高。结论:M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皮损HLA-DR和LFA-1、ICAM-1、CD4、CD8抗原表达普遍存在异常,与MF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屑病皮损FGF-1、MAPK1、CD34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和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4例的病变皮损,选择同期在我院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正常皮肤组织34例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法及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技术测定其中的FGF-1、MAPK1、CD3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三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同时分析三者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银屑病组皮损FGF-1、MAPK1、CD34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皮损中FGF-1、MAPK1、CD34蛋白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期、PASI评分≥2.5的患者FGF-1、MAPK1、CD34蛋白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静止期、PASI评分<2.5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GF-1蛋白表达与MAPK-1蛋白、CD34蛋白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与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皮损存在FGF-1、MAPK1、CD34表达上调,FGF-1、MAPK1可能在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和血管异常新生中起重要作用,且其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对其检测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在慢性排斥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0例慢性排斥移植肾活检组织中TNF-α、ICAM-1和VCAM-1表达进行检测.12例正常肾脏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发生慢性排斥的移植肾组织中,大多数病例有活动性间质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小管局部炎症,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浸润细胞TNF-α、ICAM-1和VCAM-1表达程度和分布普遍增强,但主要见于间质浸润细胞、肾小管损伤部位上皮细胞、炎症区域管周毛细血管和微小动脉内皮细胞,与正常对照有明显差异.结论细胞免疫可能在慢性排斥发病中起作用,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则是一过程中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1.
综述近年来组织工程中有关细胞在材料上粘附的机理研究并从生物学观点和材料观点来分析影响细胞亲和性的因素,介绍了目前研究中的改性生物医学材料细胞亲和性的研究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研究脂肪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神经移植探索新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脂肪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从成年大鼠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出基质细胞,在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可以维持在未分化状态稳定增殖,体外扩增可超过10多代。β-巯基乙醇可诱导这种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微丝,在最适合的诱导条件下约60%~85%的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元的标志物。结论:脂肪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AnordrinisasteroidwithalossofonecarbonatomatAring(2α,17α-di-ethynyl-A-nor-androstane,2β,17β-dioldipropionate).Researchperformedprevious-lyhasdemonstratedthatithasantifertilityandterminationofearly-pregnancyfunc-tionobviously[1-3].Clinicalobservationc…  相似文献   

14.
人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s)诱导生成的肝细胞为研究肝细胞分化分子机制、肝病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且诱导生成的肝细胞为新药开发、体外研究药物代谢、药物的肝脏毒性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细胞来源,有望成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型人工肝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但目前ESCs/i PSCs向肝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仍存在诱导效率不高及功能较弱等问题,成为诱导来源肝细胞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平滑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内皮祖细胞是一种理论上非常合适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最终分化成成熟内皮细胞。实验拟证实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方法以猪为实验动物,采集骨髓单核细胞,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然后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诱导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类型。结果经过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未经诱导的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结论内皮祖细胞不仅可以分化成内皮细胞,而且可以在PDGF-BB作用下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
脂肪组织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索脂肪组织提取物 (PLA)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能性 ,为PLA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及其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大鼠的PLA细胞为实验对象 ,利用 β 巯基乙醇 (β BME)、丁酸酯羟基茴香醚 (BHA)等作为分化诱导因子 ,对各阶段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 :诱导培养 2h后 ,大多数存活的细胞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 ,分化培养基诱导 5h后 ,从简单的双极细胞到复杂的多极细胞均有出现 ,并可见部分神经元样细胞拉成网状 ,大多数存活细胞表现为NSE染色阳性。结论 :PLA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提示PLA细胞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成体多能干细胞在神经科学领域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从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 DC的方法以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特性。从脐血中获取单个核细胞 ,在培养液中加入 GM- CSF、TNF- α、IL- 3、IL- 4,培养 1 4d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 CD1 a;培养末期加入 LPS,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 CD83及 HLA- DR。发现用 GM- CSF+TNF-α+IL - 4可获得 ( 3 6 .79± 3 .1 5 ) % CD1 a+ 细胞 ,LPS可使 CD83及 HLA- DR的比例从 ( 0 .5 7± 0 .5 6 ) %及 ( 40 .2 7± 6 .3 3 ) %分别升至 ( 3 2 .79± 1 2 .90 ) %及 ( 95 .5 2± 3 .45 ) %。实验证明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另一种主要来源 ,经特定细胞因子诱导可生成大量 DC,并能通过 LPS刺激 DC成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树突状细胞 (DC)诱导 T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分离 AML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 ,在含有 GM- CSF、IL- 4、TNF- α等刺激因子的培养体系中培养7~ 14 d,通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鉴定 DC。通过反复冻融的方法获取白血病抗原肽 ,分别以白血病抗原肽及白血病抗原肽 - HSP90复合物方式脉冲 DC,再将 DC与自体 T淋巴细胞共同孵育 ,以乳酸脱氢酶的方法检测经不同抗原方式激活的自体 T淋巴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 MNC中培养出 DC为 (6~11)× 10 4 / 10 6 MNC,经两种抗原方式激活的自体 T淋巴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2 .0 7±8.2 9) %和 (35 .33± 9.0 4 ) % ;体外培养的 AML 患者外周血 MNC可诱导分化出大量 DC。结论 单纯白血病抗原肽与白血病抗原肽 - HSP90复合物方式脉冲的 DC均能够激活自体白血病特异性 T淋巴细胞 ,但后者具有更强的激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气道上皮细胞对大鼠髓系树突状细胞(mDCs)激活和功能的影响,为研究RSV诱发哮喘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株进行培养。在对RSV进行扩增和滴度测定后,以不同作用时间、不同滴度的RSV感染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同时分离、培养扩增大鼠mDCs,采用transwell细胞共培养系统将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和大鼠mDCs共培养。其mDCs通过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标志物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大鼠mDCs与RSV感染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共培养后出现功能性成熟,包括大鼠mDCs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和CD86的表达增多,OX40L和TARC的mRNAs表达增高,大鼠m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结论 RSV感染大鼠气道上皮细胞能够促使大鼠mDCs进一步成熟并且可能具有支持Th2细胞分化和局部聚集的能力,可能是RSV诱发哮喘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用5、10、15、20和25天龄大鼠睾丸曲细精管分离细胞制成悬液,在体外经固体琼脂培养和旋转培养,得到圆球状和索状细胞团聚体,其主要由支持细胞组成,管周细胞包绕在支持细胞外周。10天龄以前组,在团聚体中可见到部分生精细胞,15天龄以后组的生精细胞全部位于团聚体外.表明新生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管周细胞及生精细胞间仍保留着部分胚胎期的识别和选择性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