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测定凝血、纤溶系统的部分项目以期探讨在肾病综合征(NS)病人中的结果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PLG)的活性、凝血酶原(FⅡ)、凝血酶(FⅡ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采用ELISA法测定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PLG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等项目;结果肾病综合征病人的PLG活性、t-PA较正常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FⅡ、FDP、PLG含量、PAI-1较正常组高,有显著差异(P<0.01),而GMP-140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同期观察了肾病综合征病人治疗好转前后的结果,显示治疗好转后PLG活性上升,FDP上升,PLG含量及AT-Ⅲ下降.结论肾病综合征病人存在凝血亢进的同时纤溶也亢进,测定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一些项目可了解病情并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2.
妇科手术前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妇科手术前后患者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发生的变化,探讨妇科手术中预防血栓形成的办法。方法:选择2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5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非肿瘤组12例,良性肿瘤组28例和恶性肿瘤组25例,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PLM),纤溶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a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a2-A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妇科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1、24h凝血和纤溶变化最明显。结论:对患者手术前后加强实验室凝血和纤溶指标的监测非常重要,有利于对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大大减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对栓塞的治疗效果,并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与预后判断,减少手术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纤溶系统及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纤溶系统及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服药前后血脂、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含量,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治疗前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浆t-P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血浆PAI-1及GMP-140含量高于正常人,经降脂治疗后血浆t-PA含量上升,而血浆PAI-1及GMP-140含量下降,接近正常。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并且有一定的改善纤溶系统功能及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肺损伤患者早期PAI-1、t-PA、AT-Ⅲ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慧  宋学权 《浙江医学》2007,29(6):540-541,573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患者早期凝血、纤溶的变化规律及其对AL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ALI组患者22例,按有无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是否死亡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死亡组和存活组;ICU内对照组10例,健康对照组10例。均除外血液病、肝病和肿瘤。ALI组、ICU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I组在确诊3d内,ICU对照组在入ICU3d内,健康对照组在体检当天,测定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凝血酶m(AT-Ⅲ)的含量。结果 (I)ALI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AI—1、t-PA值显著升高、AT-Ⅲ值显著降低(P〈0.01);(2)MODS组PAI-1值、t-PA值高于非MODS组(P〈0.05),AT-Ⅲ值低于非MODS组(P〈0.05);(3)死亡组AT-Ⅲ值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 (1)ALI早期表现为高凝、纤溶活性降低;(2)病情严重者凝血、纤溶系统变化更显著;(3)AT-Ⅲ降低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老年HF患者46例(HF组),非器质性心脏病住院患者18例(对照组),取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血浆肾素活性(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老年HF患者血浆RA、PAI-1活性、Ang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PA活性则降低(P〈0.05);血浆PAI-1活性与AngⅡ含量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6,P〈0.01)。结论老年HF过程中血浆RAS激活对纤溶活性改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据《中华内科杂志》1886年35卷第10期报道 为观察感染性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时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特点及意义,北京友谊医院血液科刘贵健等对68例不同程度的感染病人测定观察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结合蛋白(Fn)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凝血因子Ⅱ、Ⅶ、Ⅹ、Ⅻ(F Ⅰ、F Ⅶ、F Ⅹ、FⅫ)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π-PA)和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活性、血小板(Plπ)数量。 结果表明,重症感染合并MSOF时,PT、APTT异常率明显增高,FⅡ、FⅦ、FⅩ、FⅫ活性明显减低,Plπ明显减少,Fn含量显著降低,AT-Ⅲ、PLG活性均明显减低,Fg、D-Dimer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生物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ɑ-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AT-Ⅲ)、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vWF含量、GMP-140、AT-Ⅲ、PLG、PAI、D-二聚体均比对照组高(P<0.01),而术后升高更明显;PCAT手术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提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呈血栓前状态,术后呈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8.
张伟 《河北医学》2006,12(1):37-3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8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常规药物(对照组29例)和常规药物加通心络胶囊(治疗组29例)治疗,观察对术后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结果:①治疗15d后,治疗组血管紧张素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治疗60天后,治疗组AT-Ⅲ、t-P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AI-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FIB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通过提高体内AT-Ⅲ、t-PA水平,降低FIB、PAI-1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来调节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9.
刘鸣 《基层医学论坛》2016,(14):1909-1910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PCI术成功的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给予2组患者口常规药物治疗,另给观察组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对比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FIB)。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t-PA、PAI-1、FIB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PA、PAI-1、FIB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通过提高体内AT-Ⅲ、t-PA水平,降低FIB、PAI-1水平来调节冠心病患者PCI后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淀粉样变性病史一种全身疾病,累及肾脏可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患者临床多为高凝倾向,但少数表现为出血倾向。本文通过对肾淀粉样变患者实验室检查的检测,探讨了肾淀粉样变出血改变可能的机制。方法对4例经肾穿刺确诊为淀粉样变伴有出血的患者检测检测血常规,血生化、24小时尿蛋白定量、优球蛋白溶解实验(ELT)、血凝常规、3P、纤溶酶原抗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t-PA:Ag),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u-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含量(PAI-1:Ag),(PAI-2:Ag),a2抗纤溶酶(a2-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D-二聚体(D-D),并进行治疗。结果4例患者确诊为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结论肾脏淀粉样变可以引起患者纤溶功能紊乱,导致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临床表现为多种出血。需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及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测100例高血压病患者、100例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内皮素-1(ET-1)、α-颗粒膜蛋白(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ET-1、GMP-140、11-DH-TXB2、FIB、t-PA、PAI-1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失衡,并与病情进展,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63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同时检测25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尿液FDP和尿ALB的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肾病综合征组患儿血浆AT-Ⅲ与血清ALB、尿液FDP和尿液ALB的相关关系。结果肾病综合征组血浆FIB、D—D、FD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T-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尿液FD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病综合征组血浆AT-Ⅲ与血清ALB呈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r=0.573,P〈0.01);尿液FDP与尿ALB无相关关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r=0.330,P=0.107)。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亢进,并有肾脏内局部凝血和纤溶异常,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利于监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症侯群,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目前认为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改变致高凝及诱发不全性血栓形成是主要发病机制。本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凝血系统指标: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纤溶系统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含量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并与稳定型心绞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溶功能)和抗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40只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通过快速放血使其处于休克状态.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复苏组(林格组)、葛根素治疗组(葛根素组),每组各10只。观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PAI-1:Ag)、D-二聚体含量(D-D)、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PLG:A、FIB、AT:A显著降低,t-PA:Ag和D—D显著增高(P〈0.01或P〈0.05):葛根素组与林格组比较PLG:A、FIB、AT:A均明显增高,t-PA:Ag和D.D明显下降(P〈0.01或P〈0.05);PAI-1:Ag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值为1.99,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纤溶功能亢进,抗凝血酶呈消耗性下降;葛根素可有效调整大鼠失血性休克后纤溶和抗凝系统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芳 《中原医刊》2004,31(4):2-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止凝血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8例糖尿病患者和6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Ⅷ活性(FⅧ:C)、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激活剂抑制剂(PAI-1)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vWF、FⅧ:C、PC、PAI-1、PAdT及PAgT较对照组增高,患者组FPS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糖尿病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小板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纤溶酶原、t-PA和PAI-1为轴心,探讨纤溶系统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DVT患者25例(血栓病组),存在DVT高危因素患者43例(高危因素组)及健康者23例(对照组).测定PT、aPTT、Fbg,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LG:A和PAI:A,用ELISA法测定t-PA:Ag、PAI-1:Ag和FDP.结果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Fbg、FDP及PAI: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LG: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DV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PAI:A(P=0.029).相关分析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t-PA:Ag与PAI-1:Ag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30和0.430,P<0.05),而对照组无相关性(r=0.122,P=0.652).结论血栓组及高危因素组患者均有凝血激活及纤溶潜力明显降低.特别对高危因素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是否可作为DVT的早期危险信号,是否进行干预性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肝病组(100例)、肝癌组(100例)于手术或介入治疗前与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α2-抗纤溶酶(α-PI)活性、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AP),并与正常对照组100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介入治疗前与后PT、APT、t-PA、PAI、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PT、APTT、t-PA降低,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升高(P〈0.05),而PAI-1和PA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前与后PT、APTT、t-PA、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FIB、ATⅢ、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降低(P〈0.01);与手术治疗前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后PT、APTT、t-PA、PAP降低(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升高(P〈0.05或〈0.01)。结论肝病组和肝癌组均存在抗凝活性降低及易发纤溶。手术或介入治疗后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新生儿窒息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对止血状态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检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的血浆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血浆水平,并与1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结果:窒息新生儿血浆TM、vWF、GMP-140、D-D、t-PA和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窒息组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逐痰通络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K组)、模型组(C组)和逐痰通络汤组(Z组),每组各6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造模后第7天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并评分,脑组织TTC染色并测定梗死体积,以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活性,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活性。结果:C组、Z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灶。与C组相比,Z组神经功能缺损较轻、梗死体积较小(P〈0.05)。C组、Z组PLG、PAI、DD活性显著高于K组,t-PA活性显著低于K组(P〈0.01)。Z组PLG、PAI、DD活性低于C组(P〈0.05,P〈0.01),t-PA活性高于C组(P〈0.05)。结论:增强血浆纤溶活性,纠正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可能是逐痰通络汤治疗脑缺血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