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氟西汀对早期脑卒中后抑郁及总体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缓解早期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的疗效。方法:42例首次发病2周内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不使用抗抑郁药)。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6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BI)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HAMD及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及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AMD评分极显著减低(P<0.001),BI指数评分显著提高(P<0.01)。结论:氟西汀对缓解早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均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氟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56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联合阿立哌唑组(治疗组)和氟西汀组(对照组),分别给予氟西汀20 mg/d+阿立哌唑5 mg/d和氟西汀20 mg/d治疗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治疗前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8周后HAMD评分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第8周两组HAMD评分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副反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氟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比单用氟西汀更好,而药物副作用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临床选取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氟西汀)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评分量表(MESS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进行评分,评定氟西汀的治疗作用.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HAMD、MESSS和MBI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6周两组间HAMD、MESSS和MBI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氟西汀能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氟西汀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9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氟西汀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高压氧组和氟西汀组分别单独使用高压氧和氟西汀治疗,联合组使用高压氧联合氟西汀进行治疗,治疗6周后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对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联合组 HAMD得分为(13.19 ± 3.14),显著低于高压氧组和氟西汀组得分[(18.26±2.31)和(17.55±2.46)],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联合组在NIHSS上得分为(6.5±3.8),也显著低于高压氧组和氟西汀组得分[(10.3±3.8)和(9.8±4.1)],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高压氧联合氟西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盐酸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卒中后抑郁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予盐酸氟西汀20mg口服,1次/d,对照组予心理疏导,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用盐酸氟西汀治疗6周后,治疗组抑郁症状改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疗效,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6.
李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5840-5841
目的:评价米氮平与氟西汀对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6例首次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米氮平、氟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最表、焦虑量表(HAMD、HAMA)评分观察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米氮平组于治疗第一周HAMD和HAMA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氟西汀组于治疗第二周HAMD评分、第四周HAMA评分差异显著(P〈0.01)。米氮平组、氟西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4%、39.3%。结论:米氮平较氟西汀抗抑郁作用起效早,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郁胶囊加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以平郁胶囊加氟西汀胶囊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6周后分别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美国国立卒中研究院卒中量表(NIH—NINDS)进行评分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郁胶囊加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状态较单用氟西汀疗效好,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盐酸氟西汀对脑血管病并发抑郁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给予Hamilton抑郁量表测定,选择符合抑郁障碍病例120例,随机将他们分成盐酸氟西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抑郁量表评分,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ADL能力评定。结果盐酸氟西汀治疗组抑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ADL能力评分明显上升(P〈0.05),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治疗组明显加快。结论盐酸氟西汀能改善脑血管病并发抑郁障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ADL能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利培酮在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中的地位。方法206例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联合氟西汀组、利培酮组和氟西汀组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6周末和8周末分别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满8周后,联用组HAMD减分率大于氟西汀组(P〈0.05),氟西汀组大于利培酮组(P〈0.01),且从第2周末开始,联用组比两组单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各时期T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氟西汀对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疗效比单用氟西汀或利培酮要好、起效要快,且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但单用利培酮的疗效则不及氟西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西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康复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均每日口服氟西汀20 mg,康复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进行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检测。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SDS、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分明显,BI、FMMS评分明显上升(均P〈0.01);2组间比较康复组显示更明显(P〈0.05)。抑郁状态比较,康复组SDS及HAMD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7.8%、78.6%与60.0%、52.4%,P〈0.05和0.01)。结论:氟西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El服氟西汀(百忧解),治疗组红此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抑郁症患者HAMD评分都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BI评分提高也较对照组明显(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治疗可以促进中风后抑郁症状的改善,更好地提高中风患者的口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伟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8):1463-1464,1466
目的 探讨盐酸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盐酸氟西汀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DNF)评定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于治疗2、8周末评定副作用发生情况,进行疗效及副作用的评定.结果 60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PSD 22例,PSD发生率为36.67%.其中轻度抑郁10例(45.45%),中度抑郁8例(36.36%),重度4例(18.18%).治疗8周后抑郁情绪恢复评分显示抑郁情绪恢复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脑卒中患者应用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障碍,同时应用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盐酸氟西汀可作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药物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脑梗死部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15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和对照组,对脑梗死部位分类,并检测血浆Hcy、H2S浓度,分析其与PSD的关系。结果 PSD组患者平均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2S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SD与额颞叶梗死密切相关,Hcy升高、H2S浓度降低可能导致P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属支持辅导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诊疗和护理,同时对观察组患者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属支持辅导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逍遥散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百忧解辅以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将85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百忧解配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MBI) 、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 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HAMD评分和S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逍遥散联合百忧解并配以心理疗法治疗PSD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清胱抑素C与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患病后1个月时出现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 选择101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NIHSS、血清胱抑素C浓度。随访1个月,依据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把患者分为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非卒中后抑郁组(non PSD组),再依据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17评分结果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PSD组和中重度PSD组。结果 non PSD组、轻度PSD组及中重度PSD组间的血清胱抑素C浓度比较有差异(P<0.05); non PSD组、轻度PSD组及中重度PSD组间的NIHSS比较有差异(P<0.05);NIHSS、Cys C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766、r=0.511,P<0.05),且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3,95%CI 1.009~1.317;OR=21.234,95%CI 15.856~28.436)。结论 高的NIHSS及高的Cys C浓度为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理情行为疗法(REBT)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观察其对患者情绪、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80 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新型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每天20 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EBT,每次20 min,每周3 次。疗程均为8 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Barthel 指数(BI)对患者的抑郁障碍、认知功能和ADL3 个方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MMSE 和BI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MSE、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BI 变化与睡眠障碍因子分变化正相关(P<0.05),观察组BI 变化与睡眠障碍因子分变化和躯体化因子分变化均呈正相关(P<0.05)。两组抑郁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REBT 结合抗抑郁药较单用该药能更好地改善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症状、认知功能和ADL,且REBT 改善情绪障碍中躯体化症状和睡眠障碍可能与ADL 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综合治疗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6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并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Bobath法,综合治疗组在Bobath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舒郁散、针刺治疗抑郁症状。两组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只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HAMD、ADL评分较治疗前有好转,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周后综合治疗组的HAMD、ADL积分的变化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舒郁散、针刺治疗可以缓解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优于单纯采用Bobath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1H-MRS)对于该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3例,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 准第3版,以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高频刺激组(24例),低频刺激组(24例),假刺激组(25例)。前2组 分别接受rTMS高频刺激和低频刺激治疗,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4周后给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检查,假刺激 组给予和高频刺激组相同频率的声音,但是没有磁刺激,并在治疗4周后给予1H-MRS检查,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分 析。结果 ①治疗后,高频刺激组HAMD评分(13.5±1.6)分和低频刺激组(13.1±1.7)分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但两组与假刺激组(16.3±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假刺激组HAMD评分改善不显著。 ②治疗后,3组患者之间双侧额叶、丘脑和海马的Cho/C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MS高频和 低频刺激均能改善PSD患者抑郁状况,未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卒中后抑郁(PSD)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 将78例首次脑卒中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所有患者在发病3 d内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2周时进行HAMD、NIHSS评分及P300检测.结果 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PSD 32例,发生率41.03%,且其发生与病灶部位及NIHSS评分有关,病灶位于额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基底节、顶枕叶及小脑 (P<0.05);PSD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P<0.01);与非PSD组相比,PSD组的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幅显著降低(P<0.01).结论 病灶位于额叶的卒中更可能导致 PSD;神经缺损严重的患者患PSD的机率更大,而早期的P300检测可以提高对PSD的识别,有利于临床上对PSD进行早期干预,以利于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