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接免疫荧光(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在诊断大疱性皮肤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检测53例大疱性皮肤病标本,并与其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诊断该类疾病的阳性率(90.57%)显著高于对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的阳性率(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仍是目前诊断和鉴别诊断大疱性皮肤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免疫荧光(IF)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皮肤大疱性疾病的研究中,据作者经验,该技术对寻常性天疱疮(Pm)和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用作诊断工具和帮助调整治疗方面均有很高价值.其次,由于该技术对大疱性疾病研究的普遍适用性,扩展了我们关于BP临床"光谱"性质的知识.天疱疮损害周围病变组织的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对于早期Pm的诊断是一种十分可靠的方法.此技术对诊断仅有口腔和头皮损害而无平滑皮肤损害的患者尤其有价值.间  相似文献   

3.
961705 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在大疱性皮肤病中的诊断意义/毛舒和…//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2).-109 对87例大疱性皮肤病的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IF)和病理学检查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DIF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理学检查阳性率(P<0.05)。本组中临床、病理和DIF诊断三者一致的有42例,占48.2%;有一半以上三者不一致,因此单凭临床和病理学检查难以确诊,必须借助皮肤DIF检查才能确诊。DIF技术在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上较病理学检查更具有诊断意义。表1参2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间接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23例天疱疮和15例类天疱疮病人血中和皮肤中的自身抗体,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连续观察.根据检查结果,作者认为:1.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查血清天疱疮抗体(PAb)对天疱疮诊断有重要价值,PAb滴度及其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度及其变化的参考指标,并对指导怡疗有一定参考意义.2.IIF法检查血清基底膜带(BMZ)抗体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P)病人诊断有参考价值,BMZ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度相关不显著.3.皮损及“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对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有诊断价值,“正常”皮肤DIF检查对监察病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一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的尸检标本作直接免疫荧光法(DIF)检查,以EBA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病人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测定此两病抗原的免疫学特征和分布。方法和结果如下:(1)各个器官组织标本取自  相似文献   

6.
对1989~1991年间,在本所就诊的100例表皮下大疱病,通过临床、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DIF)、间接免疫荧光(IIF)法以及1M NaCl分离皮肤为底物的IIF法进行了诊断和评价.结果发现DIF检查的100例中有76例皮肤BMZ有免疫反应物沉积,另24例为阴性,但有典型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DIF和分离皮IIF法修正诊断出大疱性类天疱疮(BP)54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8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7例(成人4、儿童3),瘢痕性类天疱疮(CP)7例、水疱性红斑狼疮(BSLE)3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PCT)2例、BP和寻常型天疱疮(PV)并发1例,BP和疱疹样皮炎(DH)并发1例,有17例未定.研究结果发现分离皮IIF法对提高表皮下大疱病的诊断水平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由于CP的抗BMZ抗体可分别出现在表皮侧或真皮侧,所以分离皮IIF法不能单独鉴别CP和BP、CP和EBA.应该结合临床、免疫印迹和免疫电镜等方法进一步诊断,从而也表明分离皮IIF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1M NaCl分离皮肤免疫荧光法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原理和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盐裂正常人皮肤IIF法以及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的DIF法对表皮下大疱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天疱疮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疱疮是由血液循环中的天疱疮抗体引起的以皮肤粘膜松弛性大疱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学检查。由于天疱疮抗体滴度水平与病情相关 ,所以临床上以各种免疫学技术检测血清中的天疱疮抗体作为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断的依据。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天疱疮的实验室诊断有不少新进展 ,使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大为提高。1 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免疫荧光随着免疫病理诊断方法的建立 ,直接免疫荧光 (DIF)和间接免疫荧光 (IIF)逐渐成为天疱疮诊断必不可少的检查。DIF发现Ig…  相似文献   

9.
至少70%的全身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存在抗皮肤基底膜带(BMZ)的循环抗体,此抗体在正常人或其他大疱性皮肤病中不存在,除了妊娠疱疹及瘢痕性类天疱疮外,故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作者报导用常规的免疫荧光技术处理,2例成人女性湿疹患者的皮损及其周围皮肤活检标本,其冷冻切片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例1的BMZ处未检测到IgG;但7次检查中2次检测到有C_3,呈弱的线状型沉积。例2的BMZ处,2次检查无IgG,第3次检测到有很弱阳性的IgG呈线状型沉积;3次检查中1次查到C_3呈弱阳性线状型沉积。以正常人的皮肤、豚鼠唇、猴食道和病人自己的皮肤作为底物,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2例患者的血清中含高滴度的抗BMZ的循环抗体,属IgG类抗体,免疫荧光的类型是线状型,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所见的相同,未发现IgA或IgM类抗体。应用上述所  相似文献   

10.
报告l例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患者男,36岁.因全身红色斑疹伴白色鳞屑反复发生20年.躯干、双上肢出现环状排列的水疱10d伴瘙痒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疱内、真皮浅层和真皮乳头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膜带Iga、IgG呈带状沉积;取患者血清行BP180NC16A(大疱性类天疱疮18 000抗原的近膜片段)-ELISA检查显示阴性;以盐裂正常人皮肤为底物,取患者血清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A、IgG呈带状沉积在真皮侧.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TgA大疱性皮病.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1M NaCl分离皮肤免疫荧光法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原理和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盐裂正常人皮肤IIF法以及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的DIF法对表皮下大疱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报告2例泛发性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2例患者均为40岁后发病,皮损泛发全身,表现为张力性大疱,易误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类天疱疮的典型皮损是发生在成年患者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的紧张性大疱。临床各类型类天疱疮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皮下水疱大疱,2.免疫荧光可见沿基底膜带(BMZ)有呈管状或线状的免疫反应沉积物。一、全身性类夭疱疮 (一)全身性大疱性类天疱疮(GBP):G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患儿男,18个月.2个月前躯干和双下肢皮肤出现紧张性水疱、大疱,尼氏征阴性,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卣接免疫荧光示:lgG、C3沉积于基膜,间接免疫荧光示抗表皮基膜抗体阳性.诊断为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予以口服泼尼松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15.
990295 疱液在诊断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中的意义/周曙霞(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人中间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5).-259为探讨这类疾病的池液中抗粘膜基底膜带(BMZ)自身抗体情况及在诊断中的意义,应用非盐裂皮肤及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38例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患者疱液和血清中IgG、IgA、IgM及IgG亚型IgG_1~IgG_4抗BMZ抗体及滴度,并检测疱液和血清中结合补体C_3的抗特异性抗BMZ抗体。结果显示疱液和血清中各型抗BMZ抗体的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的疱液含有抗BMZ抗体,其浓度与血清中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疱液可用于IIF检测患者循环抗BMZ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盐裂IIF技术检测78例常规方法诊断为BP的患者血清.结果:43例血清IgG沉积于表皮侧,7例IgG沉积于双侧,11例IgG沉积于真皮侧,另有17例双侧均未见抗体沉积.结论:盐裂IIF仅能用于BP的初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80例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并采用鼠抗人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占60.00%,以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为主,非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以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及大疱性多形红斑多见,不同类型的大疱性皮肤病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具有特征性。结论: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951737 盐裂后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用于大疱性皮肤病诊断/翁孟武…//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5,22(2).-148 对30例大疱性皮肤病应用1mol/L NaC1盐裂皮损皮肤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盐裂DIF),并与IIF、盐裂IIF和免疫印迹结果比较。结果:除1例家慢良外,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8岁,因发现腹部包块5个月,全身皮肤起大疱2个月入院,皮肤科检查可见躯干,四肢大量紧张性水疱,大疱,尼氏征阴性,皮肤组织理学检查可见表皮下水疱形成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可见基底膜带IgG和G3呈线性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血清抗类天疱疹抗体阴性。盆腔术后病理诊断为绒癌侵及卵巢。  相似文献   

20.
大疱性皮肤病是一组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疾病,单纯依靠临床或常规组织病理往往难以确诊,常常需借助于免疫荧光技术.现将近两年来我科对大疱性皮肤病开展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IF)的结果及临床意义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