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血引起死亡的原因有:一、溶血性反应,二、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三、过敏性休克,四、心力衰竭、肺水肿,五、空气栓塞,六、枸橼酸钠的毒性反应等。现分述如下: 一、溶血性反应原因:1。输血前红细胞破坏 (1)血液保存不当,主要是保存温度超出2~8℃的范围(一般以4℃最为适宜),如温度低达0.56℃,红细胞则发生结冰而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标本冰冻保存后,血清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为检验科提供保存标本的可靠参数,以利于检验科提高检验质量和医疗纠纷的公正解决。方法 随机留取患者 血清标本,混合后经分装置-20℃和-30℃温度下保存,每天分别取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标本1份,常规测定16 种生化项目。结果 标本冰冻保存后,随时间的延长,其浓度呈下降趋势;标本在2种不同温度中保存,测定结 果经t检验,除钾(K+)、糖(Glu)、白蛋白(Alb)、胆固醇(Chol)外,差异均有显著性(t>2.447,P<0.05)。结论  血清(浆)置-20℃冰冻保存以1个月为宜;血清(浆)标本冰冻保存作为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分析差错原因 的措施是确实可行的,但要作为解决医疗事故的证据,则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3.
血清标本冰冻保存对生化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标本冰冻保存后,血清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的规律,为检验科提供保存标本的可靠参数,以利于检验科提高检验质量和医疗纠纷的公正解决.方法随机留取患者血清标本,混合后经分装置-20℃和-30℃温度下保存,每天分别取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标本1份,常规测定16种生化项目.结果标本冰冻保存后,随时间的延长,其浓度呈下降趋势;标本在2种不同温度中保存,测定结果经t检验,除钾(K+)、糖(Glu)、白蛋白(Alb)、胆固醇(Chol)外,差异均有显著性(t>2.447,P<0.05).结论血清(浆)置-20℃冰冻保存以1个月为宜;血清(浆)标本冰冻保存作为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分析差错原因的措施是确实可行的,但要作为解决医疗事故的证据,则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液态保存红细胞的最低适宜温度,作者采集400ml 全血与56ml CPD 保存液混合并分装到4个含DEHP 增塑剂的聚氯乙烯(DEHP-PVC)袋(50ml)和4个玻璃瓶(50ml)中,分别于5±1℃、0±1℃、—2±1℃及—5±1℃保存。分别于保存的第0、7、21、35和42天轻轻混匀塑料袋和玻璃瓶内的血液,并取样检测。结果:血液用DEHP-PVC 袋于5、0、—2和—5℃保存21和35天,当保存温度低时,其pH、2,3-DPG 水  相似文献   

5.
背景本项研究目的是比较血小板4℃及22℃保存,37℃预孵育1小时后,体外检测血小板的代谢活动及完整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白膜层(BCs)离心后制得汇集浓缩血小板(PCs)进行配对研究(160份BCs汇集为8份PCs)。每份PCs分成4小份并按如下不同条件保存:20℃~24℃振荡保存;20℃~24℃振荡保存,分析前37℃孵育1小时;4℃保存;4℃保存,分析前37℃孵育1小时。结果4℃保存血小板导致糖酵解速度下降,保存10天后较22℃保存10天后PCs的pH值维持更好(第14天,7.003±0.047对7.201±0.146)。22℃保存比较4℃保存、以及22℃保存并预孵育比较同温度保存未作孵育…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有形成分,其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并协同维持酸碱平衡.红细胞的代谢速度取决于保存温度,由于血液在0℃以下时红细胞周围有冰晶形成,易刺破红细胞膜或损伤红细胞内部结构而引起溶血,因此目前通常在4℃条件下保存红细胞[1].固定温度条件下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红细胞过氧化反应增强,保存损伤作用增加,衰老红细胞使血流不畅,细胞破裂后释放毒性物质,临床输注后易导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血栓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使外伤病人的死亡率增加等[2].血液过氧化作用是造成血液损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血清HCV-RNA荧光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HCV阳性血清标本16份并平均分成6份分别置于室温、4℃和-20℃保存1 d和1周后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HCV阳性患者血清在室温(25 ± 2)℃、4℃和-20℃保存1 d,各组荧光定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12,0.447,0.230;P = 0.913,0.507,0.796);保存1周,各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59,0.308,0.184;P = 0.808,0.582,0.833);根据温度分组后血清保存1 d和保存1周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 = 0.055,0.000,0.103;P = 0.816,0.990,0.751).结论:血清在室温、4℃和-20℃条件下保存1周对HCV-RNA的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件对乙型肝炎(下称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寻求保存血清标本的理想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2~8 ℃和-20 ℃两种温度保存标本,应用雅培i2000SR化学发光仪定量测定两对半指标,2~8 ℃的保存标本每隔3 d检测1次,-20 ℃的保存标本按照1、3、5、6个月周期检测.结果 2~8 ℃保存标本7 d,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7 d,乙肝病毒e抗原和核心抗体结果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连续保存6个月,测定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本的保存温度和时间直接影响乙肝两对半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在各种保存条件下,随着温度的下降,标本保存时间延长.2~8 ℃标本可稳定7 d;-20 ℃可以保存6个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不同真空采血管、保存温度、时间等对核酸检测(NAT)结果的影响,为NAT检测的采血管选取、过程控制、检测策略等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进行3个试验:1)标本保存温度、离心前保存时间及采血管对NAT联检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含HIV-1(150 IU/ml)或HCV(60 IU/ml)或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按照保存温度分为30℃组、4℃组,之后依据标本离心前的保存时间不同分为4 h,6 h,8 h,10 h,12 h,24 h组,再依据采血管生产厂家不同分为A、B、C组,对所有标本进行NAT联检试验,利用卡方统计分析各因素对NAT联检试验结果的影响;2)标本保存时间、采血管对NAT鉴别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含HIV-1(150 IU/ml)或HCV(60 IU/ml)或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按照保存时间不同分为0 d、1 d、2 d、3 d、4 d、5 d、6 d、7 d组,再依据采血管不同分为采血管A、B、C组,对所有标本进行NAT鉴别试验,利用卡方统计分析标本保存时间、采血管对NAT鉴别试验结果的影响;3)保存时间对HCV阳性标本NAT定量结果的影响:选取9份浓度范围在1.04×102IU/ml~4.86×103IU/ml之间的弱阳性标本,依据标本在4℃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0 d、1 d、2 d、3 d、4 d、5 d、6 d、7 d组,进行定量HCVRNA检测,分析4℃保存条件下保存时间对血浆中HCV RNA浓度的影响。结果试验1:对于全血标本,4℃或30℃的保存温度,4~24 h的离心前保存时间以及采用不同的采血管对弱阳性标本NAT检出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在4℃保存条件下,采用A采血管保存含HIV-1(1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0~7 d,保存后d 3,d 4、d 5、d 6、d 7弱阳性标本的NAT检出率与0 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B采血管保存含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0~7 d,保存后d 3和d 7此标本的NAT检出率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标本的NAT检出率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试验3:9份HCV弱阳性标本的浓度7 d内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变化范围均在0.56log之内,且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4℃保存2 d后,其浓度开始下降。结论采用Procleix Ultrio Assay和Procleix Ultrio Discriminatory Assay分析系统,在不超过30℃的采血环境中,NAT标本采集后可以在24 h内离心处理;为提高鉴别阳性率,建议4℃保存的献血者标本在NAT联检阳性后2d内完成NAT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本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份血清MAO待测标本,准确记录采集时间并编号,放置30min后离心立即检测1次MAO水平。然后按照室温、4℃、-20℃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进行保存。其中在24h和7d时将-20℃保存的标本检测1次,在2、4、8、12、24h时将室温和4℃保存的标本各测定1次。结果保存条件为-20℃的标本1周之内MAO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保存8h和4℃保存12h以内的MAO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保存24h和室温下保存12、24h时的检测水平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进行血清MAO检测的标本,如室温条件下8h内不能完成检测,应将标本放于4℃冰箱保存,且于12h之内检测。4℃冰箱保存的标本在12h之内不能完成检测的,应将标本冷冻于-20℃冰箱,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预冻温度和冻干机搁板温度对冷冻干燥红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预冻温度和冷冻干燥机 (冻干机 )搁板温度对红细胞冻干保存后回收率的影响 ,采用主要成分为7%二甲亚砜和 4 0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的缓冲液作为保护液 ,在不同预冻温度或搁板温度下进行红细胞的冻干保存。首先将新鲜血液离心、洗涤和平衡以制备浓集红细胞 ,然后将浓集红细胞和保护液按 1∶3混匀制备红细胞悬液 ,在不同温度 (- 2 0 ,- 35 ,- 4 5 ,- 80或 - 196℃ )下预冻后移入冻干机 (搁板温度设为 - 35℃ ,抽真空压力为2 0 0mbar)内进行真空干燥。为研究冻干机搁板温度对冻干红细胞的影响 ,将上述红细胞悬液先在 - 80℃下预冻后移入冻干机 ,在不同的搁板温度 (- 2 0 ,- 2 5 ,- 30 ,- 35 ,- 4 0或 - 4 5℃ )下抽真空干燥 ,冻干结束后用 37℃的再水化液快速水化。结果表明 :在不同预冻温度下 ,冻干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回收率均在 85 %和 75 %以上 ,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 - 196℃组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当搁板温度等于或高于- 2 5℃时 ,样品无法冻干 ;当搁板温度等于或低于 - 30℃时 ,随着搁板温度的降低 ,冻干时间相应延长。再水化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回收率均在 90 %以上 ,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当洗涤至等渗时 ,4组血红蛋白回收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本冻  相似文献   

12.
输血用红细胞通常采用5±1℃保存.人们已习惯于这种温度,似乎不太关心改变这一保存温度.然而,红细胞的代谢直接受保存温度的影响,国内外都曾有专家认为若能在5℃以下低温保存,一定会改善其保存状态和延长其保存期.基于这种设想,作者对输血用红细胞进行了冰温保存试验.所谓冰温保存是近年来食品保存领域的用语,即将食品置于冻结与未冻结之间的结冰点温度(通常是+2~-2℃),试验证明红细胞是可以在0℃状态下保存的.在研究中,为阐明0士1℃保存的红细胞能否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样本的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血清胃泌素-17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取体检者空腹血液,分离血清,按长短期正交实验设计分装保存。分析血清胃泌素17检测值与保存温度、保存时间的关系。分析冻存前后胃泌素-17的差异性。结果血清的保存温度与保存时间对胃泌素-17检测结果均有影响,随着时间增加,温度下降,胃泌素-17迅速下降,-20℃时不同时间的检测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标本的保存温度与保存时间均影响血清胃泌素-17浓度,低温短时间保存或-20℃冻存是保持胃泌素-17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 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 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 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 h时间点与0 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 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 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 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冰冻红细胞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红细胞在冰冻、融化、洗涤后的质控指标,分析不同的保存、融化温度对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各取20袋保养液为输血用复方枸橼酸钠抗凝剂(ACD-B)的全血,于采血后6 d内离心制成红细胞悬液,直接滴入(红细胞表面温度在5℃~10℃)红细胞低温保护剂或将红细胞和保护剂在37℃水浴后(红细胞表面温度20℃~22℃)再保存,-80℃冰冻保存数日后取出融化、洗涤.分别于融化后以及洗涤后立即取样测定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结果与未经加温而直接保存的红细胞相比,37℃水浴后的冰冻红细胞,融化洗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明显升高,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减少.结论红细胞及低温保护剂经过37℃水浴后能更好地冰冻保存红细胞.但由于操作条件的限制,红细胞融化、洗涤后必须24 h内输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和溶血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血清标本分别置于4℃和-20℃,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放置当天、第3天、第5天的NSE水平,比较不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条件下,非溶血血清与溶血血清中NSE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相同温度下,放置第3天的NSE检测结果高于当天的检测结果(t分别=2.99、6.90,P均<0.05);而放置第5天检测结果较放置第3天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升高(t分别=1.97、2.04,P均<0.05)。在相同放置时间下,只有在放置第5天,4℃组的NSE检测结果高于-2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不同保存时间、不同保存温度及两者交互效应对于NSE检测结果均有明显影响(P均<0.05)。在相同保存温度、相同放置时间下,当天-20℃、放置第3天4℃和-20℃、放置第5天4℃和-20℃的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6、3.49、2.60、13.66、8.42,P均<0.05)。结论血清NSE含量会因溶血、全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Ⅷ(Ⅷ因子)检测的影响因素,为冷沉淀的质量保证和质控抽检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检2020年1-12月制备的冷沉淀30袋,从冷沉淀解冻时间长短、试管材质选择、试剂保存温度、标本保存温度和检测时间等多方面进行Ⅷ因子水平检测.结果 冷沉淀融解时间超过30 min后,Ⅷ因子水平明显减少(P<0.05);3种材质试管留取标本检测显示,塑料与普通试管Ⅷ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涂膜血凝管Ⅷ因子水平最低(P<0.05);24℃室温保存和冰冻后37℃复苏的试剂,Ⅷ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解后冷沉淀标本,-25℃保存24 h、4℃保存8 h、24℃保存4 h内Ⅷ因子水平与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24 h及24℃8、12、24 hⅧ因子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为防止Ⅷ因子活性降低,冷沉淀在37℃解冻时应控制在10 min内,融解后标本使用塑料或普通试管保存,检测试剂可放置于24℃室温保存,冷沉淀融解后标本需要尽快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方法手工汇集(10人份)血小板200mL等分为2×100 mL,分别于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共计制备5×200 mL,等分后放置4℃冷藏冰箱和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采用血液稀释法(全血∶盐水=1∶9)制备体外大失血模型,应用TEG检测指标及血常规等指标对比、评价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与4℃冷藏保存血小板(简称4℃血小板)或22℃振荡保存血小板(简称22℃血小板)按1∶1∶1比例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保存1、3、5 d时,4℃血小板组和22℃血小板组在对相同血样制备的体外失血模型纠正,Plt(×109/L)从20-27分别升至127-161 vs 128-160(P0.05),TEG-MA值(mm)由12.7-14.4分别升至45-51 vs 47-50,TEG-R值(min)由27.7-9.9分别升至4.4-4.3 vs 4.5-4.7(P0.05)。保存7-14 d,4℃血小板组:Plt(×109/L)由18-27纠正到162-161,TEG-MA值(mm)由8.8-14.5纠正为46-43,TEG-R值(min)由24-13纠正为5.5-5.2(P0.05)。结论按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4℃冷藏保存血小板作用于体外大失血模型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了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9.
血浆血酶原时间测定(简称 PT)是反映凝血过程中的重要化验指标之一。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不同时间温度,抗凝剂对测定结果有所不同。实践证明,测定20人份献血员血浆分别用3.13%枸橼酸钠及1.34%草酸钠抗凝(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均为1:9)。时间温度分别为0,4,8,18,24,32℃,时间为2,4,6,8,12,24小时,在枸橼酸钠抗凝之血浆中,0℃保存一周无改变,4℃保存24小时,PT 延长0,34秒,P>0.05,而草酸钠抗凝血浆4保存6  相似文献   

20.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在不同保存温度,不同保存时间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10袋(200mL/袋)的ACD-B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在采血后1h内留样10mL作为对照组样本;每份全血在无菌条件下平均分为2袋,作为2个实验组,热合封口。第1组保存于(4±2)℃,保存48h;第二组先保存于(22±2)℃,保存6h之后,转移到(4±2)℃保存42h。两个实验组分别在采血后6h,24h和48h留取样本。将对照组及实验组样本在取样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浆,于-18℃保存30d后,进行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的检测。结果:两组血浆在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期的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水平无显著改变;而在保存8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凝血因子Ⅷ水平(P<0.05)。在保存24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在采血后24h保存期内,血浆中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Ⅷ外,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活性均没有明显改变;凝血因子Ⅷ水平在4℃保存8h后下降14%;在保存24h后,凝血因子Ⅷ水平下降约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