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净  曾仕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50-1651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 方法对资料完整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存活组65例,死亡组47例),统计年龄、肝硬化并发症、肝脏生化、腹水检查结果21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分析发现年龄、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腹水、脾功能亢进、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白细胞、外周白细胞、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尿素氮、低钠血症、肝炎病毒复制与肝炎肝硬化预后显著相关(P<0.05~0.001).预后相关强度分析(OR值)发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红素、低钠血症是影响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死亡主要原因为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了解肝硬化转归的相关因素,我们将五年来在我院住院诊治的110名肝硬化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肝硬化病人的初诊年龄;复诊次数;肝硬化病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child分级);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病人死亡的情况及原因,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1.110例患者平均年龄58.8岁。男女性两组的年龄差别无显著性(P>0.05)。2.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3.第一次就诊时肝功能损害程度:①Child C级58.0%;②Child B级,38.2%;③Child A级3.6%。其中出院者中,BiL异常41.3%;死亡者中,BiL异常76.7%,两者差异较显著(P<0.01)。4.病人转归情况:110例患者中,1次或多次住院后好转出院的患者为69.1%(76/110);1次或多次住院后,死亡的患者为27.3%(30/110)。5.并发症及其转归:①消化道出血37.3%(37/110人);②感染30.9%(30/110人),其中颅内感染5例;③肝性脑病18.3%(30/110人);④原发性肝癌15.5%(17/110);⑤肝肾综合征12.7%(14/110);⑥其它合并症11.8%(13/110)。其中好转出院的病人中有并发症的占51.3%(41/80;死亡患者中存在有并发症的占93.3%(38/30)。两者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1)。6.死亡原因:1)肝性脑病40%(12/视);2)消化道出血26.7%(8/30);3)肝肾综合征10%(3/30);4)其他23.3%(7/30)。7.存活时间:死亡者平均存活时间为4.7年;好转出院者乎均存活时间8.3年。结论:与肝硬化的转归相关因素有:①首诊的肝功能损害程度,特别是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有关,肝功能损害重,胆红素水平高,预后差。②有严重并发症存在预后差。存活时间明显缩短。②对慢性肝病患者在早期进行干预和健废教育指导,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岭地区肝硬化病因及并发症的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204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1565例(76.68%),酒精性肝硬化233例(11.42%),自身免疫性肝硬化52例(2.55%),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63例(3.09%),隐源性肝硬化55例(2.69%)。与2005—2009年相比,2010—2014年乙肝肝硬化所占比例由81.82%下降到72.78%,酒精性肝硬化所占比例由7.95%上升到14.04%,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所占比例由1.25%上升到3.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肝硬化并发症主要有原发性肝癌(22.29%)、自发性腹膜炎(18.47%)、上消化道出血(17.20%)、肝性脑病(6.66%)和肝肾综合征(2.01%)。结论本地区肝硬化病因以乙肝为主,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正>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进行性肝病。肝硬化多呈进行性进展,不可逆转,疗程长,且并发症众多,预后较差。我国肝硬化的病因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主,目前酒精性、脂肪性、药物性及胆源性等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肝硬化患者的病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癌等诸多并发症易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28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的病死率60.1%。结果病死组年龄、肝炎后肝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HBVDNA阳性率、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42.02±16.86)秒明显较好转组延长(26.95±6.83)秒,P〈0.01。结论中青年、胆红素血症越高、凝血酶原时间越长、并发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34例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损肝药物、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多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尿液发黄;实验室检查可有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表现.所致药物性肝病以药物性肝炎常见,占67.6%,肝硬化占26.5%,肝衰竭占5.9%,常见并发症有腹水、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腹膜炎、胸腔积液、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本组患者死亡率为2.9%.结论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临床并不少见,长期服用可致肝硬化,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fitonitis,SBe)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主要感染性并发症。其发生率7%-26%,常加重原有肝病,甚至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37%-77%。本文就中西医防治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吕晓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5):1908-1909,1914
目的研究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该科收治的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349例,分析其年龄、性别与发病的关系,研究不同性别及老年、非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合并症的差异。结果349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男性高发年龄为40~60岁,占男性患者的70.5%,女性高发年龄为50~70岁,占女性患者的71.6%;50岁以上女性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80.3%:60.8%,P〈0.01);并发原发性肝癌与合并酒精性肝病者男性多于女性(分别为12.6%、4.2%,P〈0.05);老年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构成比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24.0%、14.2%,P〈0.05);合并酒精性肝病者老年低于非老年患者(分别为4.2%、12.3%,P〈0.05);合并心脑血管病、2型糖尿病和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老年明显多于非老年(分别为13.5%、1.2%,P〈0.001;18.8%、7.9%,P〈0.01;18.8%、5.1%,P〈0.001)。结论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高发年龄、原发性肝细胞癌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老年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重叠感染的发病率与非老年相比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
肝炎后肝硬化1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5年来肝炎后肝硬化187例住院病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症状重、并发症多、预后差。主要症状为腹胀、乏力、纳差。主要并发症依次为:腹水61、5%,自发性腹膜炎41.2%,肝性脑病23%,上消化道出血17.1%,肝肾综合症15.5%。住院病死率为25.7%。主要死亡原因为肝性脑病37.5%,上消化道出血29.2%。酶联法检测HBV-M阳性率74.3%,提示病因多由HBV感染所致。并存原发性肝癌42例中,伴肝硬化32例,占76.2%。说明肝炎后肝硬化易发生癌变,尤以老年患者更突出。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腹水极易发生低钠血症,国外报道的比率在30%左右,国内报道约为57%。严重的低钠血症常引起或加重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或肝肾综合征,并可直接导致低钠性脑病(即低渗性脑病),低钠血症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是预测肝硬化腹水早期死亡率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我们就目前肝硬化腹水低钠血症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孙龙 《海南医学》2013,24(24):3621-362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56例,以并发糖尿病者53例为观察组,其余103例为对照组,分别从年龄、肝硬化病因、临床表现、肝功能分级、并发症、电解质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在酒精性肝硬化、乙肝/酒精性肝硬化、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级、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低钾血症、低氯血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经Logistic逐步分析发现,酒精性肝硬化、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级、肝性脑病、低钾血症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关系密切。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级、肝性脑病、低钾血症是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变化及时干预,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Wu CH  Tian GS  Wang QH  Yu YY  Dou YQ  Xu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16-519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第1次出现并发症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89例失代偿性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并对临床失代偿发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第1次出现并发症时,腹水最常出现占40例(44.9%),其次上消化道出血21例(23.6%),自发性腹膜炎18例(20.2%),肝性脑病10例(11.2%).在平均62个月(60~66个月)随访过程中,42例患者出现腹水(47.2%),16例出现自发性腹膜炎(18.0%),14例上消化道出血(15.7%),7例肝性脑病(7.9%),10例肝癌(11.2%).肝癌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1.2%),每年的病死率4.5%.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为第1个失代偿期并发症者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5%、85.0%、75.0%、83.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胆红素为临床失代偿发生的惟一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个缓慢进行性疾病,肝癌是其重要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对预后有影响,这些结果将有利于探讨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的自然病程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134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34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67例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及其他部位感染等并发症;腹水细菌培养阳性19例(14.2%)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13例,占68.4%。临床治愈:52例(38.8%),有效54例(40.3%),无效28例(20.9%)。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抗生素及积极采取综合性治疗是改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并发不典型腹水自发性感染的诊治方法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6月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86例肝硬化失代偿并发不典型腹水自发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抗菌类药物二联或三联制剂进行治疗,分析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9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1.86%,7例患者因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及继发感染性休克而死亡。肝硬化分级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显著(P〈0.05)。结论肝硬化分级及并发症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不典型腹水感染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尽早合理科学地使用抗生素,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住院治疗14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住院期间并发SBP80例为研究组,未发生SBP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肝功能分级(Child-pugh)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分级(Child-pugh)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高危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更好的防治酒精性肝硬化后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方法 对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33例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酒精性肝硬化及33例未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导致危险因素与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年龄、病程、住院时间、饮酒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住院时间及日常饮酒量均为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且与其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年龄、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住院时间及日常饮酒量为酒精性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27例酒精性肝硬化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丽萍 《当代医学》2010,16(30):67-68
目的分析酗酒和酒精依赖引起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诊治、预后情况。方法将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27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为治疗组,抽签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化(HBV、HCV)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酒量、饮酒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组乙醇摄入量80~300克/天,饮酒年限10~40年,以饮用高浓度的白酒为主。治疗组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大、腹腔积液、合并代谢综合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乏力、纳差、肝区痛、腹胀等症状以及肝大、合并代谢综合征明显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可能与酒精性肝硬化常伴有不同程度能量代谢异常、合并症较多、以及脂肪在肝脏内大量沉积有关。治疗组中DF值超过32者病情凶险,近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旨在分析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诊断肝硬化患者并发腹膜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集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进行有效分组,其中未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7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分别对比两组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并采用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检验分析PCT与IL-17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分别与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关系及其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腹水中PCT、IL-17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血清中PCT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07,P<0.001),腹水中PCT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75,P<0.001);将肝硬化患者是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作为因变量,将血清与腹水中PVT、IL-17分别作为自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过表达均可能是造成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主要因素(OR>1,P<0.05);将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参数水平分别作为检验变量,将肝硬化患者是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参数水平分别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AUC分别为:0.973、0.950、0.916、0.949,均>0.9,预测价值均理想。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过表达与其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密切相关,可用于早期自发性腹膜炎的风险预测及诊断,临床可考虑通过早期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与腹水中PCT、IL-17水平,来预测肝硬化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风险或诊断疾病的发生,这对早期疾病的风险预测、检出及干预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