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研究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形态的特点及差异,探讨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成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135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75例.对每张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测量并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结果:男女各垂直骨面型组男性仅在上气道鼻咽段(PNS-Ba、PNS-R),女性仅在PNS-Ba存在组间差异(P<0.05~0.001),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腭咽、舌咽段上气道矢状径在各垂直骨面型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LPW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0.001).结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存在某些差异,此可能为临床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及颅颌形态特征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郭涛  丁寅 《口腔医学》2007,27(1):29-31
目的对正常骨面型儿童、成人的舌骨位置进行测量及相应的比较。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20名正常骨面型儿童、成人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对舌骨位置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性之间舌骨位置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较女性舌骨位置偏下偏前。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比较表明,从替牙期、恒牙早期到恒牙期,男性舌骨垂直位置逐渐降低,水平位置从替牙期到恒牙早期逐渐前移,而从恒牙早期到恒牙期变化不显著。女性舌骨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从替牙期到恒牙早期逐渐下降和前移,而从恒牙早期到恒牙期变化不显著。结论应该按照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建立舌骨位置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和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20名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差异。结果:上气道各段矢状径男性大于女性,但除V-LPW外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存在显著差异,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舌骨位置存在性别差异,AH-SN,AH-FH男性大于女性(P<0.01),AH-C3男性大于女性(P<0.001),舌骨位置男性比女性偏前下。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水平向从高角、均角到低角组AH-O逐渐减小,AH-C3逐渐增大,舌骨位置在水平向逐渐前移。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上气道形态、舌骨位置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旋转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4.
矢状骨面型与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对182名恒牙早期青少年按ANB角大小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三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三组的年龄、性别相匹配,垂直骨面型以及腺样体情况三组间分布一致。对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比较三组间的差异。结果三组间鼻咽段和腭咽段矢状径无显著差异;从悬雍垂尖向下,随ANB角的增大咽腔矢状径有减小趋势,Ⅱ类患者的舌咽矢状径显著小于Ⅲ类。舌骨的垂直向位置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水平方向上,Ⅲ类、Ⅰ类、Ⅱ类舌骨位置逐渐后移,Ⅱ类和Ⅰ类比Ⅲ类显著后位。结论 以ANB角为代表与面部矢状发育与上气道鼻咽、腭咽和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关系,而对上气道下段的舌咽和舌骨的矢状位置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大小位置发育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和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20名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差异。结果:上气道矢状径:女性大于男性,但除低角组PNS-Ad2、PNS-UPW、SPP-SPPW、U-MPW外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舌骨位置:男性比女性偏前下;高、均、低角组间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显著差异,水平方向上高角、均角、低角组舌骨位置逐渐前移。结论: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上气道形态,舌骨位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量分析具有不同垂直和矢状骨面型的成人髁突特征的差异,研究成人骨面型与髁突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颞下颌关节正常的成人患者180例,根据∠ANB、∠MP-FH和∠MP-SN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及矢状骨面型,共9组,每组20例。使用Invivo6软件测量所有样本的髁突长轴径、髁突短轴径、髁突最大横截面积、髁突颈部宽度、髁突上部高度、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关节前、后、上、内侧间隙,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和关节窝深度、宽度。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低角患者髁突粗大,关节间隙大,关节窝深而窄,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大,升支长;高角患者则相反。骨性Ⅲ类患者髁突粗大,关节间隙小,关节窝浅而宽,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小;而骨性Ⅱ类患者则相反。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骨性Ⅲ类低角患者髁突特征明显,与下颌发育有关;髁突特征与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之间存在关联;垂直骨面型与髁突特征的关联程度比矢状骨面型更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髁突及其周围结构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位置。方法:对120例安氏I、Ⅱ、III类骨面型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及统计分析,在周围的骨结构中估计颞下颌关节窝的位置。结果:骨性安氏II类错耠T-Fs'和T-Ar',距离比骨性安氏III类错[牙合]距离长。结论:安氏II类错耠患者TMJ位置(水平距离从T点到Ar’和到Fs’)比安氏III类错[牙合]患者靠后。  相似文献   

8.
李红  王春玲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12):636-638
目的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的鼻部形态差异。方法选取150例山东地区成人错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中等面角,按ANB角分为Ⅰ、Ⅱ、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每种面型患者各50例。对12项鼻部形态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类、Ⅱ类、Ⅲ类骨面型患者,在鼻唇角(NLA)、鼻颏角(NMA)、面型角(SFC)、鼻骨长(NboneL)4项鼻部形态测量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唇角(NLA)、面型角(SFC)为Ⅲ类、Ⅰ类、Ⅱ类依次增大;鼻颏角(NMA)为Ⅲ类、Ⅰ类、Ⅱ类依次减小;鼻骨长(NboneL)为Ⅰ类、Ⅱ类、Ⅲ类依次增大。结论Ⅰ、Ⅱ、Ⅲ类骨面型成人鼻部形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II类I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口周软组织的特征与差异。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90名II类I分类低角、均角、高角各30例垂直骨面型成人(男、女各半)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口周软组织的差异。结果:低角组下唇基部厚度、下唇长度小于高角组(P<0.05);多数测量项目的性别间比较显示男性大于女性,特别是上唇基部厚度和上、下唇厚度(P<0.05)。结论:正畸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了解并重视这种差异,为患者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面容。  相似文献   

10.
张良  李瑶琴  陈文静  林汤毅  侯伟  李文艳 《口腔医学》2013,(11):756-760,764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的无鼾症青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在自然头位下,对Ⅰ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症青年错牙合畸形患者各30例进行锥形束CT扫描,借助Dolphin imaging 11.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别测量上气道腭后区、舌后区的矢状径、横径、轴面面积以及上气道容积,最小轴面面积和上气道长度。使用Winceph 7.0软件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以及舌骨位置的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舌后区及腭后区轴面面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Ⅱ类矢状骨面型组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间的舌后区矢状径,横径,上气道容积,舌骨位置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青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矢状向颌骨关系对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不同骨面型患者蝶鞍尺寸并探讨其与颅面部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按垂直骨面型分为均角组、低角组、高角组。测量颅面部相关硬组织数据以及蝶鞍尺寸,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2)矢状骨面型组中,各组患者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3)垂直骨面型组中,高角组蝶鞍直径、深度、面积最大(P<0.05),均角组与低角组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4)蝶鞍长度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直径、深度、面积均与全面高、下面高、下颌体长、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蝶鞍尺寸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性,即蝶鞍直径、深度、面积越大,高角型趋势就越明显,可为正畸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 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 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1)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CBCT探究不同矢状骨面型后牙区植入微种植体的安全区域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Ⅰ、Ⅱ、Ⅲ类患者各20名的CBCT数据,运用InVivo 5.0软件重建,选择上下颌第一前磨牙远中至第二磨牙近中区域,分别测量距牙槽嵴顶2、4、6、8、10mm处的近远中向宽度,采用SPSS 19.0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距牙槽嵴高度4~8mm,下颌距牙槽嵴高度超过4 mm根尖间隔区域是安全适宜的微种植体植入部位.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间骨量在骨性Ⅰ、Ⅱ类组>骨性Ⅲ类组(P<0.05),其它测量部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下颌后牙区各根间骨量多数表现为骨性Ⅲ类组>骨性Ⅰ、Ⅱ类组(P<0.05).结论:上颌距牙槽嵴高度4~8 mm的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下颌距牙槽嵴高度超过4 mm的第一和第二磨牙间的根尖间隔区域是相对安全的植入部位,不同骨面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口咽气道大小的差异,探讨口咽气道大小与颌面部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将40例恒牙早期青少年患者按ANB角大小分为Ⅰ类、Ⅱ类两种矢状骨面型组。两组的性别、年龄相匹配且垂直骨面型皆为均角型。每位患者接受颅面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口咽气道的截面积、矢状径、横径、长度、容积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CBCT生成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颌面部骨骼形态,对口咽气道大小与颌面部骨骼形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Ⅰ类矢状骨面型组与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口咽气道各测量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气道截面积、容积与前鼻嵴-后鼻棘距离、下颌角点-颏下点距离、关节点-颏顶点距离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ANB角、颌凸角、面角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的口咽气道大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少年患者口咽气道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下颌骨长度的影响,口咽气道随着上下颌骨长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比较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上颌窦大小的差异,探讨上颌窦大小与颅面部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 将60例12~16岁的青少年患者按ANB角大小分为Ⅰ、Ⅱ、Ⅲ类三种矢状骨面型组,每组男、女各10例,垂直骨面型皆为均角型.患者接受颅面部CBCT扫描,对上颌窦的长度、宽度、高度、截面积及容积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以CBCT生成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颌面部骨骼形态,对上颌窦大小与颌面部骨骼形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的上颌窦长度、高度、宽度、截面积和容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窦容积Ⅱ类大于Ⅰ类,Ⅱ类大于Ⅲ类.上颌窦容积与前颅底长、全颅底长、ANB角、上中切牙一前鼻嵴点距离及前上面高呈正相关关系,与SNB角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Ⅱ类骨面型患者具有较大的上颌窦容积,青少年患者上颌窦大小与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及颅底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的容积大小和舌骨位置.方法 按标准筛出180例CBCT影像资料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每组60例.In vivo 5 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气道容积及舌骨位置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鼻咽气道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咽气道容积测量,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且下颌后缩组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之间舌骨位置的评价参数H-VPS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 骨性Ⅱ类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口咽气道容积大小存在差异,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舌骨矢状位置最靠后.颌骨、气道和舌骨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探讨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年龄17~29岁、平均(21±3.020)岁的骨性Ⅲ类错[ANB<0°,平均为(-3.927±2.7637)°]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3组,每组各20例(男、女各10例),分别测量其下颌骨及颏部骨性结构,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组的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大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高角组的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小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进一步经两两比较,下颌角、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高度、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在低角组与高角组,平均角组与高角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颏曲度在低角组与高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平面角的大小与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不同,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牙合]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的研究不同错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