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为气管插管并接受机械通气支持1周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撤机。随机选用PAV和不同水平的PSV[PSV水平为10cmH2O(PS10)和PSV水平为15cmH2O(PS15),1cmH20=0.098kPa]辅助通气60min,应用PAV前采用最小平方拟合法(LSF)测定患者的呼吸系统弹性阻力(Ers)和气道阻力(Rrs),设置容量辅助(VA)和流量辅助(FA),辅助比例为80%。观察患者在不同通气条件下通气参数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与低水平PSV(PS10)时相比,高水平PSV(PS15)与PAV时的潮气量显著增加[(443±12)ml与(532±34)ml、(464±23)ml,P〈0.05];PAV时的呼吸频率与气道峰压稍高于PS1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V支持后,患者的气道闭合压由PS10时的(5.70±0.25)cmH2O降至(4.53±0.25)cmH2O(P〈0.05),气道压力及吸气触发压力时间乘积也显著降低[由(0.42±0.04)cmH2O降至(0.32±0.03)cmH2O,P〈0.05];而氧合指数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得到明显改善,与PS15时相近。PAV时的浅快呼吸指数较PS10时无明显改变。结论PAV通过采用正反馈调节机制,成比例地提供同步辅助,显著减少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自主吸气做功,改善人机同步性。  相似文献   

2.
长期机械通气致肺不张行持续性膨肺对呼吸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持续性膨肺对长期机械通气致肺不张病人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对长期机械通气已发生肺不张的9例ICU病人行持续性膨肺,监测其呼吸力学的改变。结果:与膨肺前比较,膨肺后30min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阻力(R)、呼吸机作功(WOBv)均有所降低(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顺应性改善最为明显(P<0.01)。120min PIP、Pplat、R、WOBv与膨肺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持续性膨肺可以明显改善呼吸力学特征,增加肺容积,从而改善氧合功能,由于持续性膨肺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需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情况,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在重症创伤性湿肺(STWL)患者中应用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NAVA)模式与传统压力支持通气(如PSV)模式相比较时,其人机同步性、呼吸力学、气体交换能力、血流动力学上的差异。方法:以18例需机械通气的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随机先任选NAVA或P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120min,再换用另一种通气模式。比较同一患者在两种通气模式下,其人机同步性、呼吸力学、气体交换能力、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不同。结果:18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HR、CVP)及气体交换能力(动脉血pH值、PaO2、PaCO2、SaO2)在两种模式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人机同步性(Trigger delay、Off cycle delay)及呼吸力学(PIP、Pmean)方面NAVA优于PSV,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重症创伤性湿肺机械通气患者,NAVA模式比PSV模式,具有人机协调性高、呼吸力学稳定等优势,而在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能力上具有相似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NBIPAP-SIMV-PSV)组合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择3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BIPAP-SIMV-PSV,监测并比较通气治疗前,治疗后2h,4h,HR,RR,Bp,PaO2,PaCO2和SaO2变化。结果 通气治疗前后各参数变化比较:通气治疗后HR、PR明显减慢;PaO2与SaO2显著提高;PaCO2显著下降;Bp无明显变化。全部病例经2-4d通气治疗后病情稳定,脱离呼吸机。结论 NBIPAP-SIMV-PSV可明显改善呼吸衰竭的症状和体征,迅速提高PaO2与SaO2值,有效降低PaCO2值。能明显改善人机同步性能,更节省呼吸功,患者更舒适。并明显缩短住院时间(P<0.01),显著减少医疗费用,可作为治疗COPD合并早、中期呼吸衰竭的一种简便、迅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风险脱机患者使用高流量氧疗(HFNC)和低频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临床效果的优劣性,避免或缩短无效氧疗支持时间。方法 将符合常规脱机程序但至少具有一种高风险脱机因素的患者随机分为CPAP组(69例)和HFNC组(71例),CPAP组行CPAP治疗,HFNC组行HFNC治疗,在相同医疗和护理条件下观察48 h。结果 HFNC组患者呼吸频率,24 h、48 h时患者疼痛得分低于CPAP组(均P<0.05)。结论 在高风险脱机患者中采用HFNC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降低其疼痛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消除自主呼吸前、后,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犬心肺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12只,全麻后用油酸制成ARDS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其在机械通气前、BIPAP(包括用肌松药消除自主呼吸前、后)等3种状态下呼吸、循环及血气的变化。结果:在保留自主呼吸时,BIPAP通气状态下犬的PaO2、CO、DO2、CL均显著高于消除自主呼吸后相应参数值,VO2/DO2、Qs/Qt、VD/VT、RL则显著降低(P<0.05);和基础值相比,BIPAP通气时的PaQ2、DO2、RL均显著增加(P<0.05),而保留自主呼吸时,BIPAP的CL、CO显著增加;Qs/Qt、VD/VT VO2/DO2显著降低;消除自主呼吸后,其Qs/Qt、VD/VT、RL、PVR显著增加,CD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消除自主呼吸后相比,保留自主呼吸时,BIPAP能明显改善ARDS模型犬氧合状态和通气血流分布,对循环亦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是较为理想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机械通气时保留自主呼吸(spontaneousbreathing,SB)可改善气体交换,主要是因为这种通气方式可使萎陷的肺复张。在保留SB的机械通气中,常选择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supportventilation,PSV)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hasicpositiveairwaypressure,BIPAP)。但医师对这些辅助性机械通气方式改善肺功能的机制却不甚了解。我们评价了采用PSV和BIPAP改善氧合的机制。方法5头猪(25-29.3kg)于仰卧位行机械通气,并通过清除肺表面活性物质诱发其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lung砸jury,Au)。状态稳定后,给予BIPAP通气,初期较低持续气道正压设置为5cmH2O,随后逐渐增加持续气道正压至维持潮气量在6-8ml/kg。减浅麻醉深度,当SB≥每分通气量的20%时,随机进行1小时的PSV或BIPAP+SB通气。于呼气末行全胸螺旋式计算机体层扫描,并记录肺功能参数。静脉给予荧光微球体来记录肺血流(pulmonarybloodflow,PBF),并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来评估每种通气方式对PBF重新分布的影响。结果Au损伤肺功能并加大了下肺萎陷或不张组织的面积(P〈0.05)。和对照组比较,PSV和BIPAP+SB的通气模式提高了氧合并减少了静脉血掺杂(P〈0.05)。尽管如此,我们观察到自主呼吸时下肺的不张肺组织或通气不良组织明显增加,而可正常通气的肺组织减少。观察到6例中有5例行PSV或sB+BIPAP通气时PBF由下至上重新分布,肺通气也较好。结论在ALI模型中采用PSV或BIPAP+SB行机械通气可改善氧合,减少静脉血掺杂的原因为PBF由下至上的重新分布,而不是因为下肺复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ALI患者42例、ARDS患者33例,随机分2组,APRV组(n=37)、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n=38);两组均用SIMV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30min后,APRV组采用APRV模式通气,SIMV组仍用初始参数,分别于APRV前(基础值)、APRV1、8、16、24h测定动脉血气、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R),并记录芬太尼、咪达唑仑、多巴胺用量及尿量。结果与SIMV组比较,APRV组APRV1~24h各时点Ppeak、Pmean降低,APRV16、24h时动脉血PaCO2降低,PaO2/FiO2升高,APRV1—24h时CVP和HR降低,芬太尼用量和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减少,APRV8—24h各时点尿量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或0.01)。结论APRV用于ARDS或ALI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提供更好的通气,而且血液动力学平稳,减少镇静剂和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9.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用于高位硬膜外腔阻滞时的呼吸抑制于布为,徐美英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是一种新的通气方式,其设计思想是对自主呼吸减弱或暂停患者增强其自发呼吸或促使其自发呼吸恢复。临床主要用于睡眠呼吸暂停和慢阻肺患者的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开胸术病人不同参数单肺通气(OLV)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术病人28例,ASAⅡ或Ⅲ级,麻醉诱导后双腔支气管插管,双肺通气(TLV)30min,设定潮气量(VT)为10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OLV时在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有病人均先采用OLV1(VT10ml/kg,RR12次/min)30min,后改为OLV2(VT8ml/kg,RR15次/min)30min,最后改为OLV3(VT6ml/kg,RR20次/min)30min,分别于,ITLV前及OLV时每次调整VT后30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及血液动力学变化,计算每种通气方式的高气道压发生率。结果与TLV时比较,OLV时动脉血氧分压均明显下降,其中OLV3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P〈0.01);OLV时Ppeak及Raw均增高,其中OLV1时增高明显(P〈0.05)。OLV。时高气道压发生率达53.6%,高于OLV2及OLV3时(P〈0.01)。结论开胸术病人单肺通气时,VT8ml/kg及RR为15次/min通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