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测定了160例正常人,150例良性疾病患者和152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结果:正常组与良性疾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与正常组及良性疾病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唾液酸测定在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清唾液酸含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唾液酸含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三组人群即正常对照组、良性疾病组和恶性肿瘤组,采用单一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唾液酸含量。结果 恶性肿瘤组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01)。同时,唾液酸含量测定对恶性肿瘤的阳性检出率也较其它两组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 血清唾液酸检测可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清唾液酸含量测定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水平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改良间苯二酚快速比色测定法,检测25名健康人与108例良性疾病患者、35例胰腺癌术前患者、12例胰胰腺癌术后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结果:胰腺癌术前组的血清唾液酸含量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术后组,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05)。但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唾液酸的测定可作为胰腺炎与其临床表现易混淆良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血清唾液酸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清唾液酸水平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酵素单一试剂法对50例健康人,155例恶性肿瘤患者,90例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肿瘤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或好转者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下降,而恶化或死亡者血清唾液酸水平无变化或者有上升的趋势。结论 血清中唾液酸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普查、疗效评价、预后观察及区分良恶性肿瘤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测定了160例正常人,150例良性疾病患者和152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结果:正常组与良性疾病组无显著性差异。恶性肿瘤组与正常组及良性疾病组有高度性差异,结论:血清唾液酸测定在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比色法对50例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唾液酸(S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以大于正常对照组血清SA含量的为阳性,则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72%,良性疾病组阳性率为16%,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各种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之间血清S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血清SA含量测定是耳鼻咽喉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一项有价值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清唾液酸水平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水平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等速电泳法对9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24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及66例正常对照进行血清唾液酸检测。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清唾液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胃良性疾病组(P〈0.01)。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血清唾液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各类型癌肿之间血清唾液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唾液酸水平对消化道恶性肿  相似文献   

8.
检测肿瘤科收治的366例恶性肿瘤患者、40例良性疾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血清唾液酸,并对恶性肿瘤组中277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唾液酸监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P〈0.01),良性疾病者与健康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情稳定或好转的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明显下降,而恶化或转移者其水平无明显变化或有上升趋势。病情稳定或好转的恶性肿瘤患者前3个月血清唾液酸水平变化明显,第4—6个月变化平稳;少数患者病情变化时唾液酸含量也相应有变化。  相似文献   

9.
血清唾液酸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求血清唾液酸(SA)含量变化在恶性肿瘤和不同非瘤性炎性疾病中的意义。采用F-8836比色法,测定各种恶性肿瘤患者422例,炎症疾病患者142例,其他疾病24例,正常人77例血清SA含量。结果:①恶性肿瘤组(4.54±1.21mmoL/L)患者血清SA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2.94±0.35mmoL/L)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o.01);②感染性炎症组(4.36±1.49mmoL/L)患者血清SA也有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炎症组中革兰氏阳性球菌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与病毒组比较SA均有明显增高(均P<0.01);③病毒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以无明显变化(P>0.05);④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血清SA比肝硬化伴腹水患者明显增高(P<0.01)。提示:血清SA含量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监测有一定实用价值。在不同感染性疾病中,SA含量也不同,在鉴别不同感染类型上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了170例健康人、247例初诊的不同种类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唾液酸(SA)水平,并对140例患者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组SA均值(720±163,9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88.6±129.6ng/ml),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态观察组中属高,升型的70例患者病情恶化率达90%,另70例低、降型的患者仅有28.5%恶化,差异极显著(P<0.005)。作者认为血清唾液酸是一项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肿瘤的诊断、普查,而动态观察更可以作为估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观察的一项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对武汉地区236例正常人和53例肿瘤患者进行了血清唾液酸水平的测定,发现正常男女性别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血清唾液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测得正常范围为0.64~1.86 mmol/L。肿瘤患者唾液酸水平为1.91±0.57 mmol/L,与正常人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本文对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百色地区494例正常人和79例肿瘤患者进行血清唾液酸(SA)测定。正常参考值为1.48±0.32mmol/L,男女性别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患者SA水平为2.32±0.38mmol/L,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SA与其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比,结果提示血清SA为较理想的有助于肿瘤诊断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A、LS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总唾液酸 (TSA)、脂质结合唾液酸 (LS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A和LSA含量 ,并与健康女性及卵巢良性肿瘤患者比较。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A、LSA含量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及健康对照者 (P <0 .0 1,P <0 .0 0 1) ,且血清TSA、LSA含量随卵巢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加重而升高 (P <0 .0 5 ,P <0 .0 1)。结论 :提示血清TSA、LSA含量的测定可用于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及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 ,并有助于了解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病情变化、估计预后、观察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及时更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膜糖脂生化指标血浆脂结合唾液酸 (LSA)、总唾液酸 (TSA)和红细胞膜唾液酸 (R SA)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间苯二酚法分别检测胃肠道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LSA、TSA和R SA。结果 胃癌及大肠癌患者膜糖脂生化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良性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大肠癌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结论 血浆LSA、TSA和R SA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用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亦可作为判断肿瘤有无转移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赵梅花  闫峻  黄丽明  赵红宇 《海南医学》2016,(14):2270-227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高尿酸血症组,以同期体检血尿酸值正常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非高尿酸血症组,连续跟踪观察5年,100例完成随访,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6例,非高尿酸血症组54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基线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含量(Fa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观察以上各指标5年的变化,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基线时两组受检者的BMI、WHR以及Fa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SBP、DBP、FBG、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期间,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各自组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39.1%),非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例(20.4%),高尿酸血症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组基线时血尿酸水平偏高(OR=0.049,95%CI=0.003~0.784)和Fat%超标(OR=0.277,95%CI=0.082~0.93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早期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类激肽释放酶基因4(KLK4)与激肽释放酶基因5(KLK5)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50例卵巢肿瘤组织标本分为恶性肿瘤组(n=23)、交界性肿瘤组(n=6)和正常或良性肿瘤组(对照组,n=21)。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各组卵巢肿瘤组织标本进行检测,获得KLK4与KLK5的表达水平。结果KLK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KLK5在卵巢癌和交界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KLK5在浆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恶性肿瘤(P<0.05)和对照组(P<0.001),且低分化浆液性囊腺癌的表达水平高于中分化浆液性囊腺癌的表达(P<0.05)。KLK5的表达水平与血清CA125水平呈正相关。结论KLK5在卵巢癌,尤其是浆液性囊腺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唾液酸对三类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健康人 (对照组 ) 10 0例 ,三类恶性肿瘤患者 72例 (其中肺癌 37例 ;急性白血病 2 8例 ;直肠癌 17例 )检测其血清唾液酸 (S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类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A水平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均 P<0 .0 5 ) ;治疗前 ,肺癌、急性白血病、直肠癌血清SA阳性率分别为 84 % ,79% ,71% ;治疗后病情好转者 ,其血清SA水平明显下降 (均P <0 .0 0 1) ;而恶化死亡者血清SA水平均无降低。结论 :检测血清SA含量对三类恶性肿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可作为三类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及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三类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and clinical effect of the detection of serum sialic acid (SA) in three kinds of malignant tumor. METHODS: The specimens (172) were divided into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100), lung cancer group (31), leukemia group (28) and rectual cancer group (17), and then the serum SA concentration in those specimens was analyzed and statis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The SA levels of the malignant tumor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s of serum SA in the lung cancer group, leukemia group and rectual group were 84%, 79% and 71%. CONCLUSION: The SA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malignant patients so SA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ion of cancer, and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and inspection of malignant tum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