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肿瘤的形成及发展的多个过程.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迁移和抑制核因子kB活化等生物学功能.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生理学特性与VEGF作用相关.现就VEGF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姚丽萍 《西南军医》2010,12(6):1167-1169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大量的研究显示,动员和移植的EPCs可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能力,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内皮化,这为治疗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EPCs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aFGF重组腺病毒体外诱导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俊彦  黄盛东  梅举  张宝仁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2):1053-1054,F003
促血管生长因子可以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分化,诱导血管新生。为探讨其基因转染是否具有相同的作用,作者用构建好的携带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D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aFGF)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免疫荧光染色表明,转染了Ad.aFGF的HUVECs有明显的aFGF表达;ELISA检测显示aFGF能分泌至细胞外;MTT实验显示Ad.aFGF转染后HUVECs显著增生,并且当它们种植于Matrigel基质时可分化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对照组则无此现象。这些结果说明Ad.aFGF在体外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这为其应用于体内刺激侧支血管的生长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肺癌的持续生长、侵袭转移与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在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调控因子.因此,通过对其表达、活性及效应等方面进行有效抑制而达到治疗肺癌的目的 ,是近年来抗肺癌治疗的新方法和手段之一.同时,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向的放射性核素显像,不仅可以显示肺癌的血管生成,而且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正确分期及预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可从骨髓被动员到外周血进行损伤修复。内皮祖细胞又称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不但参与出生后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AG),亦参与机体、器官损伤后的血管再生与修复。1997年,Asahara等[1]首次证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血管形成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内调节机制、功能和临床应用作一…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的心、脑、肾、骨骼、皮肤等组织器官,能够增强微静脉及小静脉的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是目前促进血管生成专属性最高、活性最强的因子。研究表明,VEGF在心脑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疾病的防治、骨组织的生长发育、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创面的修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遂笔者将其在上述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VEGF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玉  强金伟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76-1278
哺乳动物细胞的存活和生长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这就要求细胞的分布在血液供应的100~200μm(氧气扩散能力的高限)范围内,而肺癌的生长远超于此,因此,肺癌的生长与转移需要额外的血液供应。一方面,肺癌产生促进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主要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另一方面,肺癌结节可包裹、扩张或破坏瘤内血管,也可推移或牵拉瘤周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活体组织中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为bFGF应用于改善组织血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家兔背部皮管模型的组织内分别应用bFGF(实验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组织学、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bFGF在活体组织中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情况,并作定量指标检测.结果给药组(bFGF)皮管内毛细血管增生明显,各项定量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剂量bFGF组的新生血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亦优于低剂量bFGF组.结论bFGF可促进活体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对改善局部组织血运,提高组织移植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血管新生是创面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内皮祖细胞参与新生血管及在原有血管基础上以出芽方式新生血管两种类型,其中内皮祖细胞参与的血管新生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受到多种因子的干预及抑制,可直接影响创面的愈合。为此,笔者通过检索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为创面修复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_(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兔模型,探讨CTA、DSA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形成评价的敏感性,并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脂质体介导转染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VEGF_(165)质粒转染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整体转染率。②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A、B、C组,分别移植注射未转染EPCs(EPCs组)、VEGF_(165)转染的EPCs(EPC/VEGF组)、EGM-2培养基(EGM-2组),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自兔骨髓诱导出的梭形贴壁细胞为EPCs。②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总体转染率约22.5%。③DSA、CTA、多普勒超声及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基因修饰后的EPCs组比未转染EPCs组能更好地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缺血肢体血运。DSA较CTA对新生血管显示更清晰,各处理组内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DSA及多普勒超声均能客观评价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建立情况,DSA对新生血管的显示上优于CTA,但DSA为有创检查,技术要求高,CTA为无创性检查,对缺血下肢评价时宜首选CTA检查,超声多普勒用于对治疗效果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