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129-2131
目的:以肾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为研究切入点,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重构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微观指标的相关性,探讨慢性肾脏病进程的可控性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2012年5月—2013年6月119例肾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左心室肥厚有无分为伴LVH组和非LVH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两组间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肾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中医证候分布本虚证以脾肺气虚为主,标实证多以肾络瘀痹为主。结论:心肾脉络损伤与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血肌酐、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是影响肾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杓型和非杓型老年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杓型和非杓型老年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头颅CT或MRI检查,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非杓型组患者左室肥厚、复杂性心律失常及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左室肥厚、复杂性心律失常及脑卒中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秦安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情况及血压变异对靶器官的损害,为血压晨峰患者早期预防靶器管损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该县不同年龄阶段的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新发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8例;既往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者258例。用动态血压器监测24小时血压情况,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患者的左室壁厚度、左室重量以及颈动脉厚度和斑块形成等指标;并测定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所有患者测身高、体质量、腰围,计算体质量指数。同时做24小时尿微量蛋白测定。结果:秦安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情况及血压变异对靶器管损害明显,尤其以晨峰时损害更甚。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同时有心肌复极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血塞通软胶囊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靶器官损害、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及血管超负荷指数(VOI)的影响。方法将1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及对照组95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疗程为1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靶器官损害相关指标、早期靶器官损害发生情况,并记录2组治疗前后CAVI、ABI、VOI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中发生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肾功能损害、颈动脉增厚、脑损害以及靶器官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CAVI、VOI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ABI均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血塞通软胶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显著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CAVI、ABI及VOI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全世界流行最广的心血管疾病,国内外研究证明高血压不仅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糖、胰岛素、脂肪障碍,而且引起心、脑、肾靶器官的严重损害,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而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约25%-30%合并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v,LVH)发生率非常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5例,依据颅脑磁共振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和磁敏感序列检出脑微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脑微出血组和无脑微出血组,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入院后测患者的空腹血糖、TC、TG、LDL-C、HD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指标和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结果脑微出血组56例,无脑微出血组89例。脑微出血组患者年龄大于无脑微出血组(P0.05),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脑微出血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和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和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CKD4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心脏损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及心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共104例CKD4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中医证型、生化指标和心超指标等,分析中医证型与心超指标的相关性及心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CKD4期患者舒张功能减退和心脏结构改变已较普遍,血红蛋白(β=-0.042,OR=0.959,P0.05),高血压病史时间(β=0.106,OR=1.112,P0.05),肌酐*肌酐升高时间(β=7.212E-4,OR=1.001,P0.05)与心肌肥厚相关。年龄(β=0.188,OR=1.207,P0.01)与瓣膜钙化相关。正虚证中,阴阳两虚证在心肌增厚和心腔扩大方面均较其余证型明显(P0.05~0.01),心室重构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邪实证兼夹组的LVMI大于无邪实证兼夹组(P0.05)。心包积液均集中于水气证(P0.05),各邪实证在心室重构发生率、舒张功能、瓣膜钙化及瓣膜反流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CKD4期患者的心脏损害程度大致为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或肝肾阴虚证或脾肾气虚证,兼夹实邪可进一步加重心脏损害程度,贫血、高血压病史及肌酐升高的程度和时间与心肌肥厚相关。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张力及切应力改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2].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可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而且血压水平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越大,进而并发心脑靶器官病变[3].颈...  相似文献   

9.
杨林  孙静  栗艳  郝璐  房海英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724-1725
目的 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对84例高龄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的原因进行分析及针对性防治.结果 45%的患者不能采取系统治疗,20%患者不重视治疗;只有35%的患者血压基本能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 高龄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因素,可导致高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发生损害.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卜述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如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持续升高,血管壁长时间处于高水平冲击,容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靶器官的损伤。灸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但目前有关灸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灸法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观察,探讨灸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可引起多种靶器官损害,尤其肾脏损害可致严重不良后果,成为尿毒症的常见原因。有研究表明,静息心率(RHR)增加可增高高血压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静息心率增加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以期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本研究设定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8例,并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同时收集受试者高血压相关临床资料,运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的关系:CRP水平随着高血压分级水平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但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随着危险分层的升高逐渐升高(P<0.05)。2)C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的内在联系:1)CRP水平与患者腹型肥胖、吸烟等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无相关性(P>0.05)。2)在心脏、脑、血管、肾等靶器官损害组,其CRP水平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P<0.05)。3)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CRP水平随证型的演变而变化,具体为痰湿壅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阴阳两虚型组>肝火亢盛型(P<0.05)。4)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靶器官损害的联系: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以脑损害为主,痰湿壅盛型组以血管损害为主,阴阳两虚型组则心脏、肾损害为主。结论:高血压患者CRP水平不仅与危险分层以及靶器官损害情况相关,而且与高血压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同时不同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水平表达及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Hcy、hs-CRP和IL-6水平;检测高血压患者高Hcy血症组与Hcy正常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的差异,同时检测并比较2组之间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高Hcy血症发生率36.25%(58/160);高Hcy血症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Hcy正常组,同时颈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明显高于Hcy正常组。结论高Hcy是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在临床中高血压患者应常规检测,筛选高危人群,早期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同时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不稳定斑块形成有关,早期控制血Hcy水平可降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改变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200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已将颈动脉IMT≥0.9mm及粥样斑块列入靶器官损害,为影响高血压预后的因素[1].笔者测量了2004-2007年在本院住院就诊的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IMT,以探讨脉压与颈总动脉IMT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1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血压呈非勺型者61例(52.1%),呈勺型者56例(47.9%);非勺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均0.05);非勺型组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较勺型组高(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50%以上血压有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左室肥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风险因素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取并予以治疗的9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均予以服用降压类药品,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而试验组接受风险评估,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压的控制效率已经由干预前的63.04%升为84.78%,而对照组则由干预前的60.87%升为65.22%,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患在危险因素的整体聚集率方面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患者靶器官的损害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社区高血压患者而言,深入分析其风险因素,再予以综合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还能控制血压值、危险因素的整体聚集率以及靶器官的损害率。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前期人群是发展成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而老年人发生率更高,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促进潜在靶器官损害的发生。高血压是缺血心脏病三大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对颈动脉硬化及心、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对颈动脉硬化及心、肾的影响。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2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MBPS组153例和非MB—PS组145例,检查患者的心脏和双侧颈动脉彩超情况,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室质量指数(LVMI)及斑块的发生率进行计算,并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结果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血压晨峰值,MBPS组患者均较非MBPS组患者高;LVMI、左室肥厚(LVH)比例及颈动脉IMT,MBPS组均明显高于非MBPS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MB—PS组明显高于非MBPS组。蛄论有MBPS现象的患者对靶器官有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m,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蒲黄榆社区、王佐镇、花乡、方庄街道筛查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8 045例,将人群分为有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有无斑块形成组,分别对比2组人群存在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根据吸烟、高血压、糖尿病3个危险因素的有无,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组、合并1至2个危险因素组、不合并危险因素组,另外斑块形成人群同上分为3组,依次进行危险因素的相互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均与年龄、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体育锻炼层增厚呈正相关;均与受教育程度、脑卒中家族史、常吃水果呈负相关。另外内膜中层增厚还与TIA呈负相关,与常吃蔬菜呈负相关;斑块形成还与饮酒、常喝牛奶或酸奶呈正相关,与明显超重、瓣膜性心脏病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均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与年龄、脑卒中、糖尿病病史、吸烟、体育锻炼呈正相关。另外内膜增厚还与饮酒习惯成负相关,与明显超重成正相关;斑块形成与饮用高度白酒呈正相关。中医症状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多少分组比较发现多个症状存在差异;中医证型分析:在内膜中层增厚人群的2组比较中,痰湿证、内火证均有差异,而气虚证在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与不合并危险因素的人群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斑块形成的2组人群比较中,痰湿证和内火证均有差异。结论: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多个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形成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可通过控制上述可干预因素达到早期防治脑卒中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