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鸣 《基层医学论坛》2016,(14):1909-1910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PCI术成功的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给予2组患者口常规药物治疗,另给观察组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对比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FIB)。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t-PA、PAI-1、FIB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PA、PAI-1、FIB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通过提高体内AT-Ⅲ、t-PA水平,降低FIB、PAI-1水平来调节冠心病患者PCI后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TNF-α、t-PA/PAI-1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比值,证明2型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患者TNF-α水平明显增高,t-PA/PAI-1比值明显减低。以便正确分析2型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ATFI)作为新的凝血与纤溶调控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发病过程中TAF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以评价TAFI在UA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浆D二聚体联合PAI-1诊断COPD合并PTE的ROC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COPD合并PIE组和COPD组患者血浆PAI-1、DD含量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PAI-1、DD诊断COPD合并PTE时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同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COPD合并PTE组PAI-1、DD水平明显高于COPD组以98.5ng/L、1.85mg/L为阳性界点,PAI-1、DD两者联合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85.6%,两者联合检测敏感、特异性明显高于PAI-1或DD单项(P〈0.05)。结论PAI-1、DD及两者联合检测对于COPD合并PTE的有诊断价值,尤其是联合检测对COPD合并PT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老年HF患者46例(HF组),非器质性心脏病住院患者18例(对照组),取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血浆肾素活性(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老年HF患者血浆RA、PAI-1活性、Ang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PA活性则降低(P〈0.05);血浆PAI-1活性与AngⅡ含量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6,P〈0.01)。结论老年HF过程中血浆RAS激活对纤溶活性改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1例骨折后继发FES的患者和6名单纯骨折患者进行血浆t-PA和PAI-1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FES患者较非FES患者在发病后2天内血浆t—PA明显降低,而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P〈0.05);3~5天后血浆t-PA和PAI—1水平趋于恢复。结论:FES患者早期存在显著的纤溶激活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凝血与纤溶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征)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D二聚体(DD),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共检测158例标本(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4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2例,妊娠期高血压组30例,正常妊娠组52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的PT、APTT明显降低(P〈0.01),FIB、DD、PAI-1明显升高(P〈0.01或P〈0.05),tPA无显著差异;妊娠期高血压各组间除tPA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参数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疾病的加重,参数变化越显著。结论检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T、APTT、FIB、DD和PAI-1等指标,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CHD患者及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t-PA、PAI-1水平.所有CHD患者分别于介入封堵术前1d、术后24h、1、3、6、12个月检测血浆t-PA、PAI-1水平.结果:介入封堵术前,CHD患者血浆t-PA、PAI-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CHD组血浆PAI-1水平开始逐渐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血浆t-PA水平在术后1个月升高,术后3个月始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结论:介入封堵术可通过改变血浆t-PA、PAI-1水平而改善小儿CHD患者的内源性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9.
t-PA,PAI-1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含量及t-PA/PAI-1比值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t-PA、PAI-1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PA、PAI-1及t-PA/PAI-1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患者血t-PA、PAI-1水平及t-PA/PAI-1比值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变化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非妊娠组(40例)、正常妊娠组(40例)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组(50例)血浆中t-PA和PAI-1水平。结果与非妊娠组比较,正常妊娠组和妊娠高血压疾病组t-PA、PAI-1均显著增高;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t-PA无显著性改变,随病情变化不明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PAI-1显著增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呈递增趋势。结论 孕妇血浆PAI-1水平是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变化对指导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肾损害时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54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分为肾损害组29例,非肾损害组25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t—PA)、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1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凝血酶时间(1Tr)的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SLE组D—D、VWF-Ag、TM和t-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损害组上述四项指标明显高于非肾损害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PT、Am明显缩短(P〈0.01);TT和FIB两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VWF:Ag、TM、FDP和t—PA的水平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损害明显关联,指标水平随着肾损害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前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血t-PA、PAI-1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HOMA指数均明显下降,血T-PA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血PAI-1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除改善血糖控制外,还能改善患者的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3.
郑红  李旭东  王华国 《西部医学》2014,26(10):1374-1376
目的 探讨促炎症脂肪因子与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以及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为HU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参加体检的企事业单位职工10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尿酸,以男性>420μmo1/L,女性>360μmol/L设为分解线,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尿酸组和对照组.采用EL1SA双抗体夹心酶联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结果 HUA总患病率8.9%,男性患病率为1o.73%明显高于女性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3,P=0.02).男性和女性HUA组患者的促炎症脂肪因子TNF-α、PAI-1、IL-1β、IL-6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HUA中血清促炎症脂肪因子TNF-α、PAI-1、IL-1β、IL-6含量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监测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气腹对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6例患者,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和患者的既往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25例、非高血压病组31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采集患者气腹前后的血样标本,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组织因子活性(TF: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四种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情况。结果①气腹前高血压病组TAT、PAI-1、t-PA高于非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气腹后,高血压病组TAT、PAI-1较气腹前增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非高血压病组TAT、PAI-1、t-PA均较气腹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气腹后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变化程度的比较:高血压病组驻TAT、驻PAI-1与非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高血压病组驻t-PA与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气腹过程使高血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强而纤溶功能受抑制,增加了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术前应使用抗凝药物防治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乳腺癌凝血纤溶异常与其转移、激素受体状态、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密切关系。方法检测30例乳腺癌血浆6项凝血和纤溶指标,统计分析其变化与淋巴结转移、细胞增殖、受体状态等的关系。结果良性对照组与乳腺癌组FiB由(3.05±0.44)g/L增高至(3.39±0.52)g/L(P〈0.05)、D—Di由(0.27±0.06)μg/ml增高至(0.36±0.16)μg/ml(P〈0.05)、PAI-1由(26.14±3.30)ng/ml增高至(34.59±3.68)ng/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血浆FiB(3.70±0.47)g/L和PAI-1(37.36±2.71)ng/ml较无转移者增多(P〈0.05);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30%者PAI-1含量增加(36.40±3.57)ng/ml(P〈0.05)。t-PA含量在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下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病理分期乳腺癌患者之间APTF(P〈0.01)、FiB(P〈0.01)、D—Di(P〈0.05)和PAI(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纤溶指标与乳腺癌增殖、转移、分期等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和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指标,并有利于血栓前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 1(PAI 1)的水平与NHL各生理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36例NHL患者血浆t PA、PAI 1的水平。结果 :NHL患者血浆t PA (18.6 9± 15.5 0 )ng/mL及PAI 1(74 .6 1± 19.2 7)ng/m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均 <0 0 1)。Ⅰ期、Ⅱ期NHL患者血浆t PA (2 7.37± 2 0.0 7)ng/mL高于Ⅲ期、Ⅳ期 (15.0 3±8.80 )ng/mL(P <0.0 5 )。LDH异常的NHL患者PAI 1(77 0 3± 2 5 4 1)ng/mL高于LDH正常的NHL患者(44 .4 0± 19. 0 3)ng/mL(P <0.0 1)。结论 :NHL患者体内t PA、PAI-1的过度表达 ,血浆高t PA水平提示病变处于早期及预后较好。PAI-1血浆水平较高提示预后不良 ,宜选择攻击性强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Pang BS  Wang C  Lu Y  Yang YH  Xing GH  Mao YL  Huang XX  Zhai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74-3078
目的 了解急性肺栓塞(PTE)患者发病后及抗凝或溶栓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37例PTE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20例)和溶栓治疗组(17例),设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S(PS)、蛋白-C(PC)、凝血酶调节蛋白(TM)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抗凝治疗第6天和溶栓结束后24h分别复查上述指标。抗凝治疗患者可应用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达到2.0~3.0时,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在应用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PTINR达到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结果在治疗前,抗凝治疗组PTE患者D—D、t—PA、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溶栓治疗组FrrE患者D—D、t-PA、PAI-1、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抗凝治疗组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血D—D、t-PA、PS、P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PAI-1、TM含量和AT-Ⅲ活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组应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后,血D—D、t—PA、PAI-1、PS、PC、TM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AT—Ⅲ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E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和肺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和溶栓治疗对于调节PTE患者体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及血管内皮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肺栓塞( PTE)和/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炎症机制。方法将上海市肺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老年高风险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PTE和/或DVT的患者作为血栓组;另选择同期就诊于门诊的26例低风险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入选患者的血常规、血黏度、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气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ESR、CRP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症状无特异性,以咳嗽、咳痰、胸闷、气促为主;血栓组患者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IL-6、肿瘤坏死因子、CRP、ESR、低切和高切血黏度均值高于对照组( t=3.339、2.700、2.207、2.431、2.257、2.143、2.223、2.797,均P<0.05),PaO2低于对照组(t=4.312,P<0.05)。血栓组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低切血黏度呈正相关(r=0.437、0.624、0.429,均P<0.05);血栓组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纤维蛋白原、低切和高切血黏度呈正相关(r=0.624、0.519、0.513,均P<0.05);血浆CRP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IL-6、肿瘤坏死因子呈正相关(r=0.478、0.541、0.533、0.491,均P<0.05)。结论老年高风险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继发血栓性疾病存在显著的炎症反应;IL-6、肿瘤坏死因子可能在促进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血栓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