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联合西药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就诊的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给予西药长春西汀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给予通窍活血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评分、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IMT、EEV评分、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优于单用西药,能够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与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讨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经过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明确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掌握了诊断和治疗方法。结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很多,应视不同病情而决定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属临床常见病,与颈椎病关系密切。以往的许多文献都把颈性眩晕的发生归结于缺血性因素,但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后并不能明显地减轻症状。随着对椎动脉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非缺血性因素如颈部本体觉的紊乱亦可引起颈性眩晕。头颅三轴向空间偏移度被认为是反映颈部本体觉的特异性指标[1],是观察颈部本体觉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旨在从颈部本体觉角度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为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临床依据。1资料与方法1.1纳入标准依据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2]。1.2排除标准排除心血管…  相似文献   

4.
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玉 《海南医学》2010,21(23):53-54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发生机制,提高对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救治水平。方法对89例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牵引、药物、理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结果 89例患者经过个体化治疗后缓解率达91%。结论早发现并根据发病机制而进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治疗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韩利畴  王栋 《医学综述》2011,17(18):2845-2846
目的研究使用辛伐他汀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初发T2DM患者在应用正规胰岛素降糖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70例,对照组50例。治疗4个月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测定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显著性改善(均P<0.05)。结论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可减少初发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其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发病机制复杂,笔者结合文献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从颈椎病变、血液与血管病变、本体感觉及前庭神经核学说等三个方面作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神经丛受激惹,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脑供血不足所致。常见于颈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发病突然,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目前西医采用扩张血管、镇静、理疗及颈椎牵引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治则治法治则治法的确立是基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大多数医家对于颈性眩晕多以本虚标实立论。胡长友[1]从瘀血立论,认为通脉活血祛瘀为治疗颈性眩晕的基本法则。张玉红等[2]总结名老中医龙凤昌的经验,认为颈性眩晕与痰饮、瘀血有关,提出活血祛痰为治疗大法。芮其根[3]从湿论治,根据内湿与外湿之别,采用健脾化湿、祛风胜湿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胡思进[4]从虚论治,认为颈性眩晕多由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指出补益中气、提升清阳为治疗原则。金明华[5]总结名老中医罗致强的经验,认为颈性眩晕与瘀血阻络及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常用祛风活血为基础治疗。2辨证论治2.1分型证治辨证能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颈性眩晕在某个阶段的功能状态,从而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同病异治) ,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胡军[6]认为本病多由风、寒、痰、...  相似文献   

8.
牵引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牵引及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颈性头痛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手法治疗 颈牵组),和对照组(单纯手法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X摄片和彩色多谱勒(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的牵引并手法治疗具有有效纠正颈部小关节紊乱的作用,较单纯手法治疗在改善颈性头痛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显著,在对改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舒缩功能,加强血管顺应性,减少血管阻力,促进血流速度优于单纯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由于近年来随着"低头族"的出现及长期伏案工作、睡眠姿势不正确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颈性眩晕(Cevrical veirtgo,CV)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及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导致了治疗颈性眩晕方法的多样性。所以目前如何精准的诊断和治疗颈性眩晕是临床骨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文章参考既往大量文献,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就颈性眩晕的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探讨颈性眩晕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克恭  唐毓金 《右江医学》2009,37(5):602-605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其发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近年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青壮年颈性眩晕的发病也逐年增高。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既往文献亦鲜见关于本病病因和治疗的详细论述。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就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源性眩晕也称颈动脉型颈椎病,它是由于颈椎骨质病变所致椎动脉狭窄,造成迷路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本文就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作一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运用“熄风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分析病案,归纳出连建伟教授运用“熄风法”治疗眩晕的主要证候,基本方药配伍,常用加减化裁等临床经验。[结果】眩晕的主要病机为风、火、痰、瘀、虚,其主要病位在肝,而治疗关键在于平肝熄风。连建伟教授善用“熄风法”治疗肝风内动引起的眩晕,其组方兼顾了眩晕的病理特点及肝的生理特性,并善于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结论】连建伟教授善于依法灵活组方,时眩晕及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有深入的研究,其“熄风法”的辨证、组方运用及加减化裁,针对肝风内动引起的眩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是颈部病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眩晕。人迎穴为多气多血足阳明胃经之穴,与多条经脉相通,联属各个脏腑,是重要的经穴之一。针刺人迎穴具有调整机体阴阳、疏通全身气血之效。且人迎穴具有复杂的治疗眩晕的生理解剖结构基础。临床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颇佳,其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运用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查和萍教授从湿邪致病为主,兼以肝脾肾亏虚、久病致瘀阻络论治颈源性眩晕,认为湿盛困脾而气机不畅、脾虚不运则生化无源,均可导致颈椎病眩晕的产生。因此提出健脾升阳祛湿,兼顾调理肝肾,辅以活血化瘀的治法,临床上以查氏颈眩晕方治疗颈源性眩晕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颈椎X线和经颅多普勒(TCD)对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56例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分别行颈椎X线和TCD检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二者与发生颈性眩晕的关系。结果256例中,并发颈性眩晕69例。颈椎X线异常114例(44.5%),TCD示椎一基动脉供血不足201例(78.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与颈椎X线和TCD异常有密切关系。早期行颅脑外伤颈椎X线和TCD检查,对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祛瘀消积颗粒治疗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下中医微观辨证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临床及胃镜检查诊断为CAG,并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治疗前后胃镜下改变与中医微观辨证进行分组分析。结果:121例患者中,中医微观辨证为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患者胃镜下评定治疗有效率较高,阴虚血瘀及湿热瘀结患者则效果欠佳。结论:针对临床应用祛瘀消积颗粒治疗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CAG,应选择胃镜下中医微观辨证为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的患者,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椎中段失稳诱发颈性眩晕及观察旋牵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整理入住我院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排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寰枢关节病变,椎动脉自身管壁病变等病因,就单独由颈椎体中段失稳引起颈性眩晕,设置临床对比实验,将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药物及旋牵手法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通过调整失稳的颈椎体中段,95%患者颈性眩晕得到有效缓解,随访半年后,仅5例患者眩晕症状复发。结论:颈椎体中段失稳诱发的颈性眩晕经保守治疗可明显缓解该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颈本体感觉紊乱性眩晕与颈椎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颈椎本体感觉紊乱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较普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痰瘀互结的理论阐述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理论基础、治疗及现代研究,为眩晕从痰瘀同治的治法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