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植入后感染不同处理方式的选择及其应用,评价起搏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20年所有植入起搏器相关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预后?结果:共14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单纯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选择单纯局部清创换药及静脉用抗生素,平均清创次数4.6次,均反复再发囊袋感染,最后重新选择移除脉冲发生器?剪断电极后对侧植入?6例直接脉冲发生器移除?电极导线剪断后局部彻底清创?以上11例患者均未再发囊袋感染,距最后1次清创平均随访时间6年?另外3例直接移除脉冲发生器,经静脉系统电极导线全部拔除,平均随访时间2.5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再发囊袋感染?结论:CIED植入后囊袋感染应尽可能首选全部拔除装置,控制感染,对侧重新植入?但对一些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单纯局限囊袋感染或拔除电极风险太大的患者,脉冲发生器移除?电极导线剪断后局部彻底清创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总结处理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4年7月因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更换术后囊袋破溃在该院行囊袋处理的患者13例。结果 2 145例患者在该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更换,其中10例患者术后出现起搏器囊袋破溃并感染,发生率为0.47%;另有3例外院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囊袋破溃转入该院进一步处理,共计13例患者。7例患者行囊袋处分泌物培养均为阴性。囊袋破溃原因考虑为感染所致,所有患者均予以局部清创,移除脉冲发生器。除1例患者拔除起搏电极,其余患者剪除多余电极后将导线残端局部包埋,延时或当时在对侧前上胸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同时静脉使用抗生素。术后随访2~74个月,平均(38.2±23.0)个月,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囊袋破溃,经再次处理后未出现囊袋破溃现象。结论感染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囊袋破溃最常见的原因。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局部彻底清创,将原脉冲发生器取出而保留电极导线残端可安全、有效的处理此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方法 分析35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发生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有囊袋血肿8例,囊袋反复破溃感染1例,电极导线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心脏穿孔1例,导线断裂1例,感知功能障碍5例,起搏功能障碍4例.结论 充分认识植入起搏器的相关并发症,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随访,进行起搏器植入后知识健康教育,均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植入单腔起搏47例,房室双腔起搏28例,单腔心室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1例,心脏再同步化起搏1例。术后囊袋血肿3例,电极脱位2例,起搏器囊袋渍破1例,起搏器综合征7例。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发生囊袋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与年龄关系及处理策略。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13年8月我院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82例,分析囊袋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发生起搏器囊袋血肿12例,总发生率为6.6%,其中≥80岁6例,发生率为6.5%;〈80岁6例,发生率为6.5%;囊袋破溃及感染2例,总发生率1.1%,其中≥80岁1例,发生率1.1%;〈80岁1例,发生率1.1%。结论80岁以上与80岁以下患者的总体囊袋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深对起搏器囊袋并发症原因的了解,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可将其风险减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时可能发生感染、出血、皮肤坏死等多种并发症。起搏器囊袋局部感染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在0.4%~0.6%。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处理,包括局部清理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囊袋感染的及时处理和尽早愈合对防止感染扩散、早期进行二期手术、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至关重要。我们采用0.25%甲硝唑和0.25%氯霉素液局部交替缓慢灌注治疗囊袋,经过积极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即手术1周后出现血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从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10例中有5例发生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1.6%,占整个急性期囊袋出血的35.7%。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迟发性囊袋血肿发生率较低,与病人的一般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基层医院起搏器植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医院目前起搏器植入情况,强调术后随访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①有适应证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②基层医院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占46.27%;③发生并发症26例,占9.70%。术后囊袋渗血2例,起搏器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10例,囊袋感染1例,术后发热1例,电池提前耗竭5例,死亡4例。结论对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积极行起搏器植入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基层医院应增加生理性起搏器应用;加强随访,严防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虞春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455-1456,1459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280例,术后随访≥2年,统计植入术2年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80例患者发生远期并发症共17例,总发生率6.07%。其中≥60岁组13例,发生率6.34%;<60岁组4例,发生率5.3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并发症中包括相关静脉血栓6例(2.14%)、起搏导线血栓形成4例(1.43%)、电极脱位3例(1.07%)、囊袋破溃感染2例(0.71%)、起搏综合征及起搏阈值明显升高致起搏不良各1例(0.36%)。结论:血栓、电极脱位和囊袋破溃感染在≥60岁患者中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应重视起搏器植入术前准备,术中强调规范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随访,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13年间,本心脏中心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出现的CIED感染病例。分析研究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特征,评估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植入CIED[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仪(ICD)]1817例(男:女=1.4:1),其中16例(男:女=3:1)发生CIED感染,发生率为0.9%。15例(占93.8%)确定为起搏器囊袋感染。68.8%检测到细菌,90.9%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植入ICD/CRT—D(P=O.000)、合并糖尿病(P=O.009)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P=O.000),其发生CIED感染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9.12、4.18和37.55。而起搏器更换未增加发生CIED感染的风险(P〉0.05)。男性CIED感染者的体质量指数,尤其是非糖尿病男性CIED感染者,显著低于非CIED感染男性(Jp〈0.05)。结论:本中心CIED感染率为0.9%,绝大多数表现为囊袋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茵感染为主。植入ICD/CRT.D、合并糖尿病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是CIED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低体质量指数男性容易发生CIED感染。  相似文献   

12.
谢意多 《当代医学》2014,(10):26-27
目的:探讨使用宫内节育器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的分析了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茶园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收治的230例放置IUD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未放置IUD的200例育龄妇女作为对照,比较2组生殖道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230例患者中,至少感染一种生殖道病菌者有104例,感染率为45.22%,其中,细菌性阴道炎70例,占67.31%;宫颈炎58例,占55.77%;盆腔炎14例,占13.46%。对照组200例患者中,至少感染一种生殖道病菌者有87例,感染率为43.50%,其中,细菌性阴道炎60例,占68.97%;宫颈炎48例,占55.17%;盆腔炎11例,占12.64%。2组比较,总体感染率和RTI分类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置宫内节育器不会导致女性发生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13.
毕国庆 《微创医学》2014,(6):720-721
目的观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与普通换药法在骨科创伤中临床疗效。方法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VSD实验组24例和普通换药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切口的清洁时间、愈合时间、感染的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VSD与普通换药的疗效差别。结果 VSD实验组的清洁时间为(4.50±1.25)d、伤口愈合时间为(8.45±1.90)d,均明显少于普通换药组[(9.60±1.50)d,(13.40±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创面并发症发生率为16.6%(4/24)明显低于普通换药组(55.0%,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10±0.95)分,明显高于普通换药组[(5.35±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技术能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显著、使用安全、操作简便,是治疗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78例肝衰竭患者的继发感染发生率、常见感染部位和常见菌株及其构成,感染对预后影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并发感染212例,感染率76.3%;其中医院感染47例(22.2%)。感染部位依次为腹腔(43.2%)、胆道系统(29.3%),呼吸系统(14.3%)和肠道(6.0%)。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39.3%)、大肠埃希氏菌(14.3%)、肺炎克雷伯菌(14.3%)、铜氯假单胞菌(10.7%)。278例肝衰竭总病死率33.8%,感染组病死率(41.0%),非感染组病死率(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衰竭患者继发感染发生率高,感染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有效控制继发感染,是提高肝衰竭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3年来收治17例下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加外固定支架治疗,清创后骨折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创面或创腔用VSD材料覆盖,接负压封闭吸引,5-9天后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本组17例创面均愈合,骨折一期临床愈合14例(82.4%),延迟愈合3例(17.6%),无骨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浅表感染2例(11.6%),针道感染3例(17.6%)。结论VSD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在迅速有效地稳定骨折的同时,能安全有效地封闭创面,缩短二期创面修复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对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8例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阿卡波糖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4例。治疗3~4年。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的临床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共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17.1%),心肌梗死10例(15.6%),心力衰竭2例(3.0%),心源性猝死1例(1.5%),糖尿病2例(3.0%),而对照组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28.1%),心肌梗死20例(31.2%),心力衰竭6例(9.3%),心源性猝死4例(6.2%),糖尿病8例(12.5%)。治疗组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卡波糖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和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DDD组,根据右室起搏比例(Cum%VP)不同分为:DDD1组(Cum%VP≥50%)和DDD2组(Cum%VP<50%)两个亚组。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年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AF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147例,新发AF病例VVI组14例(24.14%),DDD1组5例(11.11%),DDD2组3例(6.82%)。DDD2组与VV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术后3年超声参数比较,DDD2组与VVI组、DDD1组相比,LAD、LVED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D起搏模式加低右室起搏比例与VVI模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减少AF的发生,DDD起搏模式加最优右室起搏管理应用于临床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陈安勇  汤炜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6):28-29,4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在防止或减轻术后肿胀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行口腔颌面部清创缝合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使用抗生素,治疗组使用地塞米松,对照组不使用地塞米松,对术后肿胀和感染等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的术后肿胀、疼痛、感染和瘢痕发生率分别为44%、54%、6%和18%,对照组的术后肿胀、疼痛、感染和瘢痕发生率分别为92%、80%、22%和34%,对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肿胀、疼痛和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禁忌证,同时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合理适量地使用地塞米松,对防止和减轻术后肿胀、疼痛、感染等并发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11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行永久性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囊袋破溃及感染(9.1%)、电极导线脱位(2.7%)、心包填塞(1.8%)、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1.8%)。结论:加强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