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亚军  朱庆生 《医学争鸣》2008,29(4):342-345
目的:应用软骨形态发生蛋白(CDMP1)体外诱导SD 大鼠脂肪干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以及CDMP1诱导的最佳剂量.方法:无菌取8只SD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二代,以1×104/孔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里,12 h 后加入诱导液(10 mL/L新生牛血清-DMEM培养液, CDMP1),分ABCD四组(A组:50 μg/L CDMP1 基础培养液; B组:100 μg/L CDMP1 基础培养液;C组:150 μg/L CDMP1 基础培养液;D组:基础培养液 ),以D组为阴性对照组.诱导14 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法测定CDMP1对其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行甲苯胺蓝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诱导后可见脂肪干细胞形态由长梭型明显向软骨细胞的多角形方向转变.MTT法测定CDMP1对脂肪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其中以C组为最,但ABC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故提示CDMP1诱导的最佳浓度约为50 μg/L .甲苯胺蓝染色法示糖胺聚糖(GAG)均匀分布于基质中,免疫组化示诱导组Ⅱ型胶原表达阳性,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结论:CDMP1诱导大鼠脂肪干细胞可以分泌软骨特异性基质糖胺聚糖(GAG)和Ⅱ型胶原,并使其向软骨方向增殖分化,以50 μg/L 为CDMP1诱导的最佳浓度,并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来源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体外定向诱导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向软骨细胞转化,并对诱导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对SD大鼠MDSCs进行分离和培养.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将MDSCs进行诱导分化,9 d后取出标本,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mRNA表达.结果 5 d后镜下见细胞形态由梭形向多边多角形转化.9 d后诱导组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阳性,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aggrecan mRNA呈阳性表达.结论 BMP-2可诱导MDSC向软骨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体外原代细胞培养人正常关节软骨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外源性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对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ases 13,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结合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透明软骨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形态,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鉴定透明软骨细胞,从基因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的外源性DCN(对照组:0,A组:2.5μg/ml,B组:25 μg/ml,C组:250 μg/ml)作用下透明软骨细胞对MMP13、X型胶原(Collagen X)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正常透明软骨细胞培养呈多角型,扁平状,换液培养5d时,细胞呈多边形、星形等,排列紧密呈“铺石板”样.②本法分离培养的原代透明软骨细胞的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均为阳性.③随着外源性DCN浓度(0~250μg/ml)的不断增大,Collagen X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成剂量依赖关系(A:0.78±0.03,B:0.71±0.04,C:0.63±0.01),MMP13的表达则在DCN高浓度组(250 μg/ml)时明显降低(0.85±0.02,P<0.01).结论 外源性DCN抑制透明软骨细胞的Collagen X的表达且成剂量依赖关系,高浓度(250μg/ml)对MMP13的表达起明显抑制作用.表明外源性DCN可能通过抑制透明软骨细胞肥大化抑制软骨细胞MMP13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锌对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锌转移体-7(ZnT-7)表达的影响及其规律.方法 原代培养Wistar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不同浓度的锌螯合剂TPEN分别处理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12 h.免疫组化检测生长板软骨细胞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免疫荧光技术对ZnT-7进行定位研究,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znT-7表达.结果 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阳性.ZnT-7在生长板软骨细胞中定位于高尔基体上;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5 μmol/L(TPEN)组与对照组相比略有增高,而10 μmol/L、20 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逐渐降低.结论 ZnT-7定位于高尔基体上,同时在缺锌的条件下其对锌离子稳定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5.
Cui L  Yin S  Deng CL  Yang GH  Chen FG  Liu W  Liu DL  Cao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5):1304-1309
目的应用软骨形态发生蛋白(CDMP)生长因子,体外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包皮环切术后丢弃真皮组织共3例,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至第二代,以1×104/cm2密度接种,12 h后加入细胞诱导液(10%胎牛血清F-12培养液,CDMP1终浓度为100 ng/ml)单层培养,未加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用CDMP1为对照.诱导7 d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Image 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细胞长宽比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诱导前后细胞内Ⅰ、Ⅱ、Ⅲ型胶原表达及分布,Western印迹检测诱导前后细胞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诱导后成软骨相关的Sox9、聚集蛋白聚糖与Ⅱ、Ⅸ型胶原mRNA表达;同时检测与成骨相关的X型胶原、碱性磷酸酶(AKP)mRNA表达.培养第二代细胞以2×107个细胞/ml细胞密度进行离心管法培养,诱导14 d后行阿辛蓝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诱导后可见单层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软骨细胞样多角形转变,Image 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细胞诱导后的长宽比例为(1.40±0.15),较诱导前(7.40±1.3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正常软骨细胞(1.29±0.24)差异无显著意义.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诱导后细胞内出现Ⅱ型胶原表达,Ⅰ、Ⅲ型胶原表达呈阳性.RT-PCR检测成软骨相关的Sox9,聚集蛋白聚糖,Ⅱ、Ⅸ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X型胶原、AKP未检测到mRNA阳性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诱导后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阳性.离心管培养诱导7 d后阿辛蓝染色示糖胺聚糖(GAG)均匀分布于基质中,免疫组化染色示基质中Ⅱ型胶原表达阳性.结论第二代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在CDMP1生长因子诱导下可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并能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二维培养条件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外诱导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软骨细胞的方法.方法 取SD大鼠的股骨及胫骨,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取第4代BMSC行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其表面抗原,分别以含1、5、10、15和20ng/mL的TGF-β1的诱导培养基在二维培养条件下对第4代BMSC诱导培养,2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对Ⅱ型胶原进行定性检测,采用二甲基亚甲蓝(DMB)比色法定量检测诱导后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GAG)的表达情况.结果 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并纯化sD大鼠的BMSC,所得第4代BMSC细胞表面抗原CD44阳性,CD34、CD45阴性.经诱导培养2周后细胞形态变为不规则,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TGF-β15、10、15和20ng/mL组阳性,二甲基亚甲蓝(DMB)比色法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GAG)含量均明显增加(P<0.00),其中TGF-β110 ng/mL组细胞分泌的GAG显著多于其他剂量组(P<0.00).细胞分泌GAG的能力与细胞密度呈正相关(r=0.822,P<0.01).结论 贴壁培养法可以获得较纯的BMSC,该实验所用的诱导体系可成功将BMSC诱导为软骨细胞;TGF-β110ng/mL组诱导后细胞合成糖胺多糖(GAG)的能力强于其他剂量组,在该实验的细胞密度范围内其诱导后细胞合成糖胺多糖(GAG)的能力与细胞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SC s)经向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后,与藻酸盐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能性。方法取大鼠股骨骨髓,经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M SC s,经鉴定后用含转化生长因子1β10 ng/m l、地塞米松1-0 7m o l/L、转铁蛋白3 m g/m l、胰岛素2 m g/m l的诱导因子培养基对M SC s进行诱导,14 d后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分泌情况,将诱导后和未经诱导的M SC s以1×106/m l细胞密度与藻酸钙复合接种于裸鼠,分别于4周、8周后行组织学检测。结果经诱导的M SC s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与藻酸盐复合4周,HE染色可见软骨样细胞、软骨陷窝形成,阿辛蓝染色和M asson染色可见新生的软骨细胞和细胞外胶原,8周后软骨细胞明显增多,软骨细胞分泌胶原丰富,而未经诱导的M SC s无明显软骨细胞生成。结论M SC s经定向诱导后,可与藻酸钙复合在体内形成软骨样组织,可能发展为临床修补软骨缺损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原代细胞培养人正常关节软骨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外源性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对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ases 13,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结合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透明软骨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形态,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鉴定透明软骨细胞,从基因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的外源性DCN(对照组:0,A组:2.5μg/ml,B组:25μg/ml,C组:250μg/ml)作用下透明软骨细胞对MMP13、X型胶原(Collagen X)表达的影响。结果①正常透明软骨细胞培养呈多角型,扁平状,换液培养5 d时,细胞呈多边形、星形等,排列紧密呈"铺石板"样。②本法分离培养的原代透明软骨细胞的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均为阳性。③随着外源性DCN浓度(0~250μg/ml)的不断增大,Collagen X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成剂量依赖关系(A:0.78±0.03,B:0.71±0.04,C:0.63±0.01),MMP13的表达则在DCN高浓度组(250μg/ml)时明显降低(0.85±0.02,P<0.01)。结论外源性DCN抑制透明软骨细胞的Collagen X的表达且成剂量依赖关系,高浓度(250μg/ml)对MMP13的表达起明显抑制作用。表明外源性DCN可能通过抑制透明软骨细胞肥大化抑制软骨细胞MMP13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揭示二期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变化规律,加深对骨愈合机制的认识。方法 利用大鼠肌骨二期骨折愈合模型,分别于骨折后3天和1、2、3、4周取材,制片,HE、阿尔新蓝染色及Ⅰ、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周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Ⅱ型胶原表达第3周时达峰值,Ⅰ型胶原表达3周后急剧上升,第4周达较高水平。结论 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软骨痂内软骨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胶原的表达均与其修复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聚左旋赖氨酸(PL)对大鼠肢芽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大鼠肢芽细胞在含不同剂量PL的培养液中培养4 d,根据培养细胞所形成的软骨集落形成情况、与阿尔新蓝结合量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判断PL促进肢芽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现象;根据不同时间添加PL来推断其发挥最大作用的时间;用免疫组化检测神经钙粘附蛋白的表达。结果:PL促进培养中大鼠肢芽细胞软骨集落的形成的最佳剂量可能为10μg/mL;PL发挥最大作用的时间为培养的第24 h内;免疫组化显示:5μg/mL组中Ⅱ型胶原和神经钙粘附蛋白的表达增强。结论:P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大鼠肢芽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且可能是通过增强神经钙粘附蛋白的表达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Hedgehog(Hh)信号通路抑制剂环巴胺对体外培养的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足趾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模型组),对照组足趾皮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继发侧足肿胀,28 d后,HE染色评价踝关节形态学变化;胰酶-胶原酶消化培养AA大鼠软骨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染色鉴定软骨细胞,CCK-8法检测环巴胺处理对AA大鼠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258检测环巴胺对AA大鼠软骨细胞凋亡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AA大鼠软骨细胞中H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hh、Ptch1、Gli1)的表达情况.结果 第12天,AA大鼠继发侧关节肿胀明显,HE染色表明AA大鼠踝关节破坏明显;Ⅱ型胶原和甲苯胺蓝染色证实成功培养AA大鼠软骨细胞;不同剂量的环巴胺可促进AA大鼠软骨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降低Shh、Ptch1、Gli1 蛋白表达.结论 环巴胺可促进AA大鼠软骨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其机制与抑制AA大鼠软骨细胞Hh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及鉴定大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胰酶和Ⅱ型胶原酶序贯消化法对5~8只3周龄SD大鼠胫骨生长板软骨行体外分离、培养并传至第6代、观察各代软骨细胞形态,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阿力新蓝染色检测各代软骨细胞外基质硫酸糖氨多糖(GAG)含量和结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代细胞Ⅱ型胶原和aggreacan 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由原代的多角形逐渐变为长梭形;MTT比色法显示,4代以前的软骨细胞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在第4~8天细胞呈对数生长,在第9~10天达平台期,至第11天开始出现生长抑制.4代以前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呈强阳性.原代至第6代软骨细胞的GAG含量、长链分子百分比分别为0.35±0.04,(83.0±3.6)%;0.33±0.02,(78.7±4.2)%;0.31±0.06,(77.7±2.3)%:0.30±0.05,(77.0±5.3)%;0.14±0.01,(44.3±4.0)%;0.10±0.01,(39.3±2.5)%及0.07±0.01,(28.0±2.0)%,显示从第4代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下降(P<0.05),Ⅱ型胶原和aggreacan 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减少(P<0.05).[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方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纯度和高存活率的软骨细胞,第3代及以前的细胞保留了软骨细胞的表型特征,增殖较快,这一方法为更深入地从细胞水平研究儿童的生长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观察单层高浓度培养时细胞表型表达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从 2周龄新西兰白兔的颞颌关节及四肢关节髁突面削取软骨片,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软骨细胞,经台盼蓝拒染计数,将细胞按 1× 106个 /孔接种于 6孔培养板,传代培养,描绘生长曲线.利用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应用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每克软骨能获取 1 5× 106个软骨细胞,活性率为 95%.培养 2~ 3 d,细胞贴壁、变形,呈多角形; 8 d左右,细胞融合成层.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细胞核圆形,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分泌的基质成分.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传至 5代后,出现"成纤维细胞样".[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简单易行的软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初代、第 2代细胞生长良好,适合于实验研究;软骨细胞 5代培养后,细胞表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兔软骨细胞的方法并观察其与Ⅰ/Ⅱ型复合胶原膜共培养时的生物活性。方法  取4周龄的新西兰大耳兔,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关节软骨。通过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软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细胞特点,制作细胞爬片行甲苯胺蓝染色。将第3代兔软骨细胞与Ⅰ/Ⅱ型复合胶原膜共培养,噻唑蓝(MTT)法和糖胺聚糖含量测定法检测软骨细胞在胶原膜上的细胞活性,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复合胶原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  分离出的原代软骨细胞初为卵圆形,贴壁后变成三角形或多边形,可被甲苯胺蓝染色。软骨细胞在Ⅰ/Ⅱ型复合胶原膜上生长良好。结论  两部酶法可获得大量软骨细胞,MTT法和扫描电镜证实软骨细胞可在复合胶原膜上正常扩增。

  相似文献   

16.
王吉兴  姚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3,23(12):1338-1340,1343
目的探讨永生化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用SV40LTAg(类人猿40病毒大T抗原)基因转染原代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构建永生化关节软骨细胞系(immortalized cartilage chondrocytes)并体外培养,以正常关节软骨细胞(normal cartilage chondrocytes)作对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永生化软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增殖情况;应用甲苯胺蓝、番红O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永生化软骨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酸性粘多糖(GAG)和胶原分泌情况。结果永生化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呈贴壁单层生长,长期传代(50代)仍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形态呈现多角形和三角形,GAG和胶原染色均呈阳性。结论构建的永生化关节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能长期维持软骨细胞的特征性表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乳兔软骨细胞分离及培养的方法,观察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两步消化法,将乳兔关节软骨进行分离、培养.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用MTT法绘制生长曲线、并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代软骨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 PCR)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通过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出乳兔关节软骨细胞,培养24 h后细胞贴壁呈短梭形.培养2周左右软骨细胞聚集似“铺路石”样.MTT法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甲苯胺蓝呈阳性结果,并随代数增加阳性结果呈减弱趋势.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RT PCR显示随代数增加软骨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增强,Ⅱ型胶原表达减弱.结论:本研究采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从乳兔软骨内获取大量活性好、纯度高的软骨细胞,3代以内软骨细胞生长良好,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适于软骨组织工程的应用.3代以后开始出现去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和透明质酸 (HA)联合培养对人关节软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判断其稳定软骨细胞表型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人关节软骨细胞 ,从第 4代开始 ,用hIGF Ⅰ和HA联合培养 ,通过电镜观察、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和aggrecan免疫组化及RT PCR判断联合培养第 8代软骨细胞表型的变化。自然传代的第 6代细胞为对照组。【结果】IGF Ⅰ和HA联合培养的第 8代细胞胞浆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分泌小泡 ;RT PCR显示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而Ⅰ型胶原mRNA表达阴性 ;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细胞浆内有大量的紫色异染颗粒 ;Ⅱ型胶原和aggrecan免疫组化见 80 %~ 92 %的细胞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 ,平均灰度分别为 85 92和 116 2 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处理组染色较对照组增强。【结论】IGF Ⅰ和HA联合培养的第 8代细胞仍能保持透明软骨细胞的表型 ,为体外获得高数量级别的有正常功能的人关节软骨细胞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SV40LTAg基因永生化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吉兴  姚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2):1338-1340,1343
目的 探讨永生化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SV40LTAg(类人猿40病毒大T抗原)基因转染原代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构建永生化关节软骨细胞系(immortalized cartilage chondrocytes)并体外培养,以正常关节软骨细胞(normal cartilage chondrocytes)作对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永生化软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增殖情况;应用甲苯胺蓝、番红O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永生化软骨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酸性粘多糖(GAG)和胶原分泌情况。结果 永生化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呈贴壁单层生长,长期传代(50代)仍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形态呈现多角形和三角形,GAG和胶原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构建的永生化关节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能长期维持软骨细胞的特征性表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软骨形态发生蛋白-2(CDMP-2)对小鼠成肌细胞向软骨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成肌细胞,贴壁细胞传代,取第3代细胞,对照组(A组)以无血清L-DMEM培养液培养,实验组(B、C、D组)以无血清L-DMEM培养液培养,分别加入透明质酸钠、CDMP-2(100ng/mL)和CDMP-2基因转染的小鼠成肌细胞,14d后终止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糖胺聚糖(GAG),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灰度值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培养14d后转染组和诱导组可见成肌细胞形态由梭形向软骨细胞的多边形转变。甲苯胺蓝染色示糖胺聚糖(GAGs)均匀分布于基质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示实验组Ⅱ型胶原表达阳性,且CDMP-2基因转染组细胞表达Ⅱ型胶原水平高于单独给予CDMP-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透明质酸钠组未见阳性表达。结论 CDMP-2基因转染的小鼠成肌细胞能够更好的表达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