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揭示支气管哮喘患者异常黑胆质型与非异常黑胆质型的血浆代谢组变化情况及发生机制。方法对61例异常黑胆质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55名非异常黑胆质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浆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通过谱图分段积分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析所采集的图谱。结果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浆中异亮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缬氨酸、酪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以及谷氨酰胺、α-葡萄糖、β-葡萄糖、糖蛋白、肌酸、乳酸、肉碱、丙酮、丙酮酸、脂类[包含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不饱和脂类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 <0.05)。与非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患者相比,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患者血浆中α-葡萄糖、β-葡萄糖、糖蛋白明显升高(P <0.05),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1-甲基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含量升高,乙酰乙酸、丙酮,丙酮酸、乳酸、肌酸、肌酸酐、肉碱等代谢物含量升高,LDL 和 VLDL、不饱和脂类、乙酸、乙酰半胱氨酸、谷氨酰胺、鲨肌醇等化合物含量升高(P <0.05)。结论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患者体内能量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发生改变,体内糖异生和免疫功能的紊乱程度较严重,这可能是异常黑胆质型哮喘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之一,也从一个侧面证实维医“同病异证”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核磁共振的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开展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39例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浆经磷酸盐缓冲液处理后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对采集谱图进行数据预处理后,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进行数据解读.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显著性差异检测及二位谱技术确定健康人与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血浆中的差异性代谢成分.结果 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的代谢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OPLS-DA分析空间分布图中健康组与肾虚痰瘀型哮喘组分类良好;肾虚痰瘀型哮喘组血浆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乳酸、丙氨酸、糖蛋白、柠檬酸、肌酸、肌酸酐、鲨肌醇、1-甲基组氨酸等化合物显著下降,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丙酮、乙酰乙酸、肉碱等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代谢表型的改变可能是遗传环境双因素作用的结果.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代谢产物标志物的产生与气道炎症、气道超敏反应、气道重塑等哮喘的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肾虚痰瘀型哮喘发作状态下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具体表现为脂肪酸与支链氨基酸代谢增强、三羧酸循环抑制、糖异生增强、肌酸合成代谢减少.预示着肾虚痰瘀型哮喘患者可能存在长期持续耗能状态与免疫功能紊乱的状态.气道炎症刺激持续迁延可能是导致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这为进一步认识肾虚痰瘀型哮喘的微观物质基础,评价中医药对肾虚痰瘀型哮喘的干预效果提供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临床诊断,临床治疗及证的研究三方面分析,认为异病同证以异为主,同是相对的;同病异证以同为主,异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4.
证候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核心问题,但证候的复杂性使其很难通过现代医学的还原论方法来阐释。代谢组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组学方法,因其具有整体、动态等特点,与中医思维不谋而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且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代谢组在某一时刻细胞内所有代谢物的集合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对应关系。中医证候是对机体病理状态的宏观概括,代谢组学研究内容则反映出宏观状态下机体的微观表现。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中医证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外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从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的研究方向、成果与不足进行论述,并提出研究展望,为深入研究中医证候微观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看"异病同证"和"同证异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证候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其难以用还原论指导下的现代医学方法来揭示其科学内涵,代谢组学以其系统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与中医证候的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论治思维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揭示疾病的证候本质方面代谢组学具有巨大优势。本文从临床疾病及亚健康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分析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疾病证候本质研究中的代谢组学应用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推动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肥胖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也对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已成为全球人类死亡的第五大风险因素。中医学和西医学对肥胖的研究和治疗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科学和深入地探究肥胖中医学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现代医学研究,对肥胖的防御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可以科学化、标准化的用于证素诊断,规范了中医学评价体系和诊疗标准;代谢组学可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定量、定性分析和识别生物体液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映射生命体的整体功能状态。该文以中医证素和代谢组学角度出发,结合肥胖发病原因和致病特点,对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检索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肥胖提供参佐。  相似文献   

10.
谢毅强  牛乾 《医学综述》2008,14(4):533-535
代谢组学通过仪器分析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整体的生物学功能状况,中医的"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通过中医对人体所处证候的分类研究,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生理病理信息进行处理,认识人体的状态特征,从更深的层次沟通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是中医学证候现代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静  刘龙  颜新  岳小强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0):1069-1076
证候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证本质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最主要的攻关对象,但证候本身的复杂性使其很难通过现代医学还原论的方法来阐释。新涌现的代谢组学以其整体、动态、重视功能变化等特点,与中医证候对病理状态的表达理念不谋而合,在揭示证候的本质规律方面,代谢组学显示出较强的优势。本文通过对证本质研究与代谢组学技术在证本质研究中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发掘证本质研究与代谢组学技术之间存在的契合性及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对其中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6):9-13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预先设计的调查表,对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门诊就诊的26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症状、体征及舌脉等资料,建立数据库,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并结合中医学知识给予解释。结果 因子分析共提取特征根值为2.537、累计贡献率为72.959%的4个公因子,结合中医证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类中虚气逆证、类瘀血阻络证、类肝脾湿热证和类肝胃不和证。结论 因子分析法是客观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75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辨治规律,为指导中医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对756例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在院COVID-19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和中医辨证,分析其证候特点,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型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756例患者中,寒湿郁肺证101例(13.4%),湿热蕴肺证239例(31.6%),疫毒闭肺证18例(2.4%),肺脾气虚证195例(25.8%),气阴两虚证203例(26.9%);其中位病程依次为寒湿郁肺证(21 d) < 湿热蕴肺证(22 d) < 疫毒闭肺证(27 d) < 脾肺气虚证(33 d) < 气阴两虚证(36 d)。证候分布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岁患者中湿热蕴肺证的比例低于≤ 65岁患者[22.4%(69/308)vs 37.9%(170/448)],肺脾气虚证[30.2%(93/308)vs 22.8%(102/448)]和气阴两虚证[34.1%(105/308)vs 21.9%(98/448)]则正好相反(P<0.01)。证候分布与COVID-19病情分型和病程有关(P=0.01,P<0.01),寒湿郁肺证在病情轻者(轻型+普通型)[14.1%(86/612)]中相对多见,疫毒闭肺证在病情较重者(重型+危重型)[6.2%(9/144)]中相对多见;寒湿郁肺证在疾病早期[26.2%(28/107)]常见,湿热蕴肺证在早期[43.9%(47/107)]、中期[42.0%(116/276)]均较常见,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在中期、后期占比较高[中期21.7%(60/276)、18.1%(50/276),后期31.1%(116/373)、38.1%(142/373)]。结论 COVID-19患者证候偏热偏实,随病程进展因实致虚,其证候与患者年龄、病情分型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易兴亮 《西部医学》2015,27(1):47-49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疗法与传统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评分和鼻炎体征评分,肺功能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哮喘控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鼻炎体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中,可有效地控制哮喘和鼻炎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及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2例采用西药加扶正化瘀中药治疗,采用经期抗炎及经间期中药治疗;单纯西医对照组36例单用西药治疗,采用经期抗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1.67%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既减少了西药治疗剂量大、副作用多、复发率高的弊端,又弥补了中药治疗见效慢的不足,明显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中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中生物样品(尿液、血液)的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尿液中加入缓冲液提供相同的pH值和离子强度,保持代谢物化学位移的恒定。利用有机溶剂沉淀法除去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增加色谱柱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血液和尿液样品在进行GC-MS分析前要进行衍生化处理。同时,对尿液和血液的采集与储存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挖掘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名老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探索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名老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1000张处方,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方剂配伍规律和特点。结果1000张处方中常见有8种辨证类型,同一张处方出现一种以上辨证类型的分别计数,共计1081次,结果为肝肾阴虚型375次,占34.69%;肝郁脾虚型195次,占18.04%;血瘀型128次,占11.84%;气血两虚型94次,占8.70%;心肾不交型92次,占8.51%;脾肾阳虚型81次,占7.49%;阴阳两虚型69次,占6.38%;精血亏虚型47次,占4.35%。根据中医辨证类型的不同,治疗用药各有规律和特点。肝肾阴虚型治疗主要以μ肾柔肝、养阴清热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左归饮合二至丸、六味地黄丸、一贯煎为基础方加减;肝郁脾虚型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健脾为主,常选用逍。散为基础方加减;血瘀型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加减;气血两虚型治疗常以气血双补为主,常用八珍汤为基础方加减;心肾不交型治疗主要以μ阴降火、交通心肾为主,常用交泰丸合知柏地黄汤为基础方加减;脾肾阳虚型治疗主要以温补脾肾为主,常用右归饮、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方加减;阴阳两虚型治疗以阴阳双补为主,常用二仙汤为基础方加减;精血亏虚型治疗主要以益精养血为主,常用小营煎、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结论本次处方分析为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有益参考,并促进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青春期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西医治疗后仍月经稀发或闭经患者共19例,给予口服苍附导痰汤配合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显效者10例(53%);有效者6例(32%);无效者3例(15%);总有效率为85%。结论:采用苍附导痰汤配合针灸治疗,可以重建正常的月经周期,有效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患者卵巢功能、胰岛素抵抗及临床症状,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