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维吾尔医4种异常体液与血常规红细胞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异常体液型人群间的差异.方法 根据维吾尔医体液论,对876名志愿受试者进行体液辨证分型,并对其检测红细胞指标,统计体液辨证分型与血常规红细胞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体液型之间的差异.结果 异常血液质组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大于异常胆液质组(P<0.05).异常血液质组HCT大于异常粘液质组(P<0.05),其他指标在各型异常体液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异常血液质血液粘稠度高于异常胆液质与异常粘液质,这可能是异常血液质人群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异常胆液质证大鼠尿液中的差异性代谢组分,并通过差异性代谢组分结果 探讨异常胆液质证的分子基础。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通过干热环境、干热性饲料、慢性电刺激等多复合因素建立 维吾尔医学异常胆液质载体动物模型,通过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尿液中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异常胆液质证大鼠尿 液具有显著性高峰度代谢物为异亮氨酸、亮氨酸、糖蛋白,具有显著性低峰度代谢物为谷氨酰胺、肌酸、柠檬酸、 苯丙氨酸。结论:多因素复合刺激可促进异常胆液质的产生,异常胆液质证大鼠存在三大营养物质及能量代谢障 碍,可能是异常胆液质证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兰 《中外医疗》2010,29(23):46-46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探讨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其中CHO、TG是采用氧气酶法检测,LDL-C、HDL-C是采用直接法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CHO、TG、LDL-C的含量高于非冠心病患者,HDL-C的含量低于非冠心病患者。结论血脂的异常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常黑胆质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与趋化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正常组与异常黑胆质证组白细胞结构基因表达水平,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分析趋化因子相关基因,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异常黑胆质证组白细胞基因组DNA中有155个结构基因表达上调,其中两组CXCR4基因的荧光信号比值(Ratio)=5.7,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其相符。结论异常黑胆质证组中结构基因CXCR4高表达可能与异常黑胆质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维医证型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的关系。方法选择264例临床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患者,依据维医理论分为异常黑胆质证肿瘤组和非异常黑胆质证肿瘤组(包括异常血液质、异常黏液质、异常胆液质),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WBC、RBC、Hb、PLT检测及分析。结果异常黑胆质证肿瘤174例(65.91%),异常胆液质证肿瘤42例(15.91%),异常黏液质证肿瘤38例(14.39%),异常血液质证肿瘤10例(3.79%)。异常黑胆质组与非异常黑胆质组及正常对照组WBC、RBC、Hb、PLT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异常黑胆质证与异常粘液质证和异常胆液质证之间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异常黑胆质型是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维医证型,该证型发病呈高龄容易罹患的趋势,经检测的相关指标的变化提示患者预后不佳,生存期短,这可能是该证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吾尔医学(维医)4种异常体液型与血常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不同异常体液型人群血常规指标的差异.方法 根据维医体液论对441例志愿受试者进行体液辨证分型,并对其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统计体液辨证分型与血常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体液型人群血常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异常胆液质者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数小于其余3个组,即异常黑胆质组、异常血液质组、异常黏液质组(P<0.05);异常黑胆质组WBC/EOS及NEU/EOS的比值大于其余3个组,即异常血液质组、异常黏液质组、异常胆液质组(P<0.05).结论 不同异常体液者血常规指标及其比值间存在差异,该差异可能是不同异常体液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常黑胆质证候模型实验动物体内apoE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方法:建立异常黑胆质载体动物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apoE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apoE基因在异常黑胆质证候模型实验动物体内的转录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异常黑胆质证候模型实验动物体内apoE基因表达具有特异性,apoE基因表达水平的向下调控可能是异常黑胆质性病证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与分析2型糖尿病(T2DM)维吾尔医异常黒胆质证大鼠模型血浆代谢组学变化特点。方法建立T2DM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证大鼠模型并采集血浆样本,测试核磁共振氢谱,对数据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单纯的异常黑胆质证组大鼠血浆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下降的同时VLDL、LDL和肉碱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病证结合的T2DM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证组大鼠血浆中多种氨基酸(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甲基组氨酸、甘氨酸)以及乳酸、丙酮酸、糖蛋白、柠檬酸、肌酸酐、β-羟丁酸、乙酰乙酸、乙酸、肌酸、肉碱、鲨肌醇、VLDL、LDL的含量均降低,而葡萄糖和牛磺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蛋白质代谢、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通路、糖酵解通路和脂代谢通路在病证结合的T2DM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证模型大鼠体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浆代谢组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证结合的T2DM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证大鼠模型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异常黑胆质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中枢胆碱能神经递质的改变及维医异常黑胆质证与AD的关系。方法选取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痴呆组、异常黑胆质证组及AD异常黑胆质病证结合组,测定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乙酰胆碱(Ach)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D异常黑胆质病证结合组模型的AChE活性增强最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AT的活性明显减弱,并伴随ACh的含量的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黑胆质证组大鼠模型的ACh含量及ChAT活性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常黑胆质可损害大鼠中枢胆碱能系统,对病证结合模型的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具有叠加和促进作用,证实AD与异常黑胆质证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生化指标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脑梗死患者红细胞(RBC)与对照组比较差畀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生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体检者的生化指标低于脑梗死患者(HDL、FBG除外)。结论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判断有明显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在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程中的作用。方法182例确诊BPH患者分为单纯BPH组98例与合并MS的BPH组84例,分析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代谢因素对BPH患者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体积年均增长率的影响。结果合并MS的BPH组患者表现为较高BMI、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和高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前列腺年均增长率,但Qmax则明显低于BPH组(P〈0.05)。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前列腺体积与年龄、BMI、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IPSS评分与年龄、BMI、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Qmax与年龄、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前列腺年均增长率与年龄、BMI、收缩压、空腹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糖与前列腺各指标关系最密切。结论MS对BPH的病程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维吾尔族(维族)、汉族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液中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及其与血脂的关系,为 ACS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 ACS患者100例(维、汉族各5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维、汉族各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微粒(EMPs)的含量,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中血脂相关指标的含量。结果维、汉族病例组血液中内皮细胞微粒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但2个民族病例组和2个民族对照组间内皮细胞微粒的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内皮细胞微粒的水平与血脂相关指标存在明显相关(P <0.05),血脂相关指标对内皮细胞微粒的解释度为86.70%;路径分析显示,内皮细胞微粒主要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P <0.05)。结论 ACS血液中EMPs水平明显增高,而且 HDL-C含量与 EMPs水平之间呈负相关,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过程可能与血液中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增高相关,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影响了内皮细胞微粒表达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0月在义乌市中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并检出患有MS相关2型糖尿病343例(单纯MS相关2型糖尿病组)和NAFLD361例(单纯NAFLD组)患者,共704例作为研究对象。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测量记录腰围及静息30min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应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对各项生化指标进行监测,主要监测指标有:清晨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叩)。结果单纯MS相关2型糖尿病组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单纯NAFLD组;而血脂异常者所占的比例则低于单纯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单纯MS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波动度、腰围尺寸、HDL—C与TG均明显高于单纯NAFI.D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BMI、清晨空腹血糖、LDL—C、ALT及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腰围尺寸以及ALT、TG、TC与NAFLD表现出相关性(P〈0.05),TG、腰围、ALT为MS相关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因素;TG、腰围、ALT为两组共同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结论NAFLD和MS相关2型糖尿病之间确实存在相互关系,两者有共同的发病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代谢综合征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血胰岛素等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老年代谢综合征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用阿托伐他汀组(30例)及空白对照组(30例)。治疗组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持续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10wdensitylipoprotein,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骨钙素(boneglaprotein,BGP)及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的CRP、FPG、FINS、TC、LDL-C、TG、BMD较空白对照组低,HDL-C、BGP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的血脂紊乱有明确改善作用,对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骨密度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医异常黏液质型阳痿病证大鼠模型血脂水平和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选用50只性功能正常的雄性 SD 大鼠,随机抽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40只为造模组,采用芫荽实+菠菜实+湿寒性环境的干预条件建立异常黏液质证候模型,造模20 w 后通过 APO 勃起实验和性行为学实验筛选出阳痿病证模型,随后从中取8只为病证模型组,从未成阳痿的证候模型中取8只为证候模型组。将所有大鼠禁食8 h以后,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40 mg/kg)麻醉,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蛋白比例(ALB/GLB)、谷丙氨酸(ALT)和谷草氨酸(AST)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病证模型组与证候模型组 TG 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 <0.05),病证模型组 LDL-C 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0.05)。病证模型组 ALB、ALB/GLB 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 <0.05),病证模型组 AST 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0.05)。结论在异常黏液质阳痿病证大鼠模型中,可能存在肝细胞损伤及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老年人血糖异常检出及与体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6830名老年人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空腹血糖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和糖尿病(DM)组,分别记录性别、年龄,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WC)、臀围、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组间各指标的比较及空腹血糖受损情况与其它因素相关性分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检提供依据.结果 NGT 3200例(46.85%),IFG 2575例(37.70%),DM 1055例(15.45%);随着BMI的增加,血糖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IFG与DM组中超重与肥胖人群所占比例最高;按NGT、IFG、DM顺序,BMI、WHR、WC、TG、HLD-C与SPD平均水平依次升高,HLD-C平均水平依次降低,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组与NGT组LDL-C、DBP和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与DM组的LDL-C和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受损与BMI、WHR、WC、SBP、LDL-C、TG成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空腹血糖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WHR、WC、SBP、LDL-C、TC和年龄对空腹血糖受损有较大影响.结论 老年人血糖异常率随着BMI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升高.BMI、WHR、WC及多种代谢指标与空腹血糖受损成线性相关,对空腹血糖受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等症状,动脉硬化危险性增加,探讨其影响因素是疾病诊治的关键点之一。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42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炎性因子、脂质代谢指标、动脉硬化指数(ASI)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SI与脂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α-脂蛋白(LP-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全血白细胞计数(WBC)、24 h尿蛋白(24 hUpro)、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清蛋白(ALB)、总蛋白(T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64.3%(27/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hs-CRP、LDL-C、LP-α、FBG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高水平HDL-C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保护因素(P<0.05)。随访18个月后,观察组ASI高于入院时,且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I与LP-α、TC呈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hs-CRP、LDL-C、LP-α、FBG、HDL-C是其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24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sdLDL-C水平,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水平。根据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证实后将患者分为多发性脑梗死组与单发性脑梗死组,观察其与Hcy及sdLDL-C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及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P〈0.05,Hcy与sdLDL-C水平随脑梗死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Hcy和sdLDL-C与脑梗死病变程度密切相关(r=0.259和r=0.452,P〈0.001)。结论 Hcy和sdLDL-C均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初诊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126例,在给予基础降压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培哚普利+瑞舒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63例(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血压、LDL-C、HDL-C、LDL-C/HDL-C和IMT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2,P=0.029,P=0.03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DL-C、HDL-C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LDL-C/HDL-C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7),平均IMT和最大IMT均明显小于照组( P=0.001,P<0.001)。治疗前后LDL-C/HDL-C差值与平均IMT差值呈正相关( P<0.001,r=0.742)。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可以逆转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二者联合使用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参酮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ACS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2)及丹参酮治疗组(丹参酮IIA磺酸钠60mg/d,n=3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血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清hs-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10d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丹参酮治疗组血TC、LDL-C明显减低(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清hs-CR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丹参酮治疗能明显升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脂联素水平,降低hs-CRP、TC、LDL-C水平并改善其血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