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青海地区1204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瘤样病变的病变部位、性质、年龄及性别进行分析。结果为良性肿瘤634例(52.66%),以血管瘤和涎腺混合瘤最多见。恶性肿瘤232例(1.27%),以鳞状细胞癌居第一位,平均患病年龄48岁,随年龄增长,逐年递增。囊肿306例(25.41%),多发生在去下腺。瘤样病变32例(2.66%),多为牙龈瘤。本组良性肿瘤女性高于男性,血管瘤居第一位。良恶性肿瘤之比为2.73∶1,与国内有关报道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青海地区1204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瘤样病变的病变部位、性质、年龄及性别进行分析,结果为良性肿瘤634例(52.66%).以血管瘤和涎腺混合瘤最多见;恶性肿瘤232例(19.27%).以鳞状细胞癌居第一位,平均患病年龄48岁,随年龄增长,逐年递增;囊肿306例(25.41%),多发生在舌下腺;瘤样病变32例(2.66%),多为牙龈瘤。本组良性肿瘤女性高于男性,血管瘤居第一位,良恶性肿瘤之比为2.73:1,与国内有关报道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朝鲜族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男女发生情况、年龄分布、部位分布、良性及恶性肿瘤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口腔门诊检查之后确诊的1981—2002年间的914例朝鲜族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资料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男女发病比例分别为47.05%、52.95%,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阶段,占50.11%;不同发病部位发病率以舌部、腮腺、唇部、腭部、颌骨、颊部、下颌下腺、牙龈、颌下、颈部、口底、颏下、舌下腺的顺序降低;良性肿瘤中男性占40.99%、女性占59.0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涎腺良性肿瘤在良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恶性肿瘤中男性占65.49%、女性占34.5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鳞状上皮癌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结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在统计数字中所占比例,各种肿瘤在整个病变中所占比例、发病部位与其它民族和地区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9%。本文着重对71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就其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组织学分类和治疗原则,进行了统计分析。1性别与年龄 716例恶性肿瘤中,男性467例,女性249例,男女之比约为1.9:1,男性多于女性。461例鳞状细胞癌中,男性322例,女性139例。40例腺癌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43例肉瘤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27例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18例,女性9例。以上四类肿瘤均为男性多于女性。而在粘液表皮样癌(男性26例,女性33例)和腺样囊性癌中  相似文献   

5.
1847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目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构成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1847例口腔科住院肿瘤患者的就诊年龄、性别、部位、组织类型及不同病种间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47例中男女比例为1.2:1。良性肿瘤患者938例,占50,8%;恶性肿瘤患者909例,占49,2%。腺源性肿瘤中,多性形腺瘤占87%。恶性肿瘤中,鳞状上皮细胞癌占60.8%;腺上皮癌中,腺样囊性癌占33.4%。结论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以多性形腺瘤居首位,且发病率较高,腮腺为高发部位。恶性肿瘤中,鳞癌占首位,舌为最好发部位,女性患者有增加趋势,口腔癌的好发部位顺序为:舌、颊、龈、腭、口底,50~70岁组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院5年住院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的各部位分布构成比和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了2000~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病例,以Microsofit excel 表格形式储存,用SAS3.0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生殖系统肿瘤4 315例,其中良性肿瘤1 327 例,恶性肿瘤2 988例.汉族患者2 229例,维吾尔族患者1 847例,其他少数民族239例.女性生殖系统肿瘤部位多见于子宫、宫颈、卵巢,良性肿瘤以子宫、卵巢居多,恶性肿瘤以宫颈居多.维吾尔族恶性肿瘤患者以宫颈癌为主;汉族肿瘤患者中卵巢、子宫恶性肿瘤比例明显高于维吾尔族.良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42.5岁,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55岁.结论:维吾尔族及汉族患者各部位肿瘤分布具有明显差异,需要具体分析肿瘤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腮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中,以多形性腺瘤居多。根据本院15年(1985—2000年)583例腮腺肿瘤病例统计,多形性腺瘤所占比例为62.5%,其它良性肿瘤为17.5%,恶性肿瘤为20%,其中腮腺腺泡细胞癌所占恶性肿瘤比例为3%。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国内外文献偶有报导,而以腮腺癌为主伴多形性腺瘤的病例作者尚未见到报导。现有一例腮腺腺  相似文献   

8.
腭部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我院自 1996年 5月~ 1998年 5月 ,共收治腭部肿瘤患者 5 3例 ,全部病例诊断均经病理学证实 ,本文对 5 3例腭部肿瘤进行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 3例 ,男 2 7例 ,女 2 6例。发病年龄14~ 77岁 ,其中以 31~ 49岁最常见 ,共 2 6例 ,占 49.1%。本组 5 3例中 ,良性肿瘤 31例 ,占 5 8.5 % ;恶性肿瘤 2 2例 ,占41.5 %。良恶性之比为 1.41∶1。其中腺源性良性肿瘤 2 4例 ,占良性肿瘤 77.4%。腺源性恶性肿瘤 14例 ,占腭部恶性肿瘤的 6 3.6 % ,腺源性肿瘤良恶性之比为 1.71∶1。从…  相似文献   

9.
腮腺肿瘤是颌而部较常见的肿瘤。据北京医学院口腔病理室(1949至1974年)统计:涎腺肿瘤(包括良性恶性)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19%(近1/5)。其中涎腺的良性肿瘤最多见是混合瘤、乳头状囊腺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等。恶性肿瘤比较常见的如腺癌、腺样囊性癌、恶性混合瘤、粘液表皮样癌等。保存面神经腮腺切除术是颌面外科在治疗腮腺肿瘤(特别是混合瘤和其他低度恶性肿瘤)、慢性炎症等疾病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术方法。本文着重对我科自1979年至1983年五年间所进行的88例(90侧)腮腺手术在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临床资料性别:男性46例,女性42例(两例为双侧)。部位:左侧者男性29例,女性22例。右侧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75岁(表1)  相似文献   

10.
口腔癌是颌面部较常见的粘膜上皮性肿瘤,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鳞状细胞癌,一般占口腔癌的80%以上,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OSCC)简称口腔鳞癌,多发生于40~60岁的成人,男性多于女性,部位以舌、颊、牙龈、腭最多见,恶性度较高,常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附院口腔门诊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447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临床病鲤分析结果表明:病率男高于女,农村高于城市。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6月。最常见的部位为舌、颊龈、腭和唇。恶性肿瘤多见于良性肿瘤。前五位的良恶肿瘤顺次为混合瘤、血管瘤、乳头状瘤、龈癌、淋巴管瘤、鳞癌、革底细胞癌、腺样本腺癌、脬泡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分析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恶性肿瘤的CT影像特征,评估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住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认的良性肿瘤患者120例、恶性肿瘤患者90例,结合患者术前CT影像,对比分析CT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探讨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良性、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CT对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6.7 %,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4.4 %。CT检查对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肿瘤的良性、恶性均有较高的诊断率,平扫CT结合增强CT能有效减少漏诊率,增强诊断效能。结论:CT检查是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和化疗。研究发现, 微小RNA(microRNA, miRNA)在OSCC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种类miRNA调控机制不同, 其中大部分可以为OSCC提供有价值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及侵袭转移机制参考。本文就miRNA在OSCC中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发性气管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9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GE Light Speed QX/i MSCT扫描仪进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数据传入AW工作站进行分析,得到MPVE、VR、VB图像,经我院2名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主要观察患者气管肿瘤生长方向、形态及密度等影像学特征,寻找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从而评价CT影像表现对原发性气管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本次研究中19例患者均采取增强扫描,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及低度恶性肿瘤增强CT值较低,分别为15-38hu、21-44hu,良性肿瘤则明显增强,1例良性肿瘤患者增强值为30Hu。CT检查中19例患者,腔内宽基底结节型4例,均为低度恶性肿瘤,3例均为唾液腺癌,1例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管壁生长浸润型1例,1例患者为低度恶性腺样囊性癌;腔内窄基底结节型1例,为良性肿瘤;腔内外肿块型共3例,均属恶性肿瘤,1例鳞癌,1例腺癌,1例为粘膜相关淋巴瘤;气管隆突肿瘤型共10例,均属恶性腺癌及鳞癌。结论多层螺旋CT可通过观察原发性气管肿瘤的病灶生长方向、密度、形状等特征实现原发性气管肿瘤良、恶性鉴别,并可对恶性肿瘤及低度恶性肿瘤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5.
<正> 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和瘤样变的统计分析,不少地区曾有报道,而湖北地区则未见有关这方面大数量病例的统计分析报告。现将我科1962~1982年21年中经病理检验诊断的湖北地区(少数为邻近省区的患者)5,384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肿瘤、囊肿、瘤样病变及转移至口腔颌面部的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3-2012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维吾尔族及汉族原发性肺癌手术标本(986例)及穿刺标本(1061例)共2047例,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47例新疆原发性肺癌病例中维吾尔族127例(6.2%),汉族1920例(93.8%);维吾尔族年龄≥60岁患者79例(62.20%),汉族1265例(65.89%),维吾尔族年龄45~59岁患者28例(22.05%),汉族536例(27.91%),维吾尔族年龄≤44岁患者20例(15.75%),汉族119例(6.20%),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维吾尔族小细胞癌20例(15.75%),汉族198例(10.31%);维吾尔族非小细胞癌107例(84.25%),汉族1722例(89.69%),其中维吾尔族鳞癌49例(45.79%),汉族703例(40.82%),维吾尔族腺癌48例(44.86%),汉族881例(51.16%),维吾尔族其他类型病例10例(9.3%),汉族138例(8%),维吾尔族与汉族非小细胞肺癌中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原发性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上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收集术前CT检查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直径11~20 mm组与直径≤10 mm组,对两组进行临床随访,比较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原发性上皮性腮腺肿瘤患者2 067例,其中肿瘤直径≤20 mm者有685例(33.1%),男女性别比例为1 ∶1.93,平均年龄(45.3±13.8)岁(12~83岁),中位病程12个月(1周至30年)。685例中良性肿瘤635例(92.7%), 恶性肿瘤50例(7.3%),良恶性比例为12.7 ∶1;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直径≤10 mm的患者有74例,占肿瘤直径≤20 mm患者的10.8%(74/685)。肿瘤直径11~20 mm组(n=611)和≤10 mm组(n=74)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分型比较提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1~20 mm组患者良性肿瘤占92.8%(567/611), 恶性肿瘤占7.2%(44/611), 良恶性比例为12.9 ∶1;直径≤10 mm组良性肿瘤占91.9%(68/74), 恶性肿瘤占8.1%(6/74),良恶性比例为11.3 ∶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1~91个月),有2例患者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总体2年生存率为93.7%, 5年生存率为89.3%。结论: 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以良性多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的腮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我院40例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以同期40例进行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比较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术后D二聚体、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有关。结论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中,高龄、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是其易感因素,而D二聚体对下肢DVT有着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pecial AT-rich sequence binding protein 1,SATB1)在口腔常见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初步分析其表达与口腔鳞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口腔鳞癌36例,腺样囊性癌14例,口腔多形性腺瘤4例,口腔白斑4例,正常牙龈组织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SATB1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SATB1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核中.口腔鳞癌36例中14例(38.9%)SATB1表达阳性,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部分表达于细胞核内;腺样囊性癌14例(100.0%)SATB1表达阳性,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表达较口腔鳞癌明显;1例多形性腺瘤组织和1例口腔白斑组织有少量SATB1弱阳性表达;2例口腔正常牙龈上皮组织中SATB1未见明显表达.SATB1在Ⅱ~Ⅲ级鳞癌表达明显高于Ⅰ级鳞癌(P〈0.01).结论 SATB1在口腔鳞癌中主要表达于胞浆,并与病理分级有关,在腺样囊性癌中主要表达于胞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