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5年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原因,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趋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和5年常规随访资料,了解术后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共有6例发生起搏器功能异常:起搏电极导管脱位、电极断裂、电极绝缘层破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各1例(1.9%),感知功能障碍4例(7.8%),通过程控或更换起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5年随访中,囊袋血肿、囊袋破溃者3例(5.9%),经局部抽出积血,抗生素冲洗,严重者重新手术后取得很好疗效;2例患者出现起搏器综合征,1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8例患者并发脑梗死。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所有起搏电极均采用Seldinger法通过穿刺锁骨下静脉置入,观察置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5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54例患者术前症状很快消失,35例基础心脏病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随访期间无1例死亡。并发症共出现6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包括囊袋出血2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心律失常1例,电极移位2例。结论及时发现并排除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加强随访并进行起搏器程控监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过程中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为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借鉴.方法 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2月~2009年5月4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植入方法、植入效果、植入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1年因脑卒中死亡,1例患者出现术后囊袋渗血、血肿,1例患者出现起搏综合征,1例患者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牢被发现重新连接后起搏正常,经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明显缩窄,经双心室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起搏器随诊为延长起搏器寿命,发挥起搏器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石兆云 《四川医学》2013,34(3):403-405
目的观察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需要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共308例。观察患者手术植入后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踪治疗,观察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长期效果。结果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并且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部分患者治疗后的LVEF值得到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在运动耐量以及各种生活质量等均有显著提高和改善。患者在随访跟踪治疗过程中发现有36例并发症,其中并发症率为11.7%。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能够有效治疗患者各种疾病引起的心动过缓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长期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锡林 《安徽医学》2005,26(4):332-333
目的总结3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体会。方法从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术中测试电极导线各参数符合起搏要求。注意围术期观察和护理,术后定期随访或病人有不适症状时门诊或住院,根据情况随时程控和调整起搏参数。结果30例中围术期并发症3例:囊袋血肿1例,予切开引流;连接松动2例,重新手术固定。随访发现过感知1例,感知起搏故障1例,自动夺获功能开启呈高输出状态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均经体外程控解决。术后晕厥再发证实为室速所致2例,心衰加重1例,并发心绞痛2例,死于其他疾病2例。结论围术期并发症大多与手术技巧和经验不足有关,可通过总结提高。随访过程中发现的并发症,大多可通过体外程控和加强原发病治疗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68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68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能有效改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263例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科林  刘东武  蔡天志  辛宏  刘晔  刘子林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199-1200,1235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我院安装的263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27例,占10.27%,其中术中严重心律失常1例,术后起搏器囊袋血肿5例,电极移位5例,螺丝松动1例,导线断裂1例,囊袋感染1例,起搏器感知不良6例,起搏综合征4例,肌跳2例,远期心肌阈值升高1例。结论:提高对起搏器并发症的识别能力,手术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重视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及起搏器知识的宣教,可减少并发症,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8.
陈光辉  李航  付天果 《重庆医学》2007,36(18):1870-1871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1996年1月~2006年12月安装起搏器者92例.从左侧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术中测试电极导线各参数符合起搏要求.注意围术期观察和护理,术后定期随访或患者有不适症状时门诊或住院,根据情况随时程控和调整起搏参数.结果 92例患者术中100%发生心律失常,2例发生心室颤动.术后常见并发症共12例,其中血肿3例、感染2例、电极移位1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自动夺获功能开启时呈高输出状态1例、起搏器阈值升高2例、心功能减退1例.结论 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基层医院起搏器植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医院目前起搏器植入情况,强调术后随访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①有适应证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②基层医院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占46.27%;③发生并发症26例,占9.70%。术后囊袋渗血2例,起搏器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10例,囊袋感染1例,术后发热1例,电池提前耗竭5例,死亡4例。结论对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积极行起搏器植入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基层医院应增加生理性起搏器应用;加强随访,严防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临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数量的攀升,常规右心室起搏后心力衰竭成为临床上一个常见的难题,其解决方法之一是将常规心脏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1-2].然而,起搏器升级手术不仅是简单的更换脉冲发生器,手术更加复杂,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本研究入选了6例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升级为CRT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中囊袋和原电极的处理、左心室电极的植入方法和术后随访资料,进而探讨常规心脏起搏器升级的手术时机、手术策略和操作技巧,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报告29例(53次)缓慢心律失常的老年人(≥60岁)经静脉埋藏永久起搏器的结果,就埋藏永久起搏器患者缓慢心律失常类型,病因,适应证,随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着重了解老年患者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科收治AMI合并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植入临时起搏器后,观察血压改变、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起搏器植入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脉压差较植入前明显升高(P〈0.01);在临时起搏器的支持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抢救成功率90%;平均植入时间(10.5±2.5)min;平均起搏时间(5.2±3.5)d;经临时起搏后,恢复窦性心律,顺利渡过超急期,仅1例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予相应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临时起搏器在AMI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效果肯定,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抢救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虞春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455-1456,1459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280例,术后随访≥2年,统计植入术2年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80例患者发生远期并发症共17例,总发生率6.07%。其中≥60岁组13例,发生率6.34%;<60岁组4例,发生率5.3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并发症中包括相关静脉血栓6例(2.14%)、起搏导线血栓形成4例(1.43%)、电极脱位3例(1.07%)、囊袋破溃感染2例(0.71%)、起搏综合征及起搏阈值明显升高致起搏不良各1例(0.36%)。结论:血栓、电极脱位和囊袋破溃感染在≥60岁患者中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应重视起搏器植入术前准备,术中强调规范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随访,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7例植入或更换起搏器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囊袋血肿13例,电极脱位10例,心室纤颤8例,切口和(或)囊袋感染6例,阈值一过性升高5例,感知不良5例,气胸3例,心室电极误入状静脉窦2例,脑栓塞2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心包填塞1例。结论应加强对植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起搏部位将其分为A组(30例,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B组(50例,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室心内膜永久性起搏电极植入术中 ,心尖部起搏与流入道起搏二者在术中起搏参数比较 ,以及流入道起搏电极植入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 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右室心尖部起搏电极不易固定或测试起搏参数不理想时 ,改为右室流入道起搏 (12例 )。结果 :①右室心尖部及流入道两种位置起搏阈值、R波振幅、心肌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②术后随访 2~ 14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生电极脱位、感知异常、膈肌收缩。结论 :①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是电极植入的有效部位 ;②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心室电极植入技术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徐小雅 《西部医学》2012,24(4):794-796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护理对策及健康指导。方法对2009年4月~2011年10月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17.5%,其中起搏器囊袋积血2例(28.6%),起搏器感知障碍1例(14.3%),起博器综合征1例(14.3%),电极脱位2例(28.6%),肺内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14.3%)。所有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重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观察及护理,熟悉相关理论知识,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对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间隔(RVOTs)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50例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部位分为A组(68例,植入部位为RVA)、B组(82例,植入部位为RVOTs)。起搏器植入前后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射血分数(LAEF)及血浆脑钠肽(BNP)监测数据,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植入后3、6个月及B组植入后1、3、6个月LVEF、LAEF依次明显升高(P<0.05),A组、B组在植入后3、6个月血浆BNP水平依次明显下降(P<0.05);而植入后1、3、6个月B组LVEF、LAEF明显高于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植入后随访6个月内,A组、B组均有房颤、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病例出现,但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RVA比较,RVOTs起搏更有助于左室、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作为首选起搏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