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64层CT血管成像,且应用同步减影技术(ssCTA)。扫描数据在AW4.3后处理工作站上使用各种不同技术进行后处理。结果:100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及Willis环均能显示,共检出狭窄142段,闭塞26段,动脉瘤11例,血管起点变异15例,血管正常患者17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初步诊断,并且头颈部CTA能够成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首要检查及主要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疑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72例行64排螺旋CTA扫描, 减影后原始扫描数据传入ADW4.4后处理工作站, 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结果: 结果发现动脉瘤26例, 动脉狭窄17例, 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7例, 血管异常起源8例, 烟雾病5例, 动静脉畸形4例, 正常5例。结论: 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各主支血管及其分支, 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预后评价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临床诊疗起重要指导作用, 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何怡红  罗天友 《重庆医学》2007,36(9):884-887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头颈部血管成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表现出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64排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对73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头颈部血管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4.0ml/秒先做延迟时间测定,再做血管增强扫描.后将薄层图像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73例中72例CT血管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1例因头部轻微运动产生移动伪影.结论: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在工作站后处理图像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为诊断脑及颈部血管病变提供丰富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要求及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手动调节扫描或自动触发扫描程序,当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一定峰值时即进行CT扫描,扫描完毕后利用高级血管后处理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图像。结果 5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100%,其中阳性359例,阳性率69.1%。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安全实用、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管腔内外及管壁的病变,可作为很多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手段及介入术前的筛查手段,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郭伟  黄伟  刘玉凯  熊图  邓磊 《大家健康》2017,(10):49-50
目的:分析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5例在临床上疑似恶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头颈部血管扫描,并对所有患者施以血管的三维重建.结果:45例患者的图像均清晰,且对其颈部内外动脉、椎动脉以及相应分支、颅内主要动脉及其相应一级分支均显示良好,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要求,最后诊断结果显示42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相应血管痛变患者,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扫描,具有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以及图像清晰等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头颈部血管,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迅速发展,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后处理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已经进入常规的临床应用。头颈部CTA质量受扫描技术因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扫描方向,初步探讨自头侧向足侧方向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CTA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家荣  俞同福  李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28-192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成像的阳性病例。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16s~18s,在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MPR等。结果:34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一侧椎动脉狭窄3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2例,海绵窦瘘1例,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5例。血管成像对于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老年化进程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加,下肢动脉病变(PDA)日趋增多。无创性检查技术也越来越多地用于PDA的诊断,尤其是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技术,以其亚秒级的扫描速度、薄的层厚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方式使CT血管成像技术在显示PDA方面有独特优势,在PDA的检查中应用最广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于头颈部血管检查的低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确诊有头颈部血管病变80例患者的CTA图像,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低BMI(<25kg/m 2)组40例和高(≥25 kg/m 2)组40例。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即低BMI组亚组A组、B组,高BMI组亚组C组、D组,各组20例。对A组、C组不同管电流下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同时比较B组、D组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A组、C组不同病灶类型在不同管电流下均可清晰显示,但管电流A200及A100、B100图像质量有所下降。A组管电流A300、A400、A500时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70%、6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优于A100、A200的0%、10%(P<0.05)。C组管电流C200、C300、C400、C500时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65%、70%、7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优于C100的5.0%(P<0.05),B组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时的图像评分达5分的比例分别为9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组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时的图像质量评分达5分的比例分别为8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CTA应用于头颈部血管检查是可行的,降低管电流根据BMI进行调整,当患者BMI<25 kg/m 2时,管电流设置为300 mA;BMI≥25 kg/m 2时,管电流设置200 mA既能减少辐射损伤还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是近年来兴起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造影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新一代CT技术的优势与前景已得到医学影像界的认识。尤其是16层螺旋CT的问世,其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图像分辨率高等技术优势的特点,加上配备强大的高级后处理工作站.16层螺旋四应用于脑血管造影可与DSA媲美。现将本科自2003年12月~2004年11月,开展16层螺旋CT颅脑血管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头颈部血管病变中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26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中5例正常,21例异常.21例异常中有4例动脉瘤、8例动脉起点变异、9例患者的一侧椎动脉变细且均匀.共检出39段动脉狭窄,其中有4段完全闭塞,8段重度狭窄,15段中度狭窄,12段轻度狭窄.经图像重建之后,图像质量优占比84.61%(22/26)、 良占比11.53%(3/26)、 差占比3.84%(1/26),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了96.15%.结论 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可立体、直观地显示血管状况并多角度、多方位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指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包括壁内血肿)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②方法 对36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T)技术对轴位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分析.③结果 26例典型主动脉夹层:10例患者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III型患者未显示明确的再破口,9例血型夹层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4例I型患者中,1例左颈总及左锁骨下动脉受累、3例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右肾动脉受累者4例、左肾动脉受累者2例、腹腔干动脉受累者4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者3例.10例壁内血肿包括I型2例,III型8例.所有患者血肿区域均未见撕裂内膜片显示及对比剂进入血肿内,2例可见到一个或多个PAU形成,1例 III型并发腹主动脉远端内膜撕裂.④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多排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耀波  农剑波 《微创医学》2011,6(4):339-340
传统的血管造影(DSA)一直被公认为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1,2]。DSA是一种有创检查,检查过程长,检查费用昂贵,且需要专人多人的密切合作,同时有1.5%~2%的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率,在一些疾病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DSA图像不能显示病变的外部形态,不能准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宇  徐益明  卢道延  葛高华  邵瑾 《河北医学》2008,14(11):1307-13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常规CTA与减影法CTA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18例同时进行了DSA检查,8例同时进行了MRA、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5.1%.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重建图像,影像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法CTA,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扫描参数及方法: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1,速度:27.50 mm/rot,对比剂量100-120 ml,注射速率:3.0-3.5 ml/s,使用SmartPrep自动跟踪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2例中有髂总动脉瘤2例,小腿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髂总动脉闭塞1例,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1例,闭塞2例,髂内、外动脉狭窄1例,闭塞1例,股动脉狭窄2例,小腿动脉狭窄、闭塞1例。动静脉畸形2例,2例未见异常,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2例同时行MRA检查,3例行DSA检查。结论使用跟踪技术的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下肢血管病变较为优化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螺旋CT扫描诊断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行扫描检查.结果64层螺旋CT扫描诊断本组全部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和位置与DSA一致,诊断符合率达到100%.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简单、准确的检查方法,做到尽早发现颅内动脉瘤的病变情况、为临床上该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对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头颈部检查阳性病例.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并行1 mm薄层重建,造影剂量按1.5 ml/kg,注射速率为3 ml/s,扫描延迟时间16~18 s.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等,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2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6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一侧椎动脉狭窄4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3例,海绵窦瘘2例,脑内动脉瘤23例,动静脉畸形(AVM)9例.52例CTA对于病变的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及病变与周围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主动脉瘤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并在本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与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准确率为96.77%,与确诊结果相比具有统计学正相关性,r=0.9993,P<0.01。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对患者无创伤,并具有快速及准确性高等优点,是诊断腹主动脉瘤及术前评价影像学检查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陈肇平  李清水 《中外医疗》2014,(11):190-19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64排128层)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64排Brilliance 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扫描,右上肢静脉团注入造影剂优维显60~70 mL,注射速率4.0~5.0mL/s。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先选好跟踪层面,待CT值达到设定阀值时自动启动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VR)及MIP、CPR、MPR等多种成像方式进行诊断。结果42例患者图像清晰,对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颅内动脉及其一级分支显示良好,且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诊断结果为39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逐步取代DSA,其安全可靠,简便快捷,图像清晰,具有多种后处理方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更可靠信息,具有优越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