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优化工艺制备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TMZ-PBCA-NP)。方法: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MZ-PBCA-NP,并以PluronicF-68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考察粒径大小和包封率2个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初选的基础上,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TMZ-PBCA-NP的优化条件为反应体系pH2.5,用1%PluronicF-68作为表面活性剂,TMZ用量5 mg,BCA单体用量0.1 mL,按优化条件所制备的TMZ-PBCA-NP平均粒径(135.8±11.3)nm,多分散系数为0.19,表面电位(-24.8±2.2)mV,包封率(44.23±2.04)%,载药量(2.80±0.05)%。结论: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乳化聚合法可制备出TMZ-PBCA-NP,对拓展TMZ临床给药新剂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对处方与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筛选。方法:以生物降解型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载药量、包封率、形态和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均匀设计法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按优化处方与制各工艺条件,制得纳米粒球形圆整、分散良好,算术平均粒径为113.4nm,粒径分布范围为11.7—146.8nm,载药量为18.57%,包封率为92.87%。结论:经优化筛选出的工艺是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阿糖胞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Ara-C-PBCA-NP)纳米粒.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Afa-C-PBCA-NP胶体溶液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制备的Ara-C-PBCA-NP平均粒径为56 nm,平均粒径跨度为1.226,载药量为11.77%,包封率为53.38%.结论:所制备的稳定的纳米粒给药系统,为阿糖胞苷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工艺制备福莫司汀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FCNU-PBCA—NP)。方法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FCNU-PBCA—NP,并加以聚乙二醇20000(PEG20000)进行表面修饰,通过考察粒径和包封率两个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初选的基础上,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FCNU-PBCA—NP的优化条件为BCA单体体积分数0.8%(V/V)、FCNU20mg、PEG20000浓度2.0%,按优化条件所制备的FCNU-PBCA-NP的粒径为(124.6±5.2)nm,多分散系数(PDI)范围为0.07—0.16,包封率(64.12±2.36)%,载药量(7.28±0.76)%。结论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乳化聚合法可制备出FCNU—PBCA—NP,对拓展FCNU临床给药新剂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人卵巢癌细胞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制备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TX-PBCA-NPs)的原料的生物安全性以及PTX-PBCA-NPs的细胞毒性。方法:采用四噻唑蓝法(MTT法)和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方法考察空白PBCA-NPs及其聚合的原料、PTX-PBCA-NPs对L-02人正常肝细胞、卵巢癌敏感株(A2780)和卵巢癌耐紫杉醇肿瘤细胞株(A2780/T)的细胞毒性。结果:制备的空白PBCA-NPs只有在大于608 ng·mL-1时,对于L-02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P<0.05);在质量浓度304~608 ng·mL-1,空白PBCA-NPs对A2780和A2780/T细胞有明显毒性(P<0.05)。与同一浓度PTX溶液比较,PTX-PBCA-NPs对A2780和A2780/T细胞的毒性作用明显(P<0.05)。结论:空白PBCA-NPs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PTX-PBCA-NPs在对卵巢癌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糖胞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ra-C-PBCA-NP)冻干针剂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的阿糖胞苷(Ara-C)在释药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并用不同的释药方程进行拟合。结果:Ara-c-PBCA-NP冻干针剂中,Ara-C的释药规律可用多种数学模型拟合,以双指数方程拟合为优。Ara-C的体外释药百分率平均为(95.86±1.76)%。结论:Ara-C-PBCA-NP冻干针剂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7.
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化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OM-PBCA-NP)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 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均匀设计法精选,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毫微粒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 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为三步法,最佳处方为:氧化苦参碱50m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0.1ml,普流罗尼克F68200mg,右旋糖苷.70100mg,焦亚硫酸钠40mg;制得的氧化苦参碱毫微粒平均粒径为144.2nm,粒子圆整,载药量为17.8%,包封率为82.6%。结论 优化筛选后的处方工艺,为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氧氟沙星纳米粒中主药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醋酸盐缓冲液(40∶20∶40),流速为0.5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93nm。结果:氧氟沙星检测浓度在10.02~60.1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1%(RSD=0.64%)。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DNA-PBCA-NP)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液聚合二步法制备不同配方的DNA-PBCA-NP,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以包封率为指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在pH值为3的条件下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空白纳米粒,以2 mL·min-1的速度将1份口蹄疫DNA疫苗溶液滴入到5份空白纳米球乳液中,继续搅拌 8 h.运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8.12±16.5)nm,分布范围为30~150 nm,平均包封率为51.25%±3.92%.体外缓释试验表明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结论所确定的制备口蹄疫DNA疫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OMPBCANP)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均匀设计法精选,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毫微粒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为三步法,最佳处方为:氧化苦参碱50m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0.1ml,普流罗尼克F68200mg,右旋糖苷70100mg,焦亚硫酸钠40mg;制得的氧化苦参碱毫微粒平均粒径为144.2nm,粒子圆整,载药量为17.8%,包封率为82.6%。结论优化筛选后的处方工艺,为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1.
注射用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化聚合法新鲜制备的注射用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06.8±7.2)nm,平均包封率(92.1±2.3)%,载药量(7.3±0.2)%.半数致死剂量(LD50)本品为54.3mg/kg,注射用丝裂霉素为13.6mg/kg.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染料木素共聚物纳米胶束冻干粉。方法以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为载体,采用改良溶剂挥发法制备染料木素共聚物纳米胶束,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染料木素共聚物纳米胶束冻干粉。通过考察制备的冻干粉特性来确定冻干保护剂的种类和用量。结果 5%蔗糖为最佳冻干保护剂,得到的冻干粉外观符合冻干制剂要求,粒径为(133.56±3.67) nm,Zeta电位为(-12.60±2.26) mV。冻干工艺为:真空度1 Pa,-60℃预冻5 h,-35℃恒定2 h,-33℃恒定5 h,-30℃恒定5 h,0℃恒定2 h,25℃恒定2 h。冻干粉在水中分散性良好,体系中染料木素浓度达到333.32μg·mL-1。染料木素纳米共聚物胶束冻干粉具有生物活性,其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在20~80μg·mL-1范围内强于染料木素单体。结论通过冻干保护剂种类和用量的筛选及冻干工艺的优化,可得到较为稳定的染料木素共聚物纳米胶束冻干粉。  相似文献   

13.
柔红霉素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易再分散、稳定的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DNR-PBCA-NP)冻干针剂。方法:选用适宜支架剂制得DNR-PBCA-NP冻干针剂,并评价其相关理化性质。结果:冻干前后毫微粒形态、粒径、pH、包封率及载药量均无明显变化,含水量合格,再分散性良好,制剂稳定。其临界相对湿度为75.33%。结论:在适宜的处方及工艺条件下制备DNR-PBCA-NP冻干针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具有肝靶向特性的丝裂霉素-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MMC-PBCA-NP),并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聚合-微射流法制备MMC-PBCA-NP,观察其形态并测定其粒径及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65nm波长处测定纳米粒中MMC含量并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性能良好的载药纳米粒,其平均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110.0nm、85.7%、7.1%。结论:微射流法应用于制备MMC-PBCA-NP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纳米多孔花形乳糖(FL)装载姜黄素(Cur)干粉吸入剂(DPI),为难溶性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肺内递药方式.方法:采用溶液吸附法制备FL微粒装载Cur(Cur-FL)复合粉末.以载药量和吸附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Cur投药浓度、Cur与FL的投药比例(m/m)和吸附时间...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壳聚糖胶态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离子趋向凝胶化法制备了胰岛素壳聚糖胶态微粒,并考察了外观、粒径和体外释药性能.所得产品呈球形,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276nm,多分散系数为0.08.体外释药呈pH依赖性,释药速度受载药量及泊洛沙姆188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透皮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以Precirol ATO5为脂质材料制备的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的理化性质。载药SLN粒径88.3~112.8nm,多分散指数0.061~0.288,ζ电位-0.72~3.13mV,包封率50.2%~52.5%。分别考察了自制咪喹莫特乳膏及其SLN的体外透皮情况。结果表明,两者8h累积透皮量无显著性差异,持续透皮24h,SLN在局部皮肤中的药物滞留量为乳膏的1.55倍。  相似文献   

19.
肖菁  李新中  刘韶  雷鹏 《中国药房》2006,17(20):1551-1554
目的:研究以界面聚合法制备齐墩果酸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OA-PBCA-NC)的处方工艺条件,并考察其质量。方法:采用单因素法筛选界面聚合法制备OA-PBCA-NC的工艺,并以包封率为指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选OA-PBCA-NC的处方。另对其进行形态、粒径、包封率考察。结果:本品处方以OA与BCA用量比为60mg∶0.1ml,乙酸乙酯与BCA用量比为2.0ml∶0.1ml,油水两相比为1∶1为最佳;制得纳米囊外观圆整,较均匀,无粘连;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率为(214±8)nm,平均包封率为(76.8±0.4)%。结论:本研究所确定的OA-PBCA-NC制备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20.
介孔二氧化硅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聚合法制备MSN,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子的平均粒径及分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70 nm(PDI<0.1)。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0.38±3.58)%和(55.29±5.17)%。纳米粒经24 h恒温振荡释放达平衡,在pH 5.5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分数达到95%。结论 MSN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化疗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