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通过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研究52例颊癌及相关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nm23-H2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颊癌组织中nm23-H1和nm23-H2mRNA表达比正常颊粘膜、白斑、癌旁粘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颊癌有转移组中nm23-H1mRNA表达比无转移组明显降低,转移灶中nm23-H1mRNA的表达更低(P<0.05)。11例有转移颊癌患者中有9例(81.8%)为nm23-H1低表达;而19例无转移颊癌,有15例(78.9%)为高表达(P<0.05)。nm23-H2mRNA表达在有无转移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在颊癌的转移过程中,nm23-H1比nm23-H2起着更重要的作用。nm23-H1mRNA表达可作为预测有无颊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颊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mRN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研究52例颊癌及相关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32-H1和nm23-H2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颊癌组织中nm23-H1和nm23H2mRNA表达比正常颊粘膜、白斑、癌旁粘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颊癌有转移组中nm23-H1mRNA表达比无转移组明显降低,转移灶中nm23-H1mRNA的表达更低(P〈0.05),nm23-H1mRNA经无转移组明显降低,转移灶中nm2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及其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8例口腔鳞癌,2例正常口腔粘膜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2例正常口腔粘膜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较高;4例手术时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组织中3例nm23-H1mRNA呈相对高表达,1例表达水平较低;而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4例口腔鳞癌组织中nm23  相似文献   

4.
肿瘤抑制基因nm23—H1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韬  赖钦声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5):292-294,I024
目的 研究nm23-H1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它与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75例口腔鳞癌、19例癌旁粘膜、8例正常口腔粘膜及9例颈淋巴结转移灶中nm23-H1蛋白染色,利用X^2检验及单因素、多因素Cox比较风险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X^2检验发现,nm23-H1蛋白表达水平在生存期小于3年组和大于7年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因素Cox模型  相似文献   

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单跨膜糖蛋白,与细胞的增殖、转化有关。本文采用免疫组化ABC检测8例正常颊粘膜上皮及40例颊粘膜鳞癌中EGFR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EGFR在颊癌组织中呈异质性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颊粘膜组织(P〈0.05);EGFR表达状况与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EGFR(+)表达者多数伴有颈淋巴结转移,预后差。以上结果说明,EGFR在颊癌组织中的  相似文献   

6.
nm23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sidediphosphateki-nase,NDPK)在ACC中的表达。结果:NDPK/nm23在ACC中有较高表达,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有肺转移者阳性率为12.5%(1/8),无肺转移者阳性率为88.2%(15/1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DPK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分期越高,阳性率越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病理分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23基因在人ACC肺转移过程中起到抑制转移的作用,可作为临床颈侧ACC患者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nm23是引人注目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分为nm23-H1和nm23-H2两个亚型,编码具有NDPK活性的蛋白。nm23基因的mRNA、蛋白质表达下降,等位基因缺失或基因突变与恶性肿瘤的高转移潜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人基因组DNA中扩增出nm23-H1(185bp)和nm23-H2(145bp)特异性DNA片段,与载体pGEM-3zf(+)平端连接,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宿主菌JM109,在含X-gal和IPTG的平板上直接筛选阳性克隆,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及PCR扩增鉴定,确定pGEM-H1和pGEM-H2重组体。为nm23基因与肿瘤转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核仁组成区(NOR)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地鼠颊粘膜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CNA,阳性对照为人类炎性增生淋巴结标本,阴性对照为PBS代替单抗。采用硝酸银染色法检测NOR。结果:①正常粘膜AgNOR颗粒主要见于基底层细胞,以单一型为主。重度异常增生以聚集型为主。浸润癌以混合型为主。②随恶变进展,PCNA表达逐渐增强,重度异常增生阳性细胞见于上皮全层。结论:PCNA与AgNOR表达有相关性(r=0.635,P〈0.001),但PCNA更为直观、清晰,实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0.
颌骨骨肉瘤中E2F-1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E2F-1在颌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E2F-1在20例颌骨骨肉瘤和8例骨软骨瘤中的表达。结果:骨肉瘤中E2F-1的阳性表达率为70%(14/20),E2F-1表达在各病理分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与未转移病例E2F-1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骨软骨瘤中无E2F-1的表达(0/8),与骨肉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1.
口腔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探讨与鳞癌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利用PCN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44例口腔鳞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结果:低分化鳞癌较高分化鳞癌PC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晚期鳞癌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比早期鳞癌显著增高(P<0.05);PC-NA高表达者的淋巴结转移倾向大于PCNA低表达者。结论:PCNA标记可以作为判断鳞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分别对42例RAU患者、28例OLP患者和30例正常人口腔脱落细胞中HSV-1 DN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AU组HSV-1 DNA阳性率42.86%,与OLP病例对照组7.14%及正常对照组6.67%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不同性别、年龄、型别的RAU患者口腔脱落细胞HSV-1 DNA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HSV-1在RAU发生中具有重要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1,25(OH)2维生素D3[1,25(OH)2D3]和白细胞介素1α(IL1α)两种生物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进一步了解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生物学机理。方法RTPCR将IL1αmRNA表达信号放大后,采用Southern法检测混合培养细胞在1,25(OH)2D3作用下,IL1α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IL1αmRNA的表达强度与1,25(OH)2D3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时间顺序上ILαmRNA在第2天表达最强,第4天、第6天相对减弱。结论证明IL1参与1,25(OH)2D3对破骨细胞生成的诱导作用。推测前4天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增殖,后2天促进其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CNA、P53在舌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6例病理确诊的舌癌石蜡标本中PCNA指数及P53阳性率的表达。结果:PCNA在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表达,46例中28例呈P53阳性表达(60.9%)。P53阳性组中PCNA指数明显高于P53阴性组(P<0.001)。PCNA指数随舌癌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25)。P53阳性率在Ⅱ、Ⅲ级舌癌明显高于Ⅰ级舌癌(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小于3年组中PCNA指数及P5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3年以上组(P<0.001,P<0.05)。结论:联合检测PCNA及P53对判断舌癌恶性度,预测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鼠舌癌变过程中核维甲酸受体β mRNA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口腔癌变过程中核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β,RARβ)mRNA表达与上皮细胞分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原位杂交检测69例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口服诱发大鼠舌癌变各期组织RARβmRNA表达。结果 正常粘膜、单纯性增生、轻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鳞癌的RARβmRNA阳性率分别为100.0%、87.5%、75.0%、72.2%、45  相似文献   

16.
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患者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h-D)、金属硫因蛋白(metalothionein,MT)、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肿瘤抑制基因p53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它们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影响SACC局部复发的因素太多,以上各指标均不能独立判断SACC的局部复发情况;nm23和Cath-D与SACC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表明nm23和Cath-D在SACC远处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预测SACC远处转移的两项独立指标;临床分期与SACC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分期可作为一项独立作用的指标来评价SA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对5例正常口腔粘膜、22例白斑和30例鳞癌中P5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轻,中,重度异常增生白斑,无和有淋巴结转移鳞癌P53突变率为12.5%、37.5%,50.0%,64.3%和75.0%,正常粘膜无一例阳性,白斑和鳞癌间P53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突变与鳞癌有否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8.
对40例颊粘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嗜酸粒细胞(TATE)的浸润程度进行了观察。发现:40例颊癌组织内均见到多少不等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其浸润程度与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高TATE者其颈淋巴结转移较少出现,预后好。以上结果提示颊癌肿瘤组织内嗜酸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可作为评估颊癌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颊癌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nm23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nm23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作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0例涎腺恶性肿瘤nm23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了nm23基因表达变化与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其转移的关系。结果发现,nm23低表达者其肿瘤转移率为818%,而nm23高表达者其肿瘤转移率只有34%,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nm23低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nm23基因在抑制涎腺恶性肿瘤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口腔癌发生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利用金黄地鼠颊癌模型,探讨口腔癌发生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变化及其规律。方法:0.5%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液处理地鼠颊粘膜,每周3次,3、6、9和12周分批处死动物;对照组不处理。利用抗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LSAB)检测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地鼠颊粘膜PCNA表达主要位于基底层和少数棘层细胞,3周单纯增生类似正常,6 ̄9周上皮呈不同程度异常增生,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