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手法是治疗颈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短期缓解颈痛症状上有一定优势。近年来,运用不同类型的力学传感器及影像学设备配合计算机软件,研究人员发现了颈痛患者与正常人在颈椎活动方面的区别,分析了手法作用于颈椎的运动学、力量大小及相关结构应力应变等力学参数。对于这些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揭示了颈痛所导致的活动功能异常,反映了颈椎调整手法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患者颈椎的异常应力以及手法的调整作用。相对而言,这些研究与临床的结合度较低,而对组织内部应力应变的分析也较为有限,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颈痛、规范化手法治疗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肌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肌肉系统病变密切相关。由于颈肌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物力学特性所决定,颈肌容易发生退变及劳损。颈肌退变及劳损后因肌肉张力的不平衡可引起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进而导致颈椎骨关节系统发生病变。结合颈型椎病的临床特点,颈肌退变及劳损可能是引起颈型颈椎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颈椎病分型较多、症状复杂,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主,约占50%~60%[1]。颈肩牵引疗法和推拿、关节松动、脊椎微调等手法均是颈椎病治疗的常用手段。本院近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施以手法颈椎关节松动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半棘肌损伤所致头痛属于颈源性头痛范畴。颈源性头痛好发于30-50岁,女性多见,其患病率约占头痛人群的17.8%。笔者采用“邵氏诊疗法”对该类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回顾手法治疗颈椎病发生意外事件的病例,分析手法治疗的风险和收益。方法:检索1979年至2011年3月期间中文期刊数据库关于手法治疗颈椎病发生意外的临床病例报告、文献综述等。统计意外事件资料,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共40篇文献,150例病例符合纳入标准。意外事件共156例(如果1例患者同时存在骨折和脱位,则计为2例意外事件),最常见的是晕厥占28.85%(45例);颈髓轻度损伤或压迫占21.79%(34例);神经根损伤占15.38%(24例);无效或症状加重占7.05%(11例);颈椎骨折占7.05%(11例);脱位或半脱位占3.85%(6例);软组织损伤1.92%(3例);严重意外事件包括瘫痪、死亡和脑血管意外病例占14.70%(22例),其中54.55%(12例)存在其他原发疾病。意外损伤手法类型包括:旋转复位法占42.00%(63例);强刺激按揉穴位引起的占28.00%(42例)。最终结局:66.67%(100例)恢复或基本恢复,14.00%(21例)好转或改善;2.67%(4例)恶化或加重;3.33%(5例)死亡。结论:医师使用手法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和明确诊断,并对治疗术式的潜在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排除禁忌和潜在风险、规范评价标准和准入资格,提高安全认识与风险评估、加强手法意外事件的监测,可将意外事件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8.
颈痹灵配合手法、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病变,多呈慢性发病.它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男多于女,其发病率居各型之首,约占颈椎病的60%.笔者从2003年4月-2006年4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颈痹灵配合手法、牵引治疗,效果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之间颈伸肌肌容量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颈椎病患者563例,其中男性304例,女性259例,平均年龄53.3±19.6岁,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A组(脊髓型颈椎病,n=208)、B组(神经根型颈椎病,n=194)和C组(颈型颈椎病,以轴性症状为主且无神经受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n=161)。所有患者行颈椎MRI及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通过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系统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序列:C2-7 Cobb角、C0-2 Cobb角、C7斜率(C7 slope,C7S)和C2-7矢状垂直轴(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通过Image J软件对MRI轴位像上C3~7上终板水平浅层颈伸肌截面积(superficial extensor area,SEA)、深层颈伸肌截面积(deep extensor area,DEA)与相应颈椎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以SEA/VBA及DEA/VBA作为颈伸肌肌容量。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间矢状位参数,颈伸肌肌容量进行对比(组间两两对比采用Games-Howell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颈伸肌肌容量与矢状位参数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C2-7 Cobb角A组(8.64°±6.19°)显著低于B组(12.55°±6.27°,P0.05)及C组(13.08°±5.77°,P0.05);C7S A组(28.09°±10.16°)显著高于B组(22.26°±7.55°,P0.05)及C组(21.63°±8.96°,P0.01);C2-7 SVA A组(21.77±12.38mm)显著高于B组(17.80±10.82mm,P0.05)及C组(15.54±6.82mm,P0.01)。SEA/DEA比值各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DEA/VBA比值明显低于B、C组(P0.05),其中以C3-5水平差异最为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组C3 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379,P0.05)及C7S (r=-0.311,P0.05)呈弱负相关,C4水平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478,P0.01)及C7S(r=-0.466,P0.01)呈中度负相关,而SEA/VBA比值与矢状位参数未表现出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序列较其他类型颈椎病表现出显著的失平衡改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深层颈伸肌体积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深层颈伸肌近头端附着区域的体积与C2-7 SVA及C7S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1985~1994年运用以冯氏脊柱旋转复位为主的按摩手法,配合自拟颈痛方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250例中男148例,女102例;年龄23~67岁;病程1年以内141例,l~5年73例,5年以上36例;颈部酸痛伴右上肢放射性麻痛者128例,伴左上肢放射性麻痛者97例,伴双上肢放射性麻痛者25例;本组伴向头部放射痛者31例,伴头晕或眩晕者24例。治疗方法1.手法:()按摩风池穴;伴头痛头晕者可配合按摩角孙、百会、太阳、臀风、印堂等穴;(2)推拿斜方肌;(3)冯氏旋转复位法;(4)授法。手法隔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疗法与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佩戴颈围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功能受限改善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1例,男22例,女49例;年龄45~65岁,平均52.27岁;病程3d~5年。其中36例采用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治疗(A组),35例采用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佩戴颈围治疗(B组),均持续治疗2周,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A、B两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均在治疗后第5天(P0.01)开始出现,B组前屈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第13天(P0.05)出现,而治疗后1个月时与治疗前数值相比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活动度在治疗后第7天(P0.05)开始出现;颈椎左屈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治疗后第1天(P0.05)开始出现,B组则在治疗后第5天(P0.01)开始出现;颈椎右屈、左旋、右旋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在治疗后第3天(P0.05)或第5天(P0.05)开始出现;组间比较两组1个月随访时在颈椎前屈、左屈、右屈、左旋、右旋5个方向的活动度变化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疗法在改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活动受限情况起效较快;在改善颈椎各个方向活动受限疗效较为持久,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起颈椎病病人颈部疼痛的影响因素,尤其是Modic改变在颈部疼痛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261例颈椎病病人,其中男136例,女125例,年龄为(51.2±10.9)岁。纳入统计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受教育水平、颈椎曲度改变、颈椎滑脱、Modic改变、高级别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丢失和纤维环撕裂。通过数字化疼痛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病人的颈部疼痛程度,利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计算上述因素对严重性颈部疼痛(SNP)和持续性颈部疼痛(PNP)的影响。另外,利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颈椎滑脱、椎间盘退变分级、椎间盘高度丢失和纤维环撕裂对Modic改变的影响。结果共32例存在Modic改变。1型Modic改变病人的NRS评分明显高于2型(4.6±0.7 vs.3.7±1.1,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椎后凸[OR=2.413,95%CI(1.329,5.180),P=0.009]、颈椎滑脱[OR=2.962,95%CI(1.592,5.665),P=0.001]和纤维环撕裂[OR=1.766,95%CI(1.087,2.765),P=0.021]是病人SNP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而颈椎后凸[OR=2.738,95%CI(1.399,5.468),P=0.005]、颈椎滑脱[OR=2.565,95%CI(1.361,4.784),P=0.006]和Modic改变[OR=2.360,95%CI(1.264,4.275),P=0.010]是病人PNP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Modic改变与椎间盘病变的回归分析提示高级别椎间盘退变[OR=2.512,95%CI(1.186,5.611),P=0.013]以及椎间盘高度丢失[OR=2.403,95%CI(1.160,5.721),P=0.025]是Modic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椎后凸、颈椎滑脱和纤维环撕裂会加重颈椎病病人颈部疼痛的程度,而颈椎后凸、颈椎滑脱和Modic改变会延长颈椎病病人颈部疼痛的时间。此外,高级别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高度丢失是颈椎Modic改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针刀联合旋提手法与单纯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单纯采用旋提手法,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41例,采用针刀联合旋提手法治疗,1周1次,针刀治疗后观察30 min,如患者无特殊不适则开始进行手法治疗,手法同对照组,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单纯手法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增加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疏通经络,可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V形牵引枕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社会的老龄化,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研究发现: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睡眠时枕头使用不科学,使颈椎长期处于非正常状态,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人一生中有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舒适的枕头不但能使人安然入睡,而且能够帮助人防病治病。虽然国内外根据人体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和模拟力学原理,设计了一些颈椎保健枕,但对枕头高度的测量和设计都缺乏有效的方法和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对10位临床应用旋提手法至少5年且熟练掌握手法操作要领的医师进行操作考核,对考核过程中的6项核心指标(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间、旋转幅度和俯仰幅度)进行数据采集,比较10位医师5次操作(G1、G2、G3、G4、G5)中各项指标的合格率差异,并对每位医师5次操作各项指标的合格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价该机器人的稳定性。结果:10位医师在G1、G2操作中存在不合格指标,以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旋转幅度为著,经χ~2检验,P值分别为0.074、0.264、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3次操作开始未再出现不合格指标。对10位操作者的5次操作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提扳力方面,G4、G5与G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6);最大作用力方面,G4、G5与G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12);其余各项指标两两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作为考核工具能稳定有效地评价术者施行旋提手法操作的优劣,可以将旋提手法的核心指标进行客观量化,有望建立新的手法教学和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捏脊点穴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管狭窄,使颈段脊髓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自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捏脊点穴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女4例,男1例;年龄42~48岁,平均44.4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0.6个月。其中律师1例,会计师1例,文员3例。5例均无外伤史,病状包括颈紧(酸痛)5例,四肢麻痹4例,下肢活动困难4例,下肢温度觉障碍2例,走路笨拙脚踩棉花感4例,小便失禁1例。体检可见:肱二、三头肌反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颈枕快速松解术结合颈椎微调法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88例,因失访而实际获完整临床资料86例,男37例,女49例;年龄20~40(30.55±5.21)岁;病程1~42(14.21±7.38)个月。86例分为两组,44例采用超微针刀颈枕快速松解术结合颈椎微调法治疗(治疗组),42例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治疗组1次/周,对照组3次/周,3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结束、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记录颈痛量表(NPQ)评分(并计算百分率)、颈椎活动度(ROM)评分,治疗前与治疗结束1个月随访时记录颈椎生理曲度D值,并评定治疗结束时和1个月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同时要求患者注意纠正日常不良姿势,睡觉保持低枕位,每日早、晚用高低适中的柱形枕置于颈后,颈椎后伸状态下平睡0.5 h。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个观察时点颈痛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D值均显著改善(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3周结束及1个月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