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频水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各种因素(盘源性、骨源性、颈椎关节的位移、化学源性)刺激颈神经根而出现的颈部及上肢疼痛、功能活动受限的病症。临床表现主要以颈项肩臂疼痛为主伴颈项神经串痛针剌样或过电样麻痛,常向肢体远端部位放射,颈部活动受限,上肢沉重无力,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占颈椎病的60%以上,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将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椎牵引组(A组)、颈椎牵引加电疗综合治疗组(B组)每10次一个疗程,治疗20次后,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分别对疼痛和颈部功能状态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止痛效果和颈部功能改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都有效,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颈椎牵引有较好疗效,如果颈椎牵引加上微波和中频电疗综合康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则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维曲度牵引联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伴有颈椎曲度异常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三维曲度牵引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坐位枕颌套牵引联合电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对2组患者颈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等指标进行观察;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2组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曲度牵引联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或改善患者的异常颈椎曲度,疗效持久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潜行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椎间孔潜行减压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106例,其中男66例,女40例,年龄32~69岁,平均58.32岁。术后定期随访,应用上肢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部病例无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脑脊液漏、伤口感染、椎动脉损伤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06例患者术前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2±0.4)分,术后即刻为(1.5±0.1)分;术前NDI评分为(27.5±1.4)分,术后即刻为(5.4±0.6)分。100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上肢疼痛VAS评分为(1.2±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NDI评分为(3.8±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椎间孔潜行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取得安全满意的疗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防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06-2010-06我院门诊诊治颈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枕颌带牵引与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治疗,治疗3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的颈椎曲度、颈部残障指数(NDI)与生存质量(SF-36)评分的改变。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颈椎曲度、NDI与SF-36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NDI和SF-36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均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曲度、NDI和SF-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防治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颈段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共治疗上颈段颈椎病患者6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手法加牵引组、手法组和西药组分别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颈部疼痛、上肢痛麻、头痛头晕、交感神经症状及颈椎活动进行评分,对三组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手法加牵引组、手法组能显著改善颈部疼痛、上肢痛麻、头痛头晕、交感神经症状以及颈椎活动受限症状,而西药组能显著改善颈部疼痛、头痛头晕、颈椎活动受限症状,而对上肢痛麻、交感神经症状改善不明显。手法加牵引组总有效率87.5%,手法组总有效率78.2%,西药组总有效率72.2%。结论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上颈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颈部疼痛、头痛头晕和颈椎活动障碍,能纠正上肢疼痛麻木以及视力模糊、目胀、耳鸣、多汗、胸闷不适等交感神经症状,是防治颈椎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牵引加电针配合颈肩部肌肉锻炼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牵引加电针治疗,观察组配合颈肩部肌肉功能锻炼,两组均治疗三疗程。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以双盲法分别在治疗前后及半年后进行测评。结果两组组内治疗疗效明显(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半年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引加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短期疗效,配合颈肩部肌肉功能锻炼及颈部保护措施可明显提高远期疗效并降低复发率,是值得推广普及的好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曲度牵引仪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纳入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电脑枕颌套牵引治疗,观察组采取三维曲度牵引仪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Cobb角、椎间高度,以及颈椎转动、侧屈、后伸、前屈范围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JOA)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曲度牵引仪牵引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与活动度,改善肌电图F波传导情况,降低疼痛症状并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食管气管型、神经肌肉型,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为最多[1]。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导致一侧上肢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采用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抗炎镇痛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和物理治疗(按摩、针灸、颈椎牵引固定等),但均存在复发甚至加重病情的可能。20世纪40年代Scoville等提出采用颈椎后路切除突出椎间盘的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力牵引下使用牵引锻炼颈托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治疗组在牵引状态下使用牵引锻炼颈托进行颈部肌群等长收缩锻炼,疗程均为2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Vernon颈椎废用指数(VCDI)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3~6个月,治疗组患者病情均无进展,对照组进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各1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VCDI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幅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3个月内颈椎病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组6例患者首次治疗结束后下颌部出现紫红色痕迹,次日逐渐消退,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昏厥等不良反应。结论借助牵引锻炼颈托在牵引状态下行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是颈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用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测定颈肩部压痛方法及其对旋提手法疗效的意义。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脱落12例),其中试验组106例(脱落5例),对照组104例(脱落7例)。治疗方法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8个时间点测量颈肩部压痛。结果210例患者常见压痛点有棘突旁、肩胛骨上角、斜方肌颈肩移行部、肩胛骨内侧缘等。第3、4、5、6、7次复诊和1月随访试验组颈肩部压痛缓解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人体压痛力学定量测试仪有利于压痛的量化评定,旋提手法可明显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部压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镜像神经元理论在脑梗死患者上肢关节运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脑梗死上肢关节运动康复治疗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上肢关节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神经元理论。对比两组肢体功能评分、生活质量量表得分以及两组患肢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前两组肢体功能评分差异均不具可比性(P>0.05),经治疗,两组肢体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可比性(P>0.05),治疗后2、3、4周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上肢各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前驱、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的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上肢关节运动康复治疗中应用镜像神经元理论,可以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治疗4周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kg。分别用Biodex Ⅲ 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11月,采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4例,其中36例采用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进行手术(通道组),28例采用传统后路进行手术(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3~16个月,平均7.8个月。术后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通道组颈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常规术式相比,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有效减轻铰链侧肌肉和韧带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降低术后早期轴性颈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It is well known that cervical radiculopathy sometimes causes shoulder pain. Hypothesizing that the cause of painful shoulder is related to the cervical spine in the absence of obvious radiculopathy, we measured the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anal and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patients with painful shoulder on lateral cervical radiographs of the spine. Painful shoulder was diagnosed in 76 patients (24 men and 52 women; mean age 57.6 years). Patients who reported neck pain or numbness of the upper limbs and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 abnormalities were excluded from this study. A control group of 54 asymptomatic volunteers (27 men and 27 women; mean age 55.5 years) was formed. The difference in age between the pati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anal at C5 and C6 in the painful-shoulder group (C5: 12.74 mm; C6: 12.76 mm) was significantly narr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C5: 13.60 mm; C6: 13.79 mm). The range of motion was greatest at C4-5 and smallest at C2-3 in both group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the painful-shoulder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en women only or men only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were nearly the same between groups. The cervical spine without obvious radiculopathy appears to be involved in patients with a painful shoulder. We speculate that the shoulder is affected by irritation of a cervical nerve root or referred pain.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比较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术钢板内固定与Zero-p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颈椎椎间盘切除的134例患者,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2组,ACDF组(n=71):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ACD)与钢板内固定;Zero-P组(n=63):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内固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四肢疼痛麻木及无力感,其中68例有躯干束带感及双下肢踩棉花感,12例伴有轻度大小便功能障碍。分别评估单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影像学、VAS、JOA、D值及SWAL-QOL评分等。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月,平均13±2.5月。ACDF与Zero-p组平均每节段手术时间为65±11.3 min和47±7.6 min,平均每节段出血量为68.5±21.1 mL和42.7±14.4 mL。上述两种比较,Zero-p组均较ACDF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植入物的沉降或塌陷,植入螺钉松动,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证据显示骨性融合。结论〓Zero-P系统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早期临床疗效满意,理论上可有效降低钢板置人所导致的并发症,尤其是减少术后吞咽困难,是前路颈椎钢板内固定的有效替代植入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型可调式布朗氏架在踝关节骨折患者跟骨结节牵引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前瞻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踝关节骨折行跟骨牵引的患者59例,年龄35~63岁,男性33例,女性26例.根据患者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使用新型可调式布朗氏架,对照组30例,使用传统型布朗氏架,对两组患者的患肢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