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孙学全教授自身针感体验的研究总结。孙学全教授通过自身针感体验,从针感的表现形式、产生的物质基础、针感的区别及临床意义等方面提出了新认识。孙老认为针感的产生及传导方向有其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刺激量与刺激总量的概念。认为刺激量的大小对个体而言是产生补泻的主要基础,刺激总量与针刺的深度、强度,留针的时间,针刺的数量等因素相关。孙老认为针灸补泻是针对疾病的虚实性质相对而言,是针刺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反应,并认为个体对针刺刺激量的耐受程度也是影响补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的针刺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青  余瑾  靳瑞 《中国针灸》2007,27(4):303-305
整理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对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特点的论述,古代针刺手法补泻重点在于针下出现寒热的结果,现代针刺手法受到神经学说的影响以刺激量为要,以酸麻胀痛等的神经感应为标准。靳老认为古今手法是作用身体不同层次的反应,古代手法作用效应在脏腑深层,现代手法作用效应在经筋浅层,如二者互参可提高疗效,但要特别注意针刺补泻不等同于刺激量大小,还要与刺激时间、技巧等综合运用因素密切相关。古代补泻的真旨——针下寒热是人的整体性的综合反应,是针刺补泻的深层次,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间生态学说与针刺有效刺激量、补泻、时间及疗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龚彪  李长清  杨里 《中国针灸》2005,25(3):184-186
间生态学说清楚地阐述了刺激的变化过程,即均等相、反常相和抑制相,它能很清楚地说明有效刺激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刺激的补泻与疗程的设定,即有效刺激量大为泻法,有效刺激量小为补法.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对于虚证、慢性病,针刺有效刺激强度宜小,留针宜20~30分钟;对于实证、急性病,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宜大,留针时间宜延长.在针刺治疗时,穴位应当分组轮流交替应用和设定疗程间隔.  相似文献   

4.
张新河 《新中医》2014,46(5):244-245
根据针刺疗法中"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的认识,从立论观点、刺激量和留针时间、手法的操作和临床感应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完全划等号,"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基于各自的基础理论,作用机制不同,两者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用时要灵活掌握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5.
俞明 《中国针灸》1996,16(7):37-38
试论调节毫针刺激量在徐疾补泻法中的应用俞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市210029)主题词剂量效应关系.针灸,毫针,徐疾补泻徐疾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表明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和出针过程的快...  相似文献   

6.
关于刺激量的适中,古代针家有许多论述。从《内经》开始强调“补泻无过其度”。在《医宗金鉴》里更明确提出“养心除邪在徐缓,静入徐出邪正安。”针法名目繁多,变化无穷,但归其类不外提插、捻转和摇动三类。不同作用力产生不同刺激量。提插是针的垂直力作用沿其纵轴的一种直线运动;提针刺激量小而插针刺激量大。捻转是针的力偶作用绕其纵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拇指前捻刺激量大而后转刺激量小。摇动是针的左右力对垂直纵轴的一种横向运动。摇动幅度与频率,和刺激量成正  相似文献   

7.
孙氏针法包括孙氏无痛针刺法、孙氏补泻针刺法和孙氏行针法.孙氏无痛针喇法要点为一快两慢腹切压,补泻针刺法要点为一插二捻三刮针.孙氏行针法包括短促行针、持续行针和间歇行针.孙氏补泻针刺法特点有四:一是手法灵巧轻柔;二是强刺激手法和弱刺激手法配合应用;三是要求在全部操作过程中都处于有规律、节奏快慢一致的状态;四是依据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分补泻.运用孙氏针刺法临床应用治疗各类急症,并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煦东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2-1772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系统科学论角度剖析刺激量轻重不等于补泻的机理韩燕(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大多数人都认为针刺补泻效应与病人机体的特殊反应性有关,一个最佳刺激量在不同条件下具有补泻双向作用,刺激量不等于补泻。本人从现代科学技术论中的系统科学论角度谈些看法。系统论...  相似文献   

11.
再论针下气——候气针刺补泻的“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建业 《中国针灸》2001,21(6):14-22
通过笔者多年针灸实践,从失误的病例中,反证了候气针刺补泻,除了正确分辨针下气,准确进行补(导)、正、泻邪外,还要注意针灸的刺激量-补(导)泻的度,过与不及都不适宜,这是候气针刺补泻的第二难点。  相似文献   

12.
就《标幽赋》补泻法论述中所涉及的针法补虚泻实原则,从迎随针向补泻法,提插、呼吸、捻转单式补泻法,凉热复式补泻法,时间补泻法5个方面逐一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分析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补泻手法的刺激量对针灸的治疗效应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度的针灸刺激量,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杨继洲提出针刺手法中补泻刺激量的大小有“刺有大小”和“刺有深浅”。  相似文献   

14.
关於针刺手法问题,在现代所刊行的各种针灸书籍中,对它的叙述都很简略,只着重叙述轻、重的刺激,很少谈到其他手法。操作手法,在针术治疗中是重要的一环,古代针灸学家对於手法是很重视的,并强调它的重要性,很细致的研究创造出了很多理论。在临床操作中,最基本的就是补泻问题,补泻的种类和手法是很多的,理论也很复杂,如对患者性别、施术时间、针刺方向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补泻手法很多,总之可分下列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理论上阐明,用一种特殊形式来说明补泻操作和治病的理论,如捻转补泻(针捻转方向)、迎随补泻(针刺的方向)、呼吸补泻(下针  相似文献   

15.
与《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的磋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的磋商《中国针灸》1993年第2期,在百家园栏目内刊载了杨骏同志《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文中谈到浅刺是轻刺激,深刺是重刺激。孙思邈说:"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污,轻则为补",也是将深浅刺法作为一种补泻方法提出的。笔者认...  相似文献   

16.
漫谈补泻     
针刺治病是利用不同形状的针具,根据疾病的需要,刺入一定的腧穴,予以不同的手法而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技术,因此针灸疗效与部位(穴位的组成)和刺激方法(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刺手法包括从进针前的准备、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也包括得气后予以不同刺激的补泻手法。关于补泻手法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有补泻,有人认为无补泻,有人认为有泻无补等等,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先看看古人对补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述出针补泻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针刺提供参考。方法:以出针的临床现状为出发点,通过整理《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及各版本《刺法灸法学》中与出针补泻相关的内容,并回顾后世学者对出针补泻手法的研究和应用,来论证出针补泻的重要性。结果:出针补泻的应用和重视程度不够,但古今文献对出针在补泻手法中的作用均有记载,且后世对出针补泻的重要性论证丰富,出针补泻的疗效观察确切可靠。结论:出针过程中的补泻意义重大,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出针的补泻。  相似文献   

18.
谈针刺的刺激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效果是以毫针等针具,通过行针(运针)及相应的针刺手法对机体腧穴、经络进行刺激来实现的.所以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产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疗效,而能引起这些效应的刺激量就是有效刺激量.一般认为针刺的刺激量为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乘以刺激时间.在临床上笔者体会到针灸的刺激量对针灸的临床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影响刺激量的因素,决定刺激量的依据,以及如何掌握刺激量等问题谈谈在随师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针刺手法,系属于非特异性刺激疗法的范畴。其作用的强弱、大小必然与刺激的质量、部位、方式、方法和时间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前人在这方面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有些则出自某些理论的推衍,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临床实际。特别是把一些基本的补泻方法描述得过于简单,诸如: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  相似文献   

20.
针灸推拿的补泻手法是根据<内经>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两种治疗方法.<千金方>云:"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然而,对补泻方法的认识和论述,古今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周易>河图、洛书的理论,对旋转补泻和生成数补泻做粗浅阐述. 古今对旋转补泻的论述 明代陈会的<神应经>中提出了捻转补泻具体的方法.在其"泻诀直说"中曰:"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由以上论述看出,同样泻法,身体左边与右边捻转针柄方向正好相反.<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没有提左与右,直接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王雅儒追忆古人推拿补泻时,在<脏腑图点穴法>中说:"左转行泻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针法灸法学>在谈及捻转补泻法时说:"左捻针,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右捻针,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而山东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的试用教材<推拿手法学>中说:"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在腹部则为逆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长的刺激手法为补法;反之,用力深重……在腹部则为顺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稍短的刺激手法为泻法."总之,古今历代医家对针刺捻转补泻及推拿旋转补泻的认识和手法各有见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