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肾固表方对复感儿T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与白细胞介素-4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固表方对反复呼吸道感染间歇期患儿外周血Th1、Th2特征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20例复感儿治疗前后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4+T细胞,培养36h后,ABC-ELISA法检测其培养上清液中的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蛋白含量,并与1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补肾固表方治疗后IFN-γ升高(P<0.01),IL-4下降(P<0.01),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固表方可使患儿IFN-γ含量增加,IL-4含量下降,使Th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肾固表方对反复呼吸道感染间歇期患儿外周血Th1、Th2特征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20例复感儿治疗前后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CD4^+T细胞,培养36h后,ABC—ELISA法检测其培养上清液中的弘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蛋白含量,并与1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补肾固表方治疗后IFN-γ升高(P〈0.01),IL4下降(P〈0.01),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固表方可使患儿IFN-γ含量增加,IL4含量下降,使Th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补肾固表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补肾固表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作用机理。方法:选择雄性C57BL小鼠,用氢化可的松腹腔注射建立免疫功能低下(肾阳虚)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补肾固表方组,玉屏散组,核酪口服液组,观察胸腺指数,脾指数,体重,血清皮质醇,RBC-C3bR,RBC-IC,血清IL-2,NK,CD3^ ,CD2^ ,CD4^ ,CD8^ ,CD4^ /CD8^ 变化。结果:补肾固表方可明显提高免疫低下小鼠上述指标,作用明显优于玉屏风散,核酪口服液。结论:补肾固表方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多方面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复感儿肺脾气虚证与血清微量元素T细胞亚群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复感儿肺脾气虚证与血清微量元素、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复感儿诊断标准,筛选肺脾气虚证患儿56例,抽取空腹血,分别检测微量元素Cu、Zn、Ca及T细胞亚群,并与健康儿进行对照.结果:56例肺脾气虚证中37例CD3、34例CD4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CD4/CD8均值也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说明肺脾气虚证患儿存在着某些免疫功能失调.56例患儿中,锌低者39例(69.6%),铁低者41例(73.2%),钙低者32例(57.1%),说明肺脾气虚儿伴有多种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失调. 相似文献
5.
复感儿肺脾气虚证与血清微量元素T细胞亚群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复感儿肺脾气虚证与血清微量元素、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复感儿诊断标准,筛选肺脾气虚证患儿56例,抽取空腹血,分别检测微量元素Cu、Zn、Ca及T细胞亚群,并与健康儿进行对照。结果:56例肺脾气虚证中37例CD3、34例CD4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CD4/CD8均值也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说明肺脾气虚证患儿存在着某些免疫功能失调。56例患儿中,锌低者39例(69.6%),铁低者41例(73.2%),钙低者32例(57.1%),说明肺脾气虚儿伴有多种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失调。 相似文献
6.
补肾固表方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补肾固表方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临床疗效.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补肾固表方为治疗药,槐杞黄颗粒为对照药,自服药开始连续观察6个月.结果,补肾固表方治疗RRTI“肺脾不足、肾气亏虚、余邪未尽“型的总有效率达85.3%,与槐杞黄颗粒相当(P>0.05);中医证候疗效91.2%,高于槐杞黄颗粒(P<0.05);对语声无力、腹胀腹痛、小便短黄、四肢欠温、舌苔异常等临床证候的改善,优于槐杞黄颗粒(P<0.05);患儿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复感次数、疾病种类、疾病病程、病情程度、用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均得到改善,与槐杞黄颗粒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补肾固表方能明显改善复感儿间歇期不适症状,减少复感发病次数,减轻病情,缩短病程,改善给药时间和途径,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是间歇期防治复感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复感宁方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在治疗前检测33例肺、脾气虚挟湿滞型RRTI(反复呼吸道感染)惠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唾液淀粉酶酸刺激前后活性,在应用复感宁方治疗2个月后复查.并对20例健康儿作相应的检测.结果:RRTI患儿的CD4、CD4/CD8及唾液淀粉酶酸刺激前后活性比值比健康儿低(P<0.001),CD8比健康儿升高(P<0.01).经复感宁方治疗后,RRTI患儿的CD4上升,CD8下降,CD4/CD8上升,唾液淀粉酶酸刺激前后活性比值上升(P<0.001).结论:提示复感宁方提高肺、脾气虚挟湿滞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具有调节失衡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同时,复感宁方可使RRTI患儿唾液淀粉酶活性在酸刺激后得到回升,说明复感宁通过健脾补肺,化湿消食,使肺脾气虚的程度得到改善,具有调节失衡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复感宁方对复感儿T淋巴细胞亚群与白介素-2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属中医学"虚人外感"的范畴.本病的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病机错综复杂.近年来,该病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倍受重视,多数学者认为,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且影响其发展、预后.目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学研究更多集中在免疫功能异 常方面,认为复感儿免疫功能低下是起病的根本原因.T淋巴细胞是由骨髓多能干细胞衍生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并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而来.目的: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介素-2受体(SIL-2R),探讨复感儿发病的免疫机理和复感宁方的疗效机理.应用健脾祛湿的复感宁方治疗,同时检测和比较患儿与正常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介素-2受体的差异,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方法:分别以流式细胞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正常儿童22例及复感儿28例用复感宁方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SIL-2R的水平.分析三者相互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复感儿的CD4、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1),CD8、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1),CD3水平与正常儿童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以复感宁方治疗后,复感儿的CD4、CD4/CD8水平上升(P<0.01),CD8、SIL-2R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CD3的水平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感儿的发病可能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SIL-2R的异常改变有关,复感宁方能调节复感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SIL-2R的水平,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量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及补肾方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罗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收集HBV-DNA阳性者60例,HBV-DNA阴性者20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8 CD28 T、CD8 CD28-T和CD28 T细胞的比例。其中HBV-DNA阳性肝功异常者30例给与补肾方治疗6个月,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分观察HBV-DNA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CD8 CD28 T细胞在107及108组中的含量较≤103组显著降低。CD8 CD28-T细胞在108组中的含量较≤103组显著增高。CD28 T细胞在107组中的含量较≤103组显著降低。有效组治疗3个月后,CD8 CD28 、CD28 T细胞较前明显升高,CD8 CD28-T细胞较前明显降低。治疗6个月后,CD8 CD28-T细胞较前明显降低。结论:病毒量与T细胞亚群之间存在相关性,补肾方的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复感宁方的急性毒理,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概述。方法:20只小鼠灌胃给药,累计剂量450g生药/kg,连续观察7天。结果:7天后小鼠全部存活,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感宁方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复感宁方治疗肺脾气虚挟湿滞型复感儿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李宜瑞教授经验方“复感宁方”治疗肺脾气虚挟湿滞型复感儿 33例 ,并与西药组多抗甲素对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9% ,对照组总有效率 71 4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另外 ,用复感宁方治疗RRTI,食欲不振、多汗、大便不调等症状改善方面亦优于西药组 (P <0 0 5 )。提示 :复感宁方对治疗肺脾气虚挟湿滞型RRTI有较好疗效 ,且疗效优于西药多抗甲素 相似文献
14.
该文结合“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方面探讨与复感儿的关系.未病先防包括胎养以及儿童日常生活调护;既病防变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早采取阻截措施;病后防复包括内外治法相结合调理体质,强壮身体.为“治未病”理论在复感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辅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对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2例,2组均予化疗及支持治疗,实验组同时给予补肾活血方汤药口服。2组均治疗6疗程。治疗前后检测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能够降低调节性T细胞水平,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灸法治疗复感儿"三虚"证》一文,作者针对复感儿(指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临床多表现为肺虚、脾虚、肾虚"三虚"证,采用灸法,针对不同脏腑的虚弱,选取不同的穴位,达到补益肺脾肾三脏、提高复感儿自身免疫力、强身健体、养生保健的作用。为此,他们还研发了适合小儿的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艾灸按摩器,患儿的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方对雄激素部分缺乏大鼠血清睾酮(T)水平及睾丸问质(Leydig)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然衰老大鼠模型,补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干预模型大鼠,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T、黄体生成素(LH)的变化;HE染色观察Leydig数目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Leydig细胞StAR阳性表达.结果:补肾通络方干预后能提高自然衰模型大鼠T水平(P<0.05),对LH影响不明显(P>0.05).补肾通络方高、中剂量组能增加雄激素部分缺乏大鼠Leydig细胞数目(P<0.05).结论:补肾通络方能提高模型大鼠血清T水平,增加Leydig细胞数目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健脾补肾方对高血压肾病的干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健脾补肾方,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肌酐及血、尿β2-微球蛋白(MG)变化。结果治疗蛋白尿总有效率治疗组88%,对照组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微量白蛋白尿总有效率治疗组81%,对照组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血β2-MG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P0.01或P0.05),对照组仅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肌酐有明显下降(P0.01或P0.05),治疗组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降压基础上给予中药健脾补肾方治疗高血压肾病疗效更显著,可明显改善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肾养血明目方对实验性视网膜变性的干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碘酸钠腹腔注射诱导的视网膜变性C57BL/6N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蒸馏水组,补肾养血明目方组和正常对照组,前两组自造模后第1天分别用蒸馏水、补肾养血明目方煎剂灌胃治疗,正常组小鼠不予造模,常规饲养。分别于治疗后7 d、14 d时采用视网膜电生理检查技术、病理学及TUNEL方法观察各组视网膜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程度。结果治疗后7 d,3组小鼠的暗适应视网膜电图(d-ERG)、振荡电位(OPs)和明适应视网膜电图(l-ERG)的振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蒸馏水组及补肾养血明目方组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数量均减少,外核层出现排列紊乱和波浪状改变,但补肾养血明目方组的病变程度较蒸馏水组轻,两组病变范围得分分别为3.18±0.603和3.64±0.9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补肾养血明目方组和蒸馏水组RPE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6.2%和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3组小鼠视网膜电图d-ERG、OPs、l-ERG间的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2组造模小鼠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数目也减少,但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较治疗后7 d时轻,补肾养血明目方组和蒸馏水组病变范围得分分别为2.09±0.539和2.73±0.64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检测显示补肾养血明目方组RPE凋亡细胞数少于蒸馏水组,且外核层未见细胞凋亡现象,补肾养血明目方组和蒸馏水组凋亡率分别为28.8%和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养血明目方对实验性视网膜变性有干预作用,可以减轻视网膜病变程度和减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感光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T细胞极化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后对免疫抑制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IFN-r、IL-4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针刺后对免疫抑制大鼠T细胞极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模型加针刺头针组(C组),模型加针刺体针组(D组),模型加针刺头针体针组(E组)。采用环磷酰胺注射法制备免疫抑制模型,分别选取"头穴(百会及旁开4 mm两针丛刺)"、"体穴(足三里和关元)"、"头穴加体穴"进行针刺,时间为20 min,每隔5 min进行补法捻针。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FN-r和IL-4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外周血CD4+TC和CD8+TC含量。结果:B组大鼠外周血CD4+TC含量显著下降,与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针刺治疗后,针刺各组外周血CD4+TC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CD8+TC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B组IFN-r含量下降、IL-4含量升高,与正常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IFN-r含量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以E组疗效最佳,效果优于其它治疗组。结论:头针加体针的配穴方式可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大鼠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促使TH细胞向Th1型转化,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疗效优于体针和头针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