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基本消除疟疾策略和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疟疾流行规律,研究基本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建立疟疾防治管理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疟区,分类防治。全面防治阶段,疟史率达到20%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全民根治,流行高峰期全民预防服药的综合措施。疟史率10%以上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近两年内疟史者、脾肿大者、带虫者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抗复发治疗。其它病灶村,采取现症病人和病家周围人群根治,对象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疟疾监测阶段,采取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根治,该两者次年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活动性病灶点灭蚊处理。结果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万降至2000~-2008年0.009/万-0.09/万,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从1953~1958年7.1%~23.4%降至2000~2008年0.0003%~0.05%。到2008年,全区109个县(市、区)经卫生厅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研究采取的疟疾控制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至2008年广西基本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2.
目的怒江峡谷海拨1 600m以下均属疟疾流行地区,年均发病数在600例以上;发病以间日疟疾为主;为防止部分间日疟疾病人休止期根治中因G6PD缺乏,服用伯氨喹啉片后产生溶血,怒江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属泸水、福贡、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1~6月份,休止期根治前对上一年有疟史的人开展了G6PD缺乏筛查工作。方法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筛查试剂盒(纯化学反应荧光法)。结果共筛查2009年有疟史者412人;其中有强荧光反应的357人(G6PD不缺乏),弱荧光反应的44人(轻、中度缺乏),无荧光反应的11人(重度缺乏)。结论以此为依据,对G6PD缺乏者不再作为休根对象,为我州顺利完成休止期根治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枝江市1979-1998年疟疾流行特征,评价其防治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20年共观察人年数9986827,发生疟疾1225例,发病率(IR)为1.23‰人年;发病率由10‰下降到0.02‰、近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1990年后IFAT及居民带虫率结果阴性;灭疟 后期现症病人根治率及休止期根治率为100%,结论:枝江市疟疾发病具有典型的灭疟后期的流行特征;现症病人根治,休止期根治及病家防蚊灭蚊是主要关键技术措施;流动人口增加和传染源输入是影响流行潜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疟疾的流行与气温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冬季月平均温度10℃以下,或春季月平均温度15℃以下,不能引起传布与流行,达个时期叫做流行休止期。我国除南部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的疟疾流行都有休止期。从目前看来,休止期治疗是各春季疟疾防治中的主要工作,也是控制和消灭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疟疾流行休止期治疗的意义疟疾的一般临床经过可分为潜伏期、新感染原发期、潜隐期及远期复发期。间日疟在新感染原发期及远期复发期之间的潜隐期可达半年至一年以上。在流行休止期,疟原虫继续在红细胞内繁殖而引起复发是可能的,但大部分病人在此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即  相似文献   

5.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及休止期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安徽及其周边疟疾高发区疟疾发病特征,探讨休止期科学合理的服药策略.方法 收集相关省2004~2006年网络直报数据、年报数据及五省联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通过Excel5.0和MapInfo Professional 7.8软件作图.结果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包括病例分布广而散、中华按蚊疟区发病超过嗜人按蚊疟区并逐年上升、发病时症状典型、月分布明显和发病以新发病人为主.结论 症状典型有利于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休止期根治对防治有疟史者的复发是必要的,但对以长潜伏期发病为主的地区,达不到清理潜在传染源的目的,全民服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新的以“灶点”(如水体周围)为依据的服药范围划分方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系统观察疟疾的发病动态,研究和考核一些防治措施和效果,以便给面上制定防治对策及时提供情况和依据,有效地指导和推动疟防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从1973年起在晌水县黄圩公社、滨海县陆集公社和阜宁县三灶公社建立了疟疾防治试点。并于1974~1975年间采取了休止期全民根治、流行季节全民予防服药和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郊区为间日疟流行区,现将我区传播休止期疟疾患者的发病因素及控制方法予以介绍。发病因素一、通过3年的观察,我区休止期疟疾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复发病例减少了,新发病例增加了。1979~1981年1~5月底的复发病例,各占该期总病例的75.6%、57.1%和28.3%;又各占上一年病例总数的2.8%、1.5%和0.9%。而休止期新发病例在该期总病例中的比例则分别为24.4%、42.9%和7.7%。出现复发病例减少与新发病例增高的主要原因:(1)“三治”(即现症治疗、复治和休治)的正规服药率逐年提高了。(2)随着疟疾发病率的降低,间日疟的长潜伏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长寿区1951-2008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长寿区20世纪50年代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年发病率高达622.90/万。主要分布于晏家、龙溪、双龙、石堰等9个乡镇。经过约10年的普查、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对有疟史者根治、健康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83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1985年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结论经过监测,证实长寿区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今后应加强监测,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向消除疟疾标准迈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淮安市实施消除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情况,评估措施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淮安市2010—2015年疟疾疫情、现症病人处理、高危人群休止期根治、"三热"病人血检、疫点处置、疟防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数据分析,判断淮安市综合防控措施对消除疟疾的效果。结果 2010—2015年淮安市共网报疟疾病例267例,其中22例为本地间日疟病例,245例为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99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占74.53%,2例死亡病例。高危人群休止期服药1 430例,正规服药率99.93%。共血检"三热"病人303 016例次,血检阳性231例,阳性率0.08%。处置疟疾活动性疫点117处,室内滞留喷洒1 389户。培训疟防人员4 542人次,居民健康教育受益人数13 222 607人次。结论淮安市6年来消除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效果显著,已连续4年无本地病例,建议今后消除疟疾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春季谈疟防     
为了减少疟疾发病人数,降低发病率,控制暴发流行,必须搞好全年的疟疾防治工作,其中抓好春季灭疟这个环节尤为重要.春季灭疟的重要意义在我省,每年7~10月份是疟疾的传播季节,其它几个月疟疾是不会传播的.因为,疟疾的传播主要靠蚊子。当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被按蚊吸到胃里以后,逐渐发育成熟,当蚊子再咬健康人时,就会使人得病.但是,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与外界温度有密切关系.当气温低于15℃时,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就停止了.这个时期不会引起疟疾的传播,流行病学上称谓“传播休止期”.可是,在传播休止期为什么也会有疟疾病人出现呢?据我省观察,在前半年的病人中,大部分是上一年感染了疟疾而到来年春季才发病,医学上把它叫做“长潜伏期发病”.有的病人是上一年感染,并且当年已经发病,但到今年春季又复发了。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梁河县2001-2006年期间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疟疾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6年的发热病人血检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疟疾流行因素间的关系。结果6年血检38824人,阳性1836例,阳性率4.73%,年均发病率191.37/10万;其中间日疟1330例、恶性疟471例、未分型35例;当地感染发病300例,占16.34%;外出感染输入发病1536例,占83.66%。结论梁河县2001~2006年期间疟疾发病数逐年上升,造成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民工外出感染发病,提示只有加强疟疾监测,对外出务工者实施预防服药和做好休止期根治,才能有效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2.
解放初期,广西靖西县疟疾流行严重,1958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50.39/万(7813/301201),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高中度疟区,经疟疾控制前期、疾病控制期、灭疟后期三个阶段,采取落实病人根治、防蚊灭蚊、发热病人血检、病灶点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三日疟已经绝迹,90年代以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1994-2001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防治效果显,有效控制了疟疾传播流行。2001年11月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总结防治监测工作经验,巩固发展基本消灭疟疾成果,进一步加强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监测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严防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客观的对当地1986~1990年(疟疾“七五”规划)疟疾流行及防治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统计1986~1990年疫情监测、血检记录和各项防治工作报表,对传染源的监测、诊断标准、媒介调查和防治方法,均为疟疾防治手册[1,2]统一的方法。结果 疟防“七五”期间疟疾年均发病率为5.87‰,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率、居民带虫率分别为9.63%和1.79%,恶性疟占疟原虫阳性比例依次为1.30%、1.22%和9.50%;年均根治有疟史人数、全民治疗人数、预防性服药和现症病人治疗人数依次为1033、10846、39708和1033,人房和牛房年人均捕微小按蚊分别为1.25只和4.85只。结论 当地疟防“七五”期间疟疾发病逐年上升,恶性疟病例不断增加扩散,疟疾发病有大幅度回升的趋势,疟疾流行态势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4.
建市1989年经考核为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市。1991年在迪口镇可建村发生间日疟局部暴发流行。为抗疟后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并为探索简化抗疟措施的可能性,仅对现症病人采用“氯伯”及时根治,1992—1994年我们对暴发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栓;92年阳性率26.8%(22/82);93年阳性率6.5%(3/46),94年阳性率为0(0/137),复查1991—1993年 先后发病的疟疾患者36人,原虫阳性率为0。中华按蚊为当地唯一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人血指数、种群密度、叮人率三年无明显改变。结果表明:1.人口流动是引起疟疾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1)。2.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采用现症病人根治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疟区发热病人易患疟疾的危险因素,为早期从发热病人中筛检血检对象或服药对象提供借鉴。方法以《发热病人情况登记表》在疟疾传播期收集研究现场发热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年龄、性别、发病与就诊日期间隔、家属四邻近期疟疾情况等),对其采血涂制标准血片进行镜检。计算机录入资料、建立数据库,以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发热病人1 508例,其中疟疾病人241例。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就诊时间间隔、蚊帐使用情况、露宿、家属四邻近期有疟疾病人、休止期服药与发热病人患疟疾有显著相关。结论发热病人中1d内就诊、没有防蚊措施、有露宿习惯、其家属四邻近期患疟疾、未进行休止期服药者,其感染疟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可以考虑作为血检对象或服药对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报道的是人服用679根治剂量后临床及生理、生化反应的观察结果,作为今后确定安全使用根治剂量的依据。 观察对象及方法 1977年10—11月我们共收治了15名有间日疟疟史的患者(均于1976及1977年间患疟疾的),进行住院根治治疗。全部患者都足四川重庆巴县长生区居民。计男性6名,女性9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一2005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等重点疟区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十年,监测结果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12579例,检出间日疟疟原虫阳性77例,阳性率为0.61%;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61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66例(间日疟63例,恶性疟3例),阳性率为10.82%。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6.15%,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江苏省泰兴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收集泰兴市1950—2014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和监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泰兴市自1950年至今共发现疟疾病例2 358 190人,曾经发生过2次疟疾大流行,1971年发病率最高时达到2 794/万。中华按蚊系唯一传播媒介,综合防治阶段(1979—1988年)通过"一防、三治、压高峰"等措施,休止期根治1 010 914人次,现症治疗37 945人,清理复治23 068人,流行季节预防服药4 231 309人次。2005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通过近10年的监测,泰兴市的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万以下,最后1例本地病例发生在2009年。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共血检48 042人,查出疟疾阳性35人,其中恶性疟31人,间日疟1人,三日疟1人,卵形疟2人,均为输入性病例,开展主动病例侦查174个行政村,34 954人,走访结果未发现疟疾病人。近4年未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泰兴市疟疾防控措施卓有成效且防治效果巩固,已经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9.
筛选抗疟新药,寻找优于伯喹的根治间日疟药物,需要建立动物模型和筛选方法。国内过去曾用鸡疟愿虫感染小鸡进行根治间日疟药物的筛选,但鸡疟模型不能准确可靠地反映杀组织期化合物的疗效,而且小鸡容易死亡,故实用价值不大。为此,建立鼠疟和猴疟模型很有必要。我们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解决了建立鼠疟和猴疟模型的各项技术问题,主要的有:①从英国引进的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 Liston,1901)Hor株,在实  相似文献   

20.
<正> 抗氯喹恶性疟株的出现,是当前灭疟工作者严重关切的问题,本文小结国内生产的磷酸喹哌片对现场防治抗氯喹恶性疟株效果观察,感到满意,予以报道。一、疫区疟疾流行情况田东县作登公社是一个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区,历年来采用国内推荐的氯喹加伯喹四天双疗程根治方案。1981年,该公社血检发热病人间日疟与恶性疟带虫率之比为1:0。33;1982年变为1:1.22;总带虫率1982年比1981年增高1.87倍;按虫种带虫率统计,1982年与1981年相比,间日疟增加0.68倍,而恶性疟猛增5.4倍(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