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久泻周×,男,41岁,1978年11月4日初诊。自1972年以来,每因喜怒后,腹痛泄泻即作,平素体弱易躁,常感胸胁痞闷,嗳气食少。诊时面白无华,双目充血,自汗恶风,腹痛且泻,舌淡苔薄,脉象细弦。明代张景岳说:“几遇怒气便作泄泻者,……此肝脾两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痛责之于肝实,泻责之于脾虚,治当抑木扶土:泻太冲、蠡沟穴,舒肝理气,补脾俞、足三里穴,健脾祛湿,四穴相配,补中寓疏,泻肝补脾,调和气机。施治三  相似文献   

2.
采用补土泻木、调理肝脾之法,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肠激惹综合征43例,结果治愈3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67%  相似文献   

3.
龙胆泻肝汤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刘德兴龙胆泻肝汤《局方》,其方组:龙胆草、山桅、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柴胡、甘草。功效与主治:肝胆湿热所致胁痛、口苦、眩昏、耳鸣、目赤等症。笔者临床应用于内科杂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善治肝者,亦善治其它各脏疾病...  相似文献   

4.
当归芍药散在妇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归芍药散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和妇人杂病篇>中,由当归、川芎、芍药、泽泻、茯苓、白术组成.其方具有调和肝脾、活血利湿之功效,是肝脾同治,治肝为主,亦为气血同治,治血为主之方.近年来,笔者在妇科方面,多以本方为主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妊娠腹痛、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脱垂等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正>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陈皮和防风组成,为古代治泻名方,具有健脾舒肝、止痛止泻的作用,为后世开创治疗腹痛腹泻、泻后痛减的脾虚肝旺腹泻的先河。现就近年有关痛泻要方的研究综述如下:1痛泻要方方解痛泻要方始出于朱震亨《丹溪心法.卷二.泄泻》,书中无方名但标明"治痛泻"字样,这为后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总结前期动物实验结果,分析比较理肠四方(乌梅丸、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方法:收集笔者近期发表理肠四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文章的结论,分别从动物实验中症状、体征、病理改变、细胞因子及其蛋白表达、血液黏附分子、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的病机和理肠四方的中医作用机制。理肠四方即乌梅丸(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生晒参)、黄柏等药组成,主治蛔厥证又主久利。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等药组成,有清热解毒止痢等作用,主治热痢。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生晒参)、甘草、白术、山药等药组成,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主治脾虚泄泻。痛泻要方(来源于《景岳全书》),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药组成,有舒肝健脾止泻等作用,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泄泻。 结果:①溃疡性结肠炎由于慢性久痢,正气已虚。邪气未尽,其治疗如专事清化导滞则徒伤其正,如一味扶正兜涩则恋邪碍积。唯扶正祛邪是其正治,与乌梅丸的主治相一致。②而白头翁汤以清热燥湿,凉血止痢为主治大法,与本虚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不完全相同。③参苓白术散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与兼外邪的溃疡性结肠炎亦不完全相同。④痛泻要方主要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所致泄泻。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脾虚湿盛之脾虚相吻合,但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补脾之力较参苓白术散稍弱,故乌梅丸疗效最好,白头翁汤次之,叁苓白术散居中,痛泻要方稍差。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可归属于中医“休息痢”范畴,其病机与乌梅丸的主治相一致。其他三方与之不完全一致,所以乌梅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有效的方剂。中医辨证施治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前提,动物实验的造模必须符合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补阴方药之祖,出自宋代医学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掉附子、肉桂两味药,剩下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六味。方中熟地滋肾填精、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此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此为“三泻”。六药相互配合,补中有泻,泻中寓补,相辅相成,是通补开合之剂,滋补肝肾之方。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手足心热、虚火牙痛、消渴等症。  相似文献   

8.
近日有多家医院报道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其病因疑与服用龙胆泻肝丸病史有关。国外文献所称“中草药。肾病”,即是指中草药所致慢性进展性肾小管间质损害,也是同一问题。这些病例一般有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的历史。有人是因经常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开始不规则服用有“清火”功能的龙胆泻肝丸;  相似文献   

9.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泻或与便秘交替为主症,经查肠道无任何器质性疾病,其形成机理,现代医学尚未明了。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素是情志失调所致,西医药治疗无明显疗效。近几年,我们用《景岳全书》之“痛泻要方”为主,结合辩证选加药物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余百川  宋自强 《临床荟萃》1998,13(6):257-259
1979年~1994年我科收治非肝炎病毒所致肝损害242例,现将其病因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凡肝脏肿大或肝脾均肿大、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作为肝损害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发热、黄疸、肝脾淋巴结肿大周柱蔡竟蕙整理1病例介绍患者,男,51岁。因反复发热1月余伴进行性黄疸,于1994年11月26日入院。1月前无诱因发热,体温38℃~40℃,不伴咳嗽、咽痛、鼻塞、流涕,腹痛、吐泻及尿急、尿频、尿痛等症。当地医院查脾肋下0.5...  相似文献   

12.
5肝气犯胃用四逆散、旋复代赫汤 四逆散,仲景虽用治阳郁不伸、四肢厥冷证,腹痛下痢仅列为或然证,但临床实际运用是以治疗肝木克土之腹痛、下痢为主.该方药仅4味,组方严谨,用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芍药和营血调肝脾,甘草缓急和中,合用使肝气调达,肝脾和调,则腹痛下痢等证自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总结前期动物实验结果,分析比较理肠四方(乌梅丸、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方法:收集笔者近期发表理肠四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文章的结论,分别从动物实验中症状、体征、病理改变、细胞因子及其蛋白表达、血液黏附分子、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的病机和理肠四方的中医作用机制。理肠四方即乌梅丸(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生晒参)、黄柏等药组成,主治蛔厥证又主久利,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等药组成,有清热解毒止痢等作用,主治热痢。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生晒参)、甘草、白术、山药等药组成,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主治脾虚泄泻。痛泻要方(来源于《景岳全书》),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药组成,有舒肝健脾止泻等作用,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泄泻。结果:①溃疡性结肠炎由于慢性久痢,正气已虚,邪气未尽,其治疗如专事清化导滞则徒伤其正,如一味扶正兜涩则恋邪碍积,唯扶正祛邪是其正治,与乌梅丸的主治相一致。②而白头翁汤以清热燥湿,凉血止痢为主治大法,与本虚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不完全相同。③参苓白术散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与兼外邪的溃疡性结肠炎亦不完全相同。④痛泻要方主要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所致泄泻,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脾虚湿盛之脾虚相吻合,但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补脾之力较参苓白术散稍弱,故乌梅丸疗效最好,白头翁汤次之,参苓白术散居中,痛泻要方稍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可归属于中医“休息痢”范畴,其病机与乌梅丸的主治相一致,其他三方与之不完全一致,所以乌梅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有效的方剂。中医辨证施治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前提,动物实验的造模必须符合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4.
1997年1月~2005年2月我科收治中药所致肝损害共计32例,现将病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 男,59岁。因患下段食管癌于2003—02—23入我院。入院后行肝、脾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于2003—02—27在全麻插管下行下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术中打开膈肌时发现肝左叶与脾前缘相连,部分融合,接触面呈斜形,肝左叶在前内方,脾面在后外方,接触斜面上下宽约10.0cm.左右宽约5.0cm,厚度共约1.5cm.脾门位于其后外下方.距离约6.0cm,肝左叶与脾大小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以来,笔者于龙胆泻肝汤中加入紫草皮、白鲜皮、连翘,作为治疗多种痒疹和无疹瘙痒的基础方,屡用屡验。  相似文献   

17.
一、滑脱泻痢首推赤石脂滑脱泻痢乃由泻痢日久,脾肾虚寒,气不固摄所致。临床表现泻痢无度,稀水便,或伴脓血但色暗不鲜,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弱。多见于慢性泄泻、慢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治疗急需涩肠固脱以治标,温补脾肾治其本。涩肠固脱的药物有肉豆蔻、诃子、石榴皮、椿根皮、五味子、五倍子、乌梅、金樱子、罂粟壳、赤石脂、禹余粮等,但是从其作用强弱、疗效高低及毒副作用大小来  相似文献   

18.
潘海龙  柳咏  杨艳 《现代护理》2007,13(2):139-140
原发性左内叶肝癌发病率偏低,且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脾功能亢进影响肝癌治疗。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该患者实施了肝方叶联合脾切除治疗,同时可使由于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得到纠正,伤口和肝创面渗血减少,门静脉高压症得以纠正,但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加大了腹部内环境改变,肝切除后其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1]。实施这种手术不仅需要精湛的外科手术技术,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先兆,给医生提供最早最准确的信息,而且手术前后采取预见性护理也至关重要。我科于2005年12月7日为1例肝癌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实施肝方叶联…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7岁,因腹痛,腹胀2d,以“腹痛、腹水原因待查”于2002年10月26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10年,服药控制满意。一星期前不慎跌倒,左侧躯体着地。体检:体温36.8℃,血压9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心率96次/min,律齐。腹丰满,稍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肝、脾触诊不满意,肝上界存  相似文献   

20.
结肠曲综合病征,系指结肠脾曲或肝曲部聚积了过多的气体而引起腹胀、腹痛的一组综合病征。发生于脾曲称脾曲综合病征;发生于肝曲称肝曲综合病征;若同时发病,则称肝脾曲综合病征。因脾曲或肝曲积聚气体而发生的胀痛,并向同侧的胸背部放射,且夜间较重,疼痛可因体位变动而暂获缓解,排气后顿感舒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