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肝属木,赖血以养,其性直而喜条达。若为郁怒所伤,失其疏达之用,则结为肝郁。肝得病,脾胃虚,则肝木乘之,《沈氏尊生》胃病源流篇云:“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者著而为病……以木性暴,而正克也。”因此,在临证上常见木(肝、胆)土(脾、胃)并病,一般称为肝胃郁滞。  相似文献   

4.
肝属木,賴血以养,其性直而喜条达。若为郁怒所仿,尖其疏达之用,則結为肝郁。肝得病,脾胃虚,則肝木乘之,《沈氏尊生》胃病源流篇云:“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者著而为病……。以木性暴,而正克也。”因此,在临証上常見木(肝、胆)土(脾、胃)併病,一般称为肝胃郁滯。  相似文献   

5.
肝为刚脏,其性属木,主疏泄,肝之为病,易累及他脏;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的升降功能有赖于肝之疏泄。方晓华主任医师临床中重视肝郁脾胃的关系,抑木扶土,从肝治胃。该文介绍其抑木扶土法临床运用验案5则。  相似文献   

6.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1]。胃土壅滞,气机升降失调,反克其所不胜,则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肝木疏泄功能失调,克犯脾土,则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脾胃虚弱,肝木乘虚克伐,使虚者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犯胃,脾胃病亦可累及肝,故  相似文献   

7.
总结戴永生教授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肝木乘土之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治肝病传脾之病,在临床辨治中细分阴木、阳木,阴土、阳土,临床辨证论治中要加以注意区分,肝气乘脾之脘腹胀痛证,病机有脾土先虚,肝木不舒,横逆犯脾,脾土失运者,治法要采用培土泄木,方可用六君子汤加白芍、木香。肝气乘胃之呕酸证,病机为肝气乘胃,胃失和降,携肝胃病化之酸上升,五行治法多用泄木和土法(泻肝和胃法),方用左金丸加陈皮、半夏清肝泄火,降逆止呕和肝胃。后期有患者汤剂难下者,改用丸药内服缓图并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8.
和解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临床上根据病邪性质和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又将其分为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不同治法.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肠胃适用于胃肠不和,或上热下寒证.本法应用范围颇广,笔者将其用于皮肤病的辨证治疗,常有意外之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中医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优势。朱莹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是胃脘痛重要病机,治疗上以抑木培土为法,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肝郁病机与证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荣民 《陕西中医》1996,17(4):166-167
试述了肝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指出肝郁是肝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并就肝郁进而发展而致的肝胃不和,肝气乘脾,肝火上炎,气滞血瘀,气结痰凝,阴虚阳亢,气血逆乱等证候及其治疗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回顾总结了诸医学理论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指出凡该病关键为肝脾不调。且根据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主从有别,可细分为:肝旺乘脾、肝郁脾滞、土虚木贼;在治疗上可分别采用泻肝实脾、疏肝理脾及扶土抑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之作。傅青主重视脏腑辨证,重肝而多从肝脾肾立论,调理先天肝肾的同时,又始终固护后天脾胃。其肝脾同治之法基于脏腑辨证及五行理论,肝脾同治法的使用贯穿在对女性经、带、胎、产各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中。对傅青主应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脾病及肝、土壅木郁,治宜健脾疏肝;肝病及脾、肝郁克脾,治宜抑木扶土;肝病及脾、木不疏土,治宜补虚降逆;肝脾同病、藏统失司,治宜大补肝脾。结合临床病案对肝脾同治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正> 疏木与泄木不同,培土与和胃亦不同。肝胆均属木,肝脏为阴,胆府为阳。木主疏泄,喜条达,恶郁抑。木气郁抑,则乘脾侮胃,冲心犯肺,疏泄失常。王旭高治肝法中的“疏木扶土”,主要是指肝脾不和的病变。其病机是肝旺乘脾,肝旺脾虚(这个肝旺是脾虚所引起的)。症见胁腹或痛或胀,气下坠欲便,或腹胀便溏等。这是肝气逆满,中气下陷,即《金匮》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证候。王旭高以六君  相似文献   

14.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归属中医胁痛、症积、鼓胀的范畴。周继友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肝胆病的研究 ,尤对辨治肝硬化代偿期独具卓见 ,处方用药颇具心得 ,爰将其经验整理于后。1 疏肝不应 ,法当健脾柔肝、畅胆和胃周老师认为 ,大凡肝病者 ,肝郁失疏 ,日久伐伤脾胃 ,殃及胆腑已成定律。证见胸胁郁闷或胀痛 ,胃脘痞满 ,恶心 ,口苦乏味 ,纳呆便滞 ,周身倦怠 ,苔白腻 ,脉弦细滑等。由此可见 ,病至肝硬化阶段 ,肝之气血耗伤 ,肝体不足 ,肝用失和 ,木不疏土则木郁土壅 ,肝病损脾 ,一为土虚不能升木而加重肝郁 ,一为血少不能养肝而肝枯 ,则为土虚木郁。二者互相影…  相似文献   

16.
“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即肝为木气,全赖脾土以滋培,脾土也得肝木而通条畅达。基于“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阐述肝脾的密切联系对经行泄泻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经行泄泻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法为防治经行泄泻的主要治法,疏肝理脾方可有效防治经行泄泻的发生和发展。肝郁脾虚致肠道微生态失调,疏肝理脾方疗效机制可能与其影响肠道微生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汪晓奕  林真寿 《吉林中医药》2013,(11):1091-1092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林真寿教授着重从肝脾失调和肾精(气)不足论治本病,将本病分为7大证型,即肝气不舒、肝郁化火、肝木乘脾、肝脾不调、脾虚胃弱、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型,辨证与辨症治疗相结合.用药遵循《内经》辛散理用、酸甘治体的原则,从肝、脾、肾三脏论治,旨在调和肝脾、升阳止泻、酸甘苦辛并用而起效.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是内科常见心身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临床实践发现:偏头痛常伴发脾胃症状,伴发焦虑、失眠、健忘等。辨证偏头痛病机之关键为脾虚、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木郁克土"或"土壅木郁"是该病主要病机。治疗应从肝、脾、胃同调论治,以气血调和为主,健脾运脾为先,肝、脾、胃同调为治疗之根本;具体用药遵循"脾宜健,胃宜和,肝宜疏"的原则;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精神安慰等心身并治之法。  相似文献   

19.
罗明理  孙凤霞 《北京中医药》2017,36(12):1127-1129
探讨肝病大师关幼波、邹良材诊治慢性肝炎经验之共性,归纳广泛适用的分型及治法。二位名老中医主张慢性肝炎主要临床分型有湿热未清、脾虚湿困、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肝郁血滞、脾肾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证,相应的治法有化湿健脾、泻肝和胃、疏肝运脾、活血化瘀、双补脾肾、养阴柔肝及柔肝健脾法等。  相似文献   

20.
李家邦教授从医40余载,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及病理过程,潜心摸索出治疗消化性溃疡之疏肝健脾和胃法,并研制出健胃愈疡片和健胃愈疡颗粒,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与同仁共研。1理论依据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反胃”、“吐酸”、“嗳气”等范畴。情志不舒和饮食所伤为其常见病因,主要病机有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其病位虽在胃,多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转输,以升发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综观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