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35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5例ADR报告中,无性别差异,中老年人比例较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引起ADR的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营养药、抗肿瘤药物、血液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医院ADR监测工作,加强对ADR的认识和报告。  相似文献   

2.
鲍引娟  王桂英  顾国良 《安徽医药》2006,10(12):990-991
目的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该院收集到的9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份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有3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63例,占70.0%,其次为中药制剂,有15例,占16.7%。ADR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等。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金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428-142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08年1~12月上报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ADR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器官、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于50岁患者(72例占42.86%)ADR发生率较高;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103例占54.5%)远大于其他药物种类;静脉注射(119例,占62.96%)为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83例,占49.40%),临床表现多见红斑疹、荨麻疹、皮肤瘙痒、静脉炎等.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统计我院2009-2011年自发呈报的460例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合并用药、给药疗程及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58∶1。抗微生物药和抗肿瘤药构成比分别为33.6%和19.4%。报告例次最多的12个药品中,抗微生物药有8种,其中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发生ADR最多。所有的用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用药发生ADR最高,构成比达91.07%。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多见。所有的报告中合并用药数据较低。结论:重视抗菌药品和抗肿瘤药ADR监测的。医院自发呈报的数据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缺陷,有必要开展医院集中监测提高ADR的报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对我市ADR监测中心接受的1 596例ADR报告,分别从ADR患者年龄及性别,引起ADR药品剂型、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报告人、报告机构、关联性评价等进行分析,并统计分析严重ADR。结果:1 596例ADR报告中,新的ADR 108例,严重的ADR 27例;>60岁的患者占28.13%;引起ADR主要剂型、品种和给药途径分别是注射剂、抗菌药和静脉滴注;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医生和一级医院上报比例高。结论:不断加强ADR报告和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孙鑫晔  袁耀辉 《河北医药》2012,34(21):3333-3334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ADR的发生除了药品自身原因外,还存在很多其他因素。本文对我院2010年上报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颖 《海峡药学》2011,23(11):240-241
对我院2009年104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49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在1.5~99岁;104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4类,共61个品种,以抗感染药的品种和报告最多;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不良反应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免疫系统损害。应加强ADR的监测,提高ADR报告的质量,合理规范使用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蒋国忠 《淮海医药》2010,28(1):58-5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产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医院1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总数的72.45%(142)例;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较多,占总数的23.98%(4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占总的42.86%(84例)。结论应当充分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加强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力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2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郭小兰  谭丽萍 《中国药业》2010,19(10):52-53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2007年至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6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9例ADR中以60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34.4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59.48%),口服药次之(32.71%);ADR涉及药品155种,以抗感染药物为主(48.75%);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多为皮肤及附件137例(37.13%),其次为消化系统56例(15.18%);新的或严重的ADR28例(10.41%)。结论应重视和加强ADR的监测,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推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08年12月收集的17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较多(占55.9%),静脉注射方式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加强ADR的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2.
5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山东省肥城矿业中心医院上报的54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545例药品不良反应共涉及9大类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为288例,占52.84%;给药途径中静脉用药引起的ADR为340例,占62.38%;临床所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是胃肠道反应,最严重的是死亡、过敏性休克、高热等。结论: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药师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2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海淀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到的218例填报完整和有分析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最易导致ADR,有212例(占97.25%)。我院抗微生物药的ADR居第1位,有216例(占93.91%),其次为中药制剂,有8例(3.4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有113例(占46.89%),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有54例(占22.41%)。结论:加强我院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我院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上报至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24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44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61岁以上的老年人组发生率为最高,其次为21~30岁年龄组;最易引发ADR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的药物种类为抗微生物类,占63.93%;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应加强ADR知识的培训,对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使用时应重点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许云莺 《海峡药学》2010,22(10):229-23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度药品ADR报告89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56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ADR最为多见;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儿童相对于其他年龄层的人群,更易发生ADR。结论应重视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加强ADR的监测工作,以促进合理用药,预防和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淑娟  刘晓玲  赵波 《中国药业》2010,19(13):66-67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收集的18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方式导致的ADR最多,占95.11%;导致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63.5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主,占24.49%和21.09%。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到的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女之比1∶1.0339,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多,占30.00%;其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70.83%),静脉给药方式为主要途经(76.2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66.25%)。新的不良反应19例,其中严重的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14例。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对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6—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务人员自愿呈报的148份ADR报告中患者的一般情况、可疑药品分类、临床表现、累及器官或系统、因果关系、ADR分类及转归、报告人职业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ADR发生的男女比例为1︰1.08,以≥61岁的老年患者和≤15岁的儿童患者最多,涉及药品15类88种,抗微生物药的构成比最高(44.4%),其中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引发的ADR最多。ADR的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中枢外周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为主。ADR报告以医生上报为主(95.3%)。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不断拓展ADR监测范围,尽量降低漏报率,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9.
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王树平 《中国药房》2006,17(18):1411-1412
目的推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2006年2月收集到的12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41种,其中抗感染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44.9%,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本院2011年1至10月临床各科呈报的ADR病例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于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43.2%);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占94.4%;中药制剂的ADR报告例数居第1位(29.6%)。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1.2%)。结论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加强ADR监测、报告、诊断和处理对确保安全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