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徐玉娥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12):132-132
中药是我国国之瑰宝,其配方取自自然,其疗效为千百年来人们长期实践、体验的认可。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中药是无毒、无副作用的。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一样。经临床用药证实,中药毒副作用主要是由于中药固有毒性、中药炮制不当、超量服用、服用过量、中药品种的混乱、配伍不当、认知障碍以及患者的体质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3.
中药是我国国之瑰宝,其配方取自自然,其疗效为千百年来人们长期实践、体验的认可.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中药是无毒、无副作用的.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一样.经临床用药证实,中药毒副作用主要是由于中药固有毒性、中药炮制不当、超量服用、服用过量、中药品种的混乱、配伍不当、认知障碍以及患者的体质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4.
最近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有一位妇女因感冒去药房买了治疗感冒的药物,按说明书服了三天,却未见效,就自行加大剂量,结果出现严重反应,经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相似文献
6.
女性安全套是贴于阴道壁并加了润滑剂的一层保护罩,比男性安全套能更有效、更全面地隔离精子及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梅毒、爱滋病毒等传染病病毒。女套内有一个内环,放置时以拇指及中指压缩内环,食指放在内环封闭的外层,三 相似文献
7.
观点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使用西药治疗疾病往往起效很快,症状能够迅速得到缓解。然而喝起中药来,往往就是好几个疗程的漫长周期,起效慢,要过很久才能看出效果。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文章阐述了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主要原因:①中药自身因素,如品名混乱,品种多源,产地、采收、加工等不稳定因素,及毒性药材的使用;②不合理用药,包括未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和中西药不合理联用;③中药剂型增加与改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涌现。减少和预防中药不良反应,首先要合理用药;其次制定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规范,加大技术改革的力度.优化产品质量;再次,规范中药材的品名和质量,加强毒性中药的管理和淘汰工作。倡导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案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案例(2000~2006年),结合参考文献,整理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品种和应用范围逐年增加,同时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临床应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杨泽新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6):325-325
中药在防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合理使用中药的意义更为重要,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地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本文就中药的合理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院急诊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情况,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某院夜间急诊2924张处方,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药物种类、联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抽取中药注射剂处方共403张,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13.78%。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联用处方占21.43%。某院急诊使用最多的中药注射剂是清热解毒类,占71.42%。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处方占处方比例5.23%。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某院夜间急诊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循《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19.
20.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肝脏是人体代谢中心,几乎所有药物(包括中药)要经过肝脏进行合成代谢。而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一方面肾脏功能改变会影响某些药物排泄,另一方面许多药物排泄也会引起肾脏损害,即药物的肾毒性。若为了追求疗效而不加选择地盲目过多地使用药物,必然加重肝肾负担,对肝肾多有损害。近年来,人们对西药毒性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而忽略了中药的毒性,认为中药大多是动植物,药性平和,安全价廉,所以喜用中药的患不断增加。其实中药的毒性并非现代才有,我国历代中药献对中药毒性早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中就将所载的365种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有“有毒”,“无毒”之分。所以中药(中成药)同样存在毒副作用,如应用不当,便会发生中毒。近来中药毒性事件的报道也日趋增多。最近又见报道,有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预防流感,连续服用了两个星期的板蓝根冲剂,突然出现头昏、胸闷、呕吐等过敏反应。板蓝根是清热解毒药,应该说毒副作用很小。但近年来,服用板蓝根造成过敏反应及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的却不少,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也有统计发现,药物性肝病中,近1/3病人是由于中草药所致。所以,“中药无毒副作用”、“吃中药最安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观点需要改变了。有的毒副作用只是没有西药明显罢了。所以应该走出中草药的用药误区,防“毒”于未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