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特点,为该病的预防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深圳市2014~2017年32 068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中筛选肝功能异常病例,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肝功能异常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等,涉及药物、类型分布、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药物性肝功能异常报告704份,占32 068份ADR/ADE报告的2.20%。18~39岁年龄段比例最高(53.41%),发生在2~7 d内的比例最高(36.22%),76.95%发生在用药1个月之内;涉及抗结核药物(39.08%)、抗恶性肿瘤及影响免疫功能药(22.11%)、抗菌药(11.92%);阿托伐他汀钙(35例次)和甲巯咪唑(20例次)在同类药物中发生肝功能异常例次较多。严重肝功能异常发生比例较高(50.15%),合并用药(40.79%)更易导致严重肝功能异常发生,但大多数病例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仅45例患者需入院治疗,其中39例为严重病例。结论:应重视肝功能异常的监测。尽量避免联合使用易致肝功能异常的药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碳酸锂致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2017年我院上报的16例碳酸锂致甲状腺功能异常不良反应病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碳酸锂用药剂量,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值变化,以及转归等因素。结果: 16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5例;原患疾病以双相情感障碍为主,用药至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潜伏期为9~424 d。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剂量为0.5~1.25 g·d-1,平均剂量为(0.98±0.22)g·d-1。14例(87.5%)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有不同程度的升高,8例(50.0%)患者游离甲状腺素(FT4)有不同程度降低,5例(31.25%)患者总甲状腺素 (TT4)有不同程度降低,>90%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未报告异常。9例(56.25%)患者经减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碳酸锂所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以TT4、FT4降低,TSH升高或甲状腺肿大为特征。年龄和性别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有关。临床使用碳酸锂时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3.
惠春  林大专  孙莹 《中国药房》2010,(44):4189-4191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24例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致单纯性横纹肌溶解症7例,横纹肌溶解并发肾功能衰竭1例,横纹肌溶解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肌病3例;致肝功能异常6例;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致过敏反应2例;致过敏性休克1例;致指关节疼痛1例。24例患者中,5例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1例为低钾血症伴高血压和冠心病者,1例为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其他均为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过60岁的16例(占66.67%),停药及相应治疗后22例(占91.67%)恢复正常,2例(占8.33%)死亡。结论:阿托伐他汀引发的肝功能异常、肌病等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何鑫  刘丽华  马红玲  张莉  李昕  张明香 《中国药师》2015,(12):2107-2109
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开展临床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 详细介绍临床药师参与3例典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治疗过程及分析。结果: 病例1提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警惕新的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的药物并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诊治;病例2提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临床药师可利用TDM判断致肝损害的药物;病例3提示应关注特殊患者的肝功能,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肝毒性的药物或选用肝毒性较小的药物。结论:临床药师应多途径、多环节参与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学实践,关注新的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提供TDM监测,为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客观依据;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为患者提供更佳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5.
郑盼盼  洪远 《药品评价》2013,(20):44-46
本文对1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急性加重的老年女性患者因使用多种药物而致肝功能损害的情况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由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左氧氟沙星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异常升高,经停药并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和异甘草酸镁等保肝治疗后,ALT和AST逐渐降低.后正常,好转出院。阿托伐他汀钙和左氧氟沙星应慎用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原有肝功能损害者,同时应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使用阿托伐他汀且资料完整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诸多因素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5.4%(27/50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年龄≥60岁、饮酒≥500 g·周-1、合并用药(胺碘酮)与肝功能异常有关,是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饮酒和合并用药(胺碘酮)是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选用他汀类药物时应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收集癫痫患儿使用丙戊酸钠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相关信息,分析丙戊酸钠致肝功能异常的特点、相关因素及发生率,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6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6例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性别、年龄、用药剂型分组,检索相关文献,分析患儿个人情况、用药情况、肝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66例患儿中14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男性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0.8%(10/48),女性发生率为22.2%(4/18)。>8~10岁患儿丙戊酸钠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最高(66.7%),其次为>10~12岁患儿(60.0%);缓释片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80.0%,口服液发生率为16.4%;1例患儿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远高于正常值,达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RUCAM评分6分,药物性肝损伤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结论 剂型可能是影响丙戊酸钠致肝功能异常的因素,药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是丙戊酸钠致肝功能异常主要因素,临床用药时应结合患儿情况进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8.
计建军  王长江 《中国药房》2015,(9):1192-1194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对红花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的17例病例中,红花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在女性患者中的发生比例为70.59%;在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中的发生比例为70.59%;用药30 min内发生的比例高达76.47%;58.82%的病例存在超说明书剂量用药;6例有联合用药情况;经抢救治疗后均恢复,无一例死亡。结论:红花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医护人员应予以重视,在用药过程中应缓慢滴注、密切观察,如有异常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措施救治。  相似文献   

9.
丁楠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10):2091-2093
目的 探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阿托伐他汀钙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9年收集的64例阿托伐他汀钙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基本信息和服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阿托伐他汀钙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结论 掌握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酒精致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危险性和发生率,以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8例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将65例男性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结果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脑电图(EEG)异常者占39.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饮酒时间、剂量,婚姻不幸,肝功能异常与EEG异常呈正相关。结论酒精致精神障碍患者EEG异常者明显多于健康者,且饮酒年龄、时间及剂量为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实施临床干预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甲巯咪唑提供参考。方法对甲巯咪唑致药物性肝炎病例进行回顾,并从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危险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71岁女性患者,药物性肝炎在服用甲巯咪唑后的1个月后发生,甲巯咪唑的剂量为30 mg/d,停药1个月以及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可能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故使用甲巯咪唑时应有用药指征,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在开始药物治疗的4周内,临床应注意监测肝功能,通常停药后6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一旦发生肝损害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避免联合用药,并注意剂量和疗程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掌握因病情发展导致肝功能异常患者的抗肿瘤治疗药物选择、用药剂量调整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相关知识,临床药师为此类特殊患者的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对1例胰腺癌Ⅳ期肝转移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和相关文献,对该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用药剂量调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提供用药建议。结果 通过对该患者2个周期抗肿瘤治疗前后的药学监护,临床药师认为患者的肝功能异常改变了化疗药物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和替吉奥胶囊的药动学特性,降低了2种化疗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应降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单位面积给药剂量,选用“隔日口服替吉奥胶囊”法。但医师未及时调整用药,患者在2周期化疗后出现了严重的毒性反应(Ⅳ度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合并发热、Ⅲ度口腔黏膜炎)。结论 对于通过抗肿瘤治疗可以获益的肝功能异常患者,治疗时医师需要充分评价患者肝功能损伤类型,胆红素增高病因,临床药师要为医师提供抗肿瘤药物代谢特征和剂量调整方面的资料,共同为患者选择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莫西沙星致肝损害的病例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医药数据库,下载莫西沙星致肝损害的病例报告原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莫西沙星致肝损害16例,其中男性12例,中老年患者14例;肝损害类型以胆汁淤积型多见;致肝损害主要与过敏机制参与有关。经停药与保肝等对症治疗,11例恢复正常,1例失访,1例肝移植存活,3例死亡。结论:莫西沙星引起的肝损害可致死亡,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莫西沙星的这种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评估警示系统,评估阿托伐他汀在住院患者应用中导致转氨酶异常升高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2013 年4 月1 日- 2013 年6 月1 日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住院患者病例,以转氨酶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对患者用药后转氨酶异常升高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共1181 名住院患者(1215 例次)按照病例排除标准共排除病例982 例次,实际筛查病例233 例次.系统预警26 例次,经临床药师人工核查,实际阳性病例为17 例,系统预警阳性率为65.38%,实际阳性率为7.30%.在233 例次患者中,年龄以40 岁以上人群居多,共224 例次,给药日剂量以20 mg组居多,共202 例次.结论: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评估警示系统可有效的对阿托伐他汀导致的转氨酶异常升高情况进行预警,不失为临床药师开展临床实践工作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元胡是否可致药物性肝损伤。方法:对临床观察到的2例元胡制剂致肝损伤的病因、肝功能指标、治疗方案、预后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临床药师认为,避免或减轻元胡造成肝损伤应做到辨证准确,用药过程中注意肝功能变化。结论:中药元胡可致严重药物性肝损伤,应引起临床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6.
痰热清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痰热清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发生的32例痰热清注射液致ADR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ADR的患者中,男女比例和年龄无明显差异;原发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用药过程中发生的ADR主要集中在用药的前30 min内;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药物疹,其次为畏寒、发热.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以及给药剂量、给药速度和是否合并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肪乳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数据库,下载病例报告原文,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国内共有16例脂肪乳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告,其中男8例,女8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1例;全部为静脉滴注给药,5例有药物过敏史。发生在用药后30 min以内的过敏性休克占68.75%临床表现以循环系统(血压下降、胸闷等)、神经系统(意识丧失等)和呼吸系统(呼吸困难等)为主。经积极的抗过敏性休克救治,16例患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脂肪乳注射液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口服药品说明书中老年人用药内容的标注情况,为老年人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逐张阅读的方法,对我院门诊老年患者常用的182种口服药说明书中"老年人用药"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份(占17.58%,32/182)说明书标注了老年人用药剂量或标注了老年人无需调整用药剂量;21份(占11.54%,21/182)说明书标注了老年人需要根据肝肾功能或肝功能或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但是并没有说明需要调整的具体剂量及调整方法;16份(占8.79%,16/182)说明书标注了老年人要慎重用药;22份(占12.09%,22/182)说明书没有标注"老年人用药"项。结论:应根据老年患者疾病特点完善口服药品说明书,保障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注射用氯诺昔康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和特点,为临床更加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方法:汇集2006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10个区县关于注射用氯诺昔康的ADR报告,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发生时间、用药方法、使用剂量与ADR累及系统等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和帕累托图分析。结果:共收集注射用氯诺昔康ADR病例103例,符合要求病例88例:患者平均年龄48岁,多为中老年患者;男性55例(占62.5%),女性33例(占37.5%);出现ADR最长用药时间为14 d,最短用药时间为5 min内;有75例首次用药即发生ADR,占85.23%;累及系统分为9种类型,其中以皮肤和胃肠道损害多见;合理使用剂量以8 mg/次、1次/d居多,占64.77%;超说明书用药中,有25例为16 mg/次,1次/d,占28.41%;有5例24 mg/次,1次/d,占5.68%,有1例32 mg/次,2次/d,占1.14%。结论:ADR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用法用量及超说明书用药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在应用氯诺昔康时应格外注意。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应做好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加强用药监护,确保注射用氯诺昔康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20,(5):632-636
目的:为布鲁氏菌病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男性布鲁氏菌病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参考布鲁氏菌治疗指南及国内外临床资料,结合该患者肝功能异常变化提出用药建议。结果:该患者为慢性期感染,中度肝损伤,其肝功能异常为布鲁氏菌病常见的并发症。医师与药师会诊后,考虑到患者肝功能异常,首先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5 g,qd)进行抗感染治疗;待肝功能好转后,停用左氧氟沙星,改为静脉滴注利福平(0.6 g,qd)和口服多西环素(100 mg,bid)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qd)和甘草酸二铵(150 mg,qd)进行抗炎保肝治疗。治疗期间临床药师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的用药教育,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用药10 d后,患者虽有部分肝功能指标没有恢复正常,但布鲁氏菌感染及肝功能异常症状好转,出院继续口服相同剂量的利福平和多西环素进行院外治疗。结论:布鲁氏菌病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抗感染治疗应作为主要的治疗目标。临床药师应通过参考相关指南并结合临床实际,协助医师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