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平均年龄(1.2±0 .9)岁,平均体重(6.8±3 )kg。其中10例伴有Down综合征,1例合并法洛四联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房室瓣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例。行单片法修补10例,双片法修补6例。结果 术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患儿于出院4个月后因肺部感染合并心衰死亡外,余随访0 .3~5 .2年,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房室瓣功能良好,未见明显反流。结论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早诊断,早手术,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房室通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总结94例完全性房室通道(com p lete atrioven tricu lar cana l defect,CAVC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一期手术矫治CAVCD 94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用双片法(涤纶片+心包片)65例,单片法29例,术中行房室瓣成形,并同期修补合并畸形。结果全组死亡10例(10.6%),其中<6个月者4例。4例术后出现二尖瓣中至大量反流,心肺功能衰竭死亡,3例因肺动脉高压危象死亡,3例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脑并发症和气胸。随访84例,随访时间3~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二尖瓣轻度反流18例,轻至中度反流12例。结论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高压危象是CAVCD矫治术后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手术矫治和确切的房室瓣成形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术中常规使用食管超声心动图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7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患者,年龄88天~24岁。合并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瓣狭窄和镜像右位心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例,左上腔静脉残留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4例。手术均采用双补片法修补,室间隔缺损采用Gore—Tex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采用自体心包补片修补。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右侧心力衰竭。所有患者术后均为窦性心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23例,随访时间2个月~10年,均为窦性心律,无死亡。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轻度反流6例,中度反流2例,心功能均较术前增强。结论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的发生、发展,术中注意防止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矫治二尖瓣反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行1.5片法与改良单片法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中心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7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42例,中位年龄8个月(1.5个月至10.2岁)。45例行改良单片法,男20例、女25例,中位年龄6个月(1.5个月至10.2岁);34例行1.5片法,男17例、女17例,中位年龄5.3个月(2.5个月至8.3岁)。所有入选患儿不合并右室双出口、单心室及大动脉异位等复杂畸形。结果在改良单片法手术组中死亡率及再手术率均高于1.5片法组,改良单片法组中2例术后早期死亡(4.4%),其中1例因术后瓣膜反流而心力衰竭,1例死于重症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3例再手术者,其中2例因瓣膜反流行瓣膜成形术,1例因残余室间隔缺损而再次手术,1.5片法组无死亡及再次手术者。两组中均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1.5片法治疗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并探讨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TOF-CAVC)的外科治疗方式及时机.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4月,11例TOF-CAVC患儿行双心室或部分双心室修补,男6例,女5例;年龄5 ~32个月.手术经右心房或右心室流出道纵切口,采用“双片法”修补房室通道,其中8例通过单一的右心房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所有患儿均行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扩大补片修补手术,其中7例由于肺动脉瓣发育欠佳需跨瓣修补,1例用带单瓣的心包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3例未跨瓣修补.结果 手术死亡1例,术后第2天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炎、心力衰竭.生存9例术后均有效随访,随访3~60个月.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5年生存率为79.5%.术后3个月,2例患儿分别出现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分支梗阻,2例残余房间隔缺损0.2 ~0.3 cm,1例心室水平残余细丝分流,患儿均无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所有生存患儿心功能Ⅰ~Ⅱ级.结论 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近期疗效肯定,采用双片法通过单一的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通道时,术中的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策略和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共收治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23例的临床资料,其男14例、女9例,年龄15~71(50.2±15.4)岁。本组患者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75~161(98.1±19.3)mm Hg,室间隔厚度为(25.8±2.8)mm,23例均有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现象及重度的二尖瓣反流。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加二尖瓣修复术,同期4例合并房颤者行左房消融术并切除左心耳手术。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停体外循环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为16~39(26.9±4.9)mm Hg,SAM现象完全消除,除2例二尖瓣有微量反流,1例有轻度反流外,余20例二尖瓣反流均得以完全纠正。术后早期无死亡,1例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术后长期随访6~126(53.1±34.9)个月,无晚期死亡。无二尖瓣反流需再次手术,2例有轻度反流,4例微量反流。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力阶差不超过42 mm Hg,室间隔厚度从术前的(25.8±2.8)mm降至术后(14.1±1.3)mm(P0.001)。3例房颤未再复发,1例仍有阵发性房颤。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室间隔肥厚肌肉的广泛切除术可彻底疏通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可消除SAM现象,二尖瓣修复术可纠正二尖瓣反流,上述综合性外科处理策略可获得良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全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岁;平均体重17.2kg.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1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18例;伴肺动脉狭窄45例,伴肺动脉高压4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Rastelli手术.二期根治5例.体外循环灌注(178.5±52.5)min;主动脉阻断(109.2±38.3) min.结果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12.2%.死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肾衰、心律紊乱和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术后并发症有心律紊乱、肺动脉高压危象、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功能紊乱、肾衰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心包或胸腔积液、感染等.CICU平均监护7.3 d.随访中因同种带瓣大动脉(VHC)感染死亡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右室流出道直切口有利于心内隧道修补室间隔缺损;纠正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解剖右室径路显露缺损较好且易避开传导系统,但不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而解剖左室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大于4岁者手术宜选择大号VHC可减少再次手术几率;对无长段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病婴,可在动脉换位术基础上行肺动脉瓣叶交界切开或Konno术以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为防止术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对伴肺动脉狭窄的纠正性大动脉转位病儿,提倡心房-大动脉双换位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同期行手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同期手术治疗84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男33例,女51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15.6±6.9)个月;体质量3~ 20 kg,平均(10.6±3.2) kg.患儿术前肺动脉压32~85 mm Hg,中重度肺动脉高压45例,术前多有反复肺部感染.VSD直径0.7~1.6cm;左向右分流45例,双向分流39例.二尖瓣反流轻度(+~++)27例,“+”9例,“++”18例;中度(+++)33例;重度(++++)24例.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应用人工dacron补片修补VSD,并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通过食管超声(TEE)评价VSD修补及二尖瓣成形的效果.结果 术中TEE提示,患儿均无残余分流,二尖瓣成形效果满意,无反流80例,反流程度“+”4例.术中体外循环(84.6±18.5) min,主动脉阻断(50.8 ±11.5)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38.7 ±30.2)h,术后住院(10.5±4.6)天.术后早期死亡1例(1.2%).随访2 ~ 72个月,完整随访78例,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VSD均无残余分流,二尖瓣无反流62例,反流程度“+”10例,“++”4例,“+++”2例.术后5年免除再手术率(97.4±1.8)%.结论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应尽早行手术根治,同期矫治合并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预后良好.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患儿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全性房室隔缺损A型3例,C型6例;均有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狭窄,6例伴明显的肺动脉瓣及瓣环狭窄。术前共同瓣轻度反流7例,中度反流2例。1例行中央体肺分流术,1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余7例均行一期根治手术,其中跨肺动脉瓣环5例。结果9例患者死亡3例;1例婴儿术后2d脱机,后因低氧再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40d脱机,5例在术后1d脱机,呼吸循环功能良好,顺利康复出院。随访1个月-4年,4例有轻度二尖瓣反流,无残留心脏畸形。结论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手术的关键在于确切修补室间隔缺损、完善修复二尖瓣、防止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及Ⅲ°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手术效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共对22例合并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OHCM患者实施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28~51岁,平均(36±5)岁.左心室流出道压差55~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88.0±15.8)mm Hg.分析比较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以及术后10 d,6个月、1年超声心动图的结果 .结果 术后因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中经食管超声示所有患者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存活的21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各时间点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和室间隔厚度均较术前下降(P<0.01).结论 肥厚室间隔切除联合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近中期手术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Use of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CPS) by peripheral access with a membrane oxygenator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ifugal pumps, percutaneous cannulation, and pre-heparinized circuits. We have used CPS for resuscitation in 3 cases, for recovery after cardiotomy in 6 cases (myo-cardial insufficiency, 4;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1;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1), and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in 1 case. Of these 10 patients, 3 died during CPS, 5 were successfully weaned, and 2 underwent heart transplantation. Use of CPS is expanding for emergency cardiac assistance. Installation is simple and rapid. It allows recovery of organs pending more invasive and costly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心外科自2003年3月至2012年10月为25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施行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原发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18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和缺血性心肌病3例。采用标准原位心脏移植术1例,双腔静脉吻合法原位心脏移植术24例。7例受者术前合并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术后给予一氧化氮吸入、伊洛前列素持续静脉泵入等综合措施降低肺动脉压。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三联方案,有6例受者术中给予抗Tac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14例受者在麻醉诱导时及术后第4天给予巴利昔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根据血药浓度谷、峰值调整环孢素用量。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6%(24/25),1例受者于术后25h死于肠道出血。余24例受者术后平均随访(58±37)个月(1~116个月),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82.3%,72.7%。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晚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均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晚期发生肾功能不全4例。肺部霉菌感染3例,2例治愈。发生移植物失功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和41个月死亡。1例受者术后17个月发现子宫内膜肿瘤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疗效肯定,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加强围手术期受者管理,术后规范抗排斥反应药物治疗,同时重视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疗效 ,并分析与早期病死率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行三尖瓣置换术 2 3例病人中男 11例 ,女 12例 ;年龄 12~ 5 6岁 ,平均 2 7岁。其中三尖瓣下移畸形17例、先天性三尖瓣发育不全 3例、风湿性病变 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术前心功能II级 3例、III级13例 ,IV级 7例。结果 本组死亡 3例 ,早期病死率 13%。平均随访时间 80个月 (5~ 130个月 ) ,随访率95 %。晚期死亡 1例 (5 2 % )。1例于术后 86个月时因生物瓣失功再次行三尖瓣置换 ;1例右房血栓。术后生存者心功能I~II级 15例 ,III级 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 ,心功能IV级 (P =0 0 2 )、严重腹水 (P =0 0 0 1)及置换机械瓣 (P =0 0 13)与术后早期病死率有显著相关。结论 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效果良好。术前心功能IV级、严重腹水以及置换机械瓣对术后早期病死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尖瓣置换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Ebstein畸形病人瓣膜转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31例5~46岁病人,其中10例曾接受过修复术,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体体外循环下完成,4例心脏不停跳。分别转换生物瓣2枚,国产人工机械瓣膜13枚和进口人工机械瓣6枚;同时对其他合并畸形进行修复。结果 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6~136min,27例主动脉阻断时间29~83min。12例病人手术结束时直视下测压,右心房压15.8/7.5minHg(  相似文献   

15.
微创心脏瓣膜替换术73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Wang D  Wu Q  Yang X  Hua Z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4):243-244
目的介绍一种微创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新方法。方法于1997年3月至1998年4月为73例瓣膜患者经右侧腋下胸部小切口,皮切口平均长度为(85±09)cm,进行了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结果平均循环阻断时间(886±338)分钟,平均转机(1170±459)分钟,有5例患者未阻断升主动脉,室颤下完成了二尖瓣替换术。术后气管插管时间(96±36)小时,平均胸液引流量(2645±1843)ml。1例患者院内死于脑出血。随诊中2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中1例患者死亡。其他随诊良好。结论微创心脏瓣膜替换术安全可靠,可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利于患者恢复,同时为换瓣手术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同种带瓣大动脉片在手术矫治肺血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420例复杂先心病病人(儿)手术中应用了同种带瓣大动脉片,其中同种主动脉单瓣补片234例,肺动脉单瓣补片186例。年龄5个月~21岁,平均4.6岁。体重5.5~52.0kg,平均17.5kg。随访3个月~12.3年,平均(27.8±10.3)个月。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率4.5%(19/420例);术后机械辅助呼吸8~192h,平均(48.67±42.50)h;术后住院7~46d,平均(12±9)d。无晚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相当一部分肺动脉发育差、以往难以手术根治的病人(儿),术中应用同种带瓣大动脉片行右室流出道跨环补片,可取得满意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Zusammenfassung Eine relativ einfache Methode der dystopen Herztransplantation als Links-Herz-Bypass wird experimentell untersucht und die Methodik im einzelnen beschrieben. Akute hämodynamische Untersuchungen dieser biologisch assistierten Zirkulation des normalen und infolge subtotaler Okklusion der Aorta ascendens insuffizienten Herzens sowie Langzeitbeobachtungen dokumentieren die Effektivität dieser Methode. Die Vorteile dieser Methode gegenüber den mechanischen Systemen und der orthotopen Herztransplantation werden diskutiert.
New methods of circulatory support: Cardiac transplant as auxiliary pump
Summary A simple method of dystopic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as a left-heart bypass wa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and details of the method are described. The hemodynamic investigation of this biological assisted circulation on the normal and failing heart, which was induced by subtotal occlusion of the asc. aorta, as well as its longtime support of the chronically damaged left myocardium showed the efficacy of this method. The advantages of this biological method in comparison to that of mechanical devices and orthotopic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are discussed.
Mit Unterstützung der interdisziplinären Arbeitsgruppe Berlin-Transplant.  相似文献   

18.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319例体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介绍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1994年10月至1997年4月,共完成经右外侧第4或第3肋间进胸,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319例。患儿年龄3.44±1.59岁(5个月~8岁),体重13.66±3.98(6~26)kg。修补房间隔缺损87例(合并左上腔静脉1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5例),室间隔缺损200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左上腔静脉3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1例),法乐氏四联症19例(合并左上腔静脉3例,单冠状动脉畸形1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2例及其他畸形11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56.07±24.90(20~176)分,心肌循环阻断32.97±20.38(6~140)分。术后机械通气平均18.75±24.57(2~140.72)小时,平均住院7.08±0.69(7~17)天。结果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结论这种切口可安全有效地替代正中剖胸矫治某些小儿常见的心脏畸形,它具有损伤小,瘢痕隐蔽,不破坏胸廓连续性,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其美观效果优于胸部正中或双乳腺下皮肤切口。  相似文献   

19.
心内直视术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麻醉和手术创伤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2 0例心内直视术病人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麻醉诱导药为安定、依托咪酯、芬太尼、阿曲库铵和琥珀胆硷。麻醉维持用 ( 0 .5~ 1.0 ) %异氟醚吸入 ,辅以芬太尼、阿曲库铵间断静注。手术过程中采用体外循环控制性降温 ,手术时间 ( 2 4 0± 5 0 )分 ,体外转流 ( 95± 4 3 )分 ,主动脉阻断 ( 72± 3 9)分 ,最低温度 ( 2 7± 2 .5 )℃。结果 未发现依托咪酯、芬太尼和异氟醚等麻醉药物对心率变异性造成的明显影响。体外转流开始后 ,L F、HF和TP明显下降 ,伴随体温降低 ,L F、HF和 TP进一步下降。升温复跳后 L F、HF和 TP下降更为明显 ,并持续至术毕 ,而 L F/HF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心脏手术中 ,体外循环、低温、主动脉阻断及药物等因素可导致心率变异性下降 ,而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和剂量 ,可以降低麻醉药物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1998年2月至6月对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户外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手术后84%病人恢复患病前的心情,其术后的孤独、压抑、焦虑和紧张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性生活和脾气急躁较术前也明显改善。术后病人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及工作生活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64%有瓣膜相关损害的病人认为在当地购买抗凝药物不方便,而无并发症病人仅为3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34);担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方面,有并发症病人肯定回答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病人(86%对55%,P=0.006)。结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可显著改善心脏瓣膜病病人生活质量。应降低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