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脑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培养简史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本世纪初,Harrison (1907)首次培养青蛙的神经组织获得成功,早期主要用胚胎期的神经组织,而且大多集中在研究神经组织的形态学,主要是神经突起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问题。尔后,成年哺 相似文献
2.
神经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大脑神经细胞的定量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快速 Golgi 镀银技术对6例典型神经型地克病人大脑运动皮质区及听皮质区的神经细胞及其突起进行了(?)量组织学研究;并与4例同龄正常人脑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克病人上述两个皮质区的锥体细胞及星形神经细胞胞体明显小于正常人;锥体细胞主干树突分支及基树突,尤其星形神经细胞周围树突的数量比正常人显著减少。此外,光镜下的形态学定性观察还发现地克病人的小脑皮质浦氏细胞顶树突分支较稀疏,未形成典型的茂密的树冠状。上述结果均说明地克病患者的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障碍,从而为地克病的临床表现提供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浓度多巴胺 (DA)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 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时间DA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毒性 ,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 结果 (1)高浓度DA引起神经细胞凋亡 ;(2 )给予 80、16 0、32 0 μmol/LDA处理 2 4h后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41 49± 1 32 ) %、(6 5 6 7± 1 6 8) %、(84 6 5± 2 2 1) % ,明显高于浓度效应对照组〔(2 0 7± 0 2 6 ) % ,P <0 0 5〕 ;(3)在给予 30 0 μmol/LDA处理的条件下 ,经过 12、2 4、48h后 ,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 (37 90± 0 39) %、(6 9 34± 3 31) %、(82 0 7± 0 86 ) % ,明显高于时间效应对照组〔(2 30± 0 11) % ,P <0 0 5〕。 结论 高浓度DA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具有细胞毒性 ,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具有时间及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4.
硒对大鼠胚胎神经细胞拟老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硒延缓神经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SD大鼠胚胎中脑皮层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和生化方面研究无血清培养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以及亚硒酸钠(Na2SeO3)的保护作用。结果 神经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下降,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严重皱缩破裂,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硒可有效地减轻无血清培养引起的细胞损伤。结论 一定浓度的硒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来延缓神经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5.
氟铝联合对体外人胚大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氟铝联合对大脑神经细胞的毒作用,本研究采用无血清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氟铝对人大脑神经细胞生长发育及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剂量铝可以抑制大脑细胞的生长发育,引起大脑神经超微结构的损害,表现为各种膜结构的损害及神经微丝微管排列紊乱。在研究剂量范围,加入不同剂量的氟并未对铝的损伤作用产生明显的影响,说明研究剂量的铝氟不存在拮抗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碘对小鼠大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高碘对小鼠大脑海马组织形态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区组法将动物随机分为高碘、低碘、适碘三组,复制高碘、低碘甲状腺肿动物模型,观察其仔一代鼠15日龄时的大脑海马组织形态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高碘组大脑海马神经细胞核浓缩、胞浆增多,特别是核周的细胞质减少消失,出现了“空晕”现象。超微结构显示,高碘组神经细胞核肿胀变性,异染色质明显减少,结构松懈,部分区域丢失,胞质内线粒体肿 相似文献
7.
碘对人胎大脑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生理剂量碘作用于早期人胎大脑神经细胞无血清培养物,经离子交换法分离出神经细胞的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非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NE)。两酶的转换方式与体内相似,碘促进神经细胞 NNE(αα,αγ亚基)向 NSE(γγ亚基)转换。培养25天 KI(?)组NSE 含量比培养30天对照组含量高,培养30天 KI_2组 NSE 含量是对照组的3倍,且 NSE 出现提前,活性增高。培养15天时加碘的作用比开始培养时加碘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及其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作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保护多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生长、抗病毒感染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3)
目的探讨阿米洛利对氯胺酮麻醉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细胞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5 ml·kg~(-1)·h~(-1)组(对照组)、氯胺酮组40 mg·kg~(-1)·h~(-1),氯胺酮40 mg·kg~(-1)·h~(-1)+阿米洛利5.0 mg·kg~(-1)·h~(-1)组,每组20只,每天持续静脉注射2 h,连续给药7 d,最后1次给药24 h后应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水迷宫试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海马组织,分别应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及Bax、Bcl-2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NT)、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乙酰胆碱(Ach)水平。结果实验第1天氯胺酮组、氯胺酮+阿米洛利组逃避潜伏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随着实验时间延长,氯胺酮组、氯胺酮+阿米洛利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显著延长(P<0.05),但氯胺酮+阿米洛利组各时间段逃避潜伏期时间均短于氯胺酮组(P<0.05)。氯胺酮组、氯胺酮+阿米洛利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Bax、Bcl-2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氯胺酮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Bax、Bcl-2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氯胺酮+阿米洛利组(P<0.05)。氯胺酮组海马匀浆中NT、NGF、BDNF、Ach水平低于氯胺酮+阿米洛利组(P<0.05),而氯胺酮+阿米洛利组海马匀浆中NT、NGF、BDNF、Ac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米洛利对氯胺酮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调节神经细胞活性物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培养人胎肝细胞分泌上清(FHCS)对培养大鼠肝细胞的影响。方法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培养大鼠肝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用放免分析法检测其DNA合成量。结果FHCS对鼠肝细胞的原代培养有明显作用,表现为大鼠肝细胞增殖活跃、生长旺盛,维持正常形态及存活时间延长,肝细胞DNA合成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FHCS对体外大鼠肝细胞有明显的增殖刺激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分离、培养胎肝细胞过程中分泌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营养物质有关,并为早期胎肝细胞悬液治疗重型肝炎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用地甲肿与地克病高发区粮食饲养大鼠复制地克病动物模型,观察和比较了先天性碘缺乏第一代和第五代仔鼠20日龄时脑内甲状腺激素及其受体与 T_45′-脱碘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实验结果。发现第一代仔鼠存在有限的代偿机制;而第五代仔鼠脑核 T_3减少极为显著,T_45′-脱碘酶活性降低非常显著,与核 T_3受体浓度明显下降,表明机体失代偿。在大脑 T_3含量不足时,推测受体的下行调节可能是地克病发病的始动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对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GH)细胞分化的作用,为将来选择性细胞移植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在大鼠胚胎垂体组织的原代培养中,对糖皮质激素诱导GH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诱导GH细胞发生分化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以及GHRH在大鼠胚胎垂体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地塞米松诱导GH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为50nmol/L(P<0.01)。体外培养的胚胎垂体细胞经地塞米松诱导16h,GH细胞开始分化,诱导48h,分化更明显,上清液中GH水平也明显增加(P<0.01);当GHRH的浓度达到10-7mol/L时,可以增强地塞米松对GH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明显提高GH细胞的百分比和GH的分泌量(P<0.01)。结论地塞米松可以诱导生长激素前体细胞最终分化为具有功能活性的GH细胞,GHRH与地塞米松发挥协同作用,调节GH细胞的分化与GH分泌。 相似文献
14.
王俊玲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5):505-507
目的观察氟对小鼠神经细胞内游离钙(Ca~(2 ))的影响,为探讨氟中毒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采用细胞培养方法,体外培养小鼠神经细胞。根据加氟剂量(NaF,0、5.0、10.0、15.0、20.0、40.0 mg/L)不同分为6组,在培养第15天,收集各组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记录细胞内Ca~(2 )荧光图像;②出生后7d小鼠,按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氟溶液(0、0.7、2.8、11.2 mg/kg)分为4组,于注射后8h处死小鼠,收集脑细胞,制备细胞悬液,记录细胞内Ca~(2 )荧光图像。结果体外培养加氟(≥5.0 mg/L)和体内腹腔注射氟溶液(≥0.7 mg/kg)均可导致神经细胞内Ca~(2 )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20、93.83,P<0.01);各加氟组细胞内Ca~(2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诱导神经细胞内Ca~(2 )增加,且随着加氟剂量的增加,细胞内Ca~(2 )水平也增加,二者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T_3对人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在神经干细胞 (NSC)分化中的作用以及甲状腺激素受体(TR)mRNA在NSC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在体外成功诱导扩增NSC ,用T3 对NSC进行诱导分化 ,半定量RT PCR法检测NSC在分化前后TRsmRNA的表达变化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分化后的细胞类型。结果 T3 可诱导NSC分化为神经元、少突和星形胶质细胞 ,其中髓鞘碱性蛋白 (MBP)阳性细胞约占 80 %。当NSC分化时存在不同的TRsmRNA的时间顺序表达。结论 T3 能诱导NSC向胶质细胞分化 ,是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 ,并通过TRs的时间顺序表达来发挥其重要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原代培养胎肝细胞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易感性,旨在建立较为稳定实用的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研究血清与培养肝细胞共同孵育6-8h后,收集不同时相点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细胞内或上清液中正负链RNA,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HCV NS3,NS5特异性抗原的表达情况,以及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HCV负链RNA。结果:接种感染血清3d后,即可在细胞内或培养上清液中检出HCV正负链RNA,间断检出至感染后第17天,HCV NS3,NS5特异性抗原可在感染细胞内表达,阳性物质位于乐中,原位杂交法证实细胞内存在负链RNA,也位于胞浆中,结论:原代培养的胎肝细胞对HCV不但易感,而且稳定地支持HCV复制。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获得大量高纯度、且表型与功能典型的DC,是各种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提。由于DC是潜在重要的免疫调节剂且在大鼠炎症疾病模型中广泛应用,因而研究完善的大鼠DC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目前大鼠骨髓,淋巴结,和脾脏来源的DC的培养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复方86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胶原合成及降解干预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深入研究中药复方861抗肝纤维化的机理。方法向传一代肝星状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mg/ml的复方861作用48小时,收获细胞培养液观察Ⅰ,Ⅲ,Ⅳ型胶原及TGFβ1的分泌量并测定胶原酶活性;收获肝星状细胞并提取总RNA,斑点杂交法检测胶原、胶原酶及其抑制TIMP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复方861可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Ⅰ,Ⅲ,Ⅳ型胶原及TGFβ1mRNA的表达及相应蛋白的分泌,同时可提高间质性胶原酶的活性并抑制TIMP1mRNA的表达。结论复方861在抑制胶原过度合成的同时,又可促进胶原的降解,从而使二者间的失衡得以纠正,达到抗肝纤维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大鼠胎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能力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大鼠胎血和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及体外诱导两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异同。方法:采用标准Ficoll-hypague技术分离大鼠胎血骨髓的单个核细胞(MNC),收获MSC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诱导MSC向神经元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2种MSC细胞形态、免疫表型无明显差异。定向诱导后,2种细胞均表达Nestin、NSE,但GFAP阴性。结论:大鼠胎血和骨髓MSC的细胞形态、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别;两者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碰细胞的能力无显著差异。胎血应是MSC的又一来源。 相似文献
20.
Emad A. S. Massoud Harmanjatinder S. Sekhon Avi Rotschild Martin L. Puterman Reiko Matsui William M. Thurlbeck 《Pediatric pulmonology》1993,15(2):89-97
We studied the pattern of airways branching in the fetal rat lung in vitro. Lung primordia of gestational ages 13, 14, and 15 days were allowed to grow in culture to a gestational age equivalent to 21 days. The first generation airways appear by a single new bud (monopodial budding) from the left main airway (lateral appearing before the medial). They elongate to form branches and then bud dichotomously (2 buds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and adjacent to each other) at their tips. Then monopodial branching takes place along their sides. The same cycle of budding and branching seems to be repeated for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 of the airways.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peripheral (subpleural) buds was greatest in the day 15 explants and least in day 13 explants throughout the whole culture period, but the statistical model used indicated faster budding in the 13 day explants. Morphometric assessment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the ratios between the lung components in the 3 age groups and that the peripheral epithelial measurements were the same in the 3 groups at an equivalent gestational age of 21 days. We have also shown that lobes do not form in the right lung, although appropriate airways do. This may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mesothelial covering of the lung in the process of lobe formation. The method is useful for studying the control of lung morphogenesis. © 1993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