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肌符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发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符着点移位术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但下斜肌部分切除效果更为明显。结论:采用直肌符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矫正V型斜视不但可矫正眼位,而且可重建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V型斜视在临床属特殊类型的水平斜视,这种斜视在垂直方向存在非共同性,它的病因为水平肌、垂直肌或斜肌的功能异常,而斜肌的异常是A-V征的主要原因,许多患者在斜肌手术后A-V征消失。本文整理出1993年1月~2004年12月由斜肌功能异常引起V型斜视49例,手术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V型斜视3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A-V综合征又称A-V现象,是一种同时伴有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特殊类型的水平斜视。患者向上方、原在位与下方注视时其水平斜视程度不同。我们将我院近2a来手术矫正的V型斜视患者36例作一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眼肌科住院患者,共36例,其中外斜V征22例,内斜V征14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23岁,平均14.2岁。术后随访1周~1月。1.2检查方法角膜映光法观察正前方、向上及向下注视时的斜视度。按9个诊断眼位仔细做眼球运动检查,观察各条眼外肌运动功能状态,尤其注意下斜肌功能位方向有无下斜肌亢进及亢进程度。观察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由不相等的下斜肌亢进引起的V型斜视的治疗。方法:术前下斜肌亢进不明显的一眼在斜肌注视野作三棱镜遮盖检查,治疗时采用相等量的下斜肌减弱术合并水平直肌的手术。结果:术后12例V征消失,1例第一眼位正位,但从第一眼位向上注视时仍有20^Δ的差值。1例留有内斜15^Δ,看远正位需戴双光镜。1例双侧眼下斜肌活动对称。结论:在斜肌注视野作三棱镜遮盖检查可以明确注视眼的下斜肌是否亢进;相等量的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双侧下斜肌亢进不对称的V型斜视是完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u XP  Mai GH  Yu HY  Chen JC  Deng DM  Lin XM  Wu HP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85-589
目的探讨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3例因V征斜视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斜肌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状态。平均随访时间为8.2个月。结果62例(98.4%)患者合并双眼或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或+3),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1例患者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1),仅行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为25.6△,随访末期为4.5△。48例外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外斜)37.2△,随访末期为(内斜)3.4△,其中38例(79.2%)患者的斜视度数<±10△;15例内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50.6△,随访末期为(内斜)2.4△,其中11例(73.3%)患者的斜视度数<10△。术后21例(33.3%)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结论V征斜视患者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V征斜视,常规斜视矫正方法可有效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A-V综合征是水平性斜视的一种亚型,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水平斜视的15%~25%[1]。临床上以V型斜视较多见。V型斜视是指水平性斜视患者向下注视时集合加大,且常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现将我院51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1例V型斜视患者,外斜V征28例,内斜V征23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11~33岁,平均20.1岁。原在位水平斜视角20△~90△,上、下方水平斜角差为15△~30△。伴有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5例,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0例,余26例无明显斜肌功能异常。23例有不同程度的代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V型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不同临床表现,对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下斜肌减弱术,反之则行外直肌后徙并上移术.对上直肌功能不足者行上直肌移位或缩短术.结果 45例V型外斜视经手术治疗,眼位正位者39例(86.67%),有双眼单视功能者从术前的46.67%提高到术后的73.33%.结论 V型外斜视的治疗应针对不同临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V型外斜视在矫正眼位的同时,还可以使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9.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 V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附着点移位术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但下斜肌部分切除效果更为明显。结论 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矫正V型斜视不但可矫正眼位 ,而且可能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疗效。方法对68例(106眼)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行改良下斜肌切除联合水平直肌后退及(或)缩短术,术后观察评价下斜肌功能、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术后100眼(94.3%)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6眼(5.6%)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功能不足者。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64.5△,术后9.2△,术前垂直斜视角平均15.8△,术后随访为2.2△,平均降低13.6△。术前7例(12.5%)有双眼单视功能,术后47例(73.5%)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结论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是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1.
彭静  李春花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7):1406-1407
目的: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 方法:对2009-02/2010-12我院收治的69例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患者行下斜肌减弱联合水平肌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及斜肌功能的变化。 结果:术后眼位正位者65例(94.20%),V征消失64例(92.75%),19例(27.54%)伴代偿头位者均得到改善,15例(21.74%)患者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后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V型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手术矫正效果及手术方式。方法总结顺义区医院小儿眼科40例V型斜视,行水平肌垂直移位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下斜肌后徙 转位术 水平肌矫正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13.
周群  余炜 《临床眼科杂志》1998,6(3):176-177
目的 探讨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的治疗。方法 水平斜视手术合并下斜肌断腱术治疗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其中V型外斜7例,V型内科2例。结果 术后第一眼位正位,V型斜视矫正7例,欠矫2例,下斜肌功能过强改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一次施行双眼多条肌肉手术矫正V型斜视伴下功能过强是完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47例V型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47例下斜肌功能亢进致V型斜视,行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討Ⅴ型斜視不同術式的治療效果.方法采用直肌符着點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兩種方法治療Ⅴ型斜視.結果V型斜視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術和直肌符着點移位術均取得較好治療效果,但下斜肌部分切除效果更為明顯.結論采用直肌符着點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術矯正Ⅴ型斜視不但可矯正眼位,而且可重建視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下斜肌转位术(AT)与下斜肌切断术在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斜视V征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合并分离垂直性斜视(DVD)的28例斜视V征患者,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为+1~+3,V征差值不超过30PD,根据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对称性以及双眼或单眼行下斜肌转位术,分为双眼AT组(15例)和单眼AT组(13例),与历史同期行下斜肌切断术治疗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不合并DVD的28例斜视V征患者进行非随机埘照研究,对照组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对称性及双眼行对称或非对称下斜肌切断术,相应地分为对照1组(15例)和对照2组(13例),分别测最手术前后V征筹值,比较手术矫正V征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眼AT组平均矫正V征差值(15.67±4.03)三棱镜度(PD),对照1组平均矫正(15.20±3.51)P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8,P>0.05);单眼AT组平均矫正v征差值(14.69±3.71)PD,对照2组平均矫正(14.00±3.94)P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2,P>0.05).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与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V征斜视疗效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斜肌功能过强者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截断或切除5~8mm)83例117眼。结果 117眼下斜肌减弱手术,下斜肌功能过强89眼,76眼完全矫正,13眼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下斜肌截断15眼,2眼未完全矫正;下斜肌切除5~8mm68眼,11眼未完全矫正。垂直分离性斜视(DVD)28眼,4眼未完全矫正。术前代偿头位32例,28例完全改善,余4例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认真检查或观察斜视度,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均可矫正不同程度的斜视度。  相似文献   

18.
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非主导眼的不随意上漂,并伴有外旋转,回落时伴有内旋转,斜视角不稳定。DVD可与多种类型斜视并存,在先天性内斜视中颇为多见。目前手术仍是治疗DVD的主要方法。我院手术治疗DVD32例(52眼),随访6~24个月,平均  相似文献   

19.
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斜视手术中施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和转位术的作用.方法 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遮盖法测定62例斜视患者各诊断眼位的斜视角及眼球运动等,并通过同视机检查和眼底照相评估主客观旋转斜视.手术年龄5~33岁,平均14岁.术后随访1~34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 (1)不伴有斜肌功能异常V型斜视26例,施行双侧水平直肌同方向垂直移位术或施行单眼水平直肌反方向垂直移位术,分别矫正垂直非共同性10~30△和8-25△,并未发现旋转斜视. (2)伴有斜肌功能异常A型斜视25例,单纯施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可矫正垂直非共同性8~30△,原在位与向下注视之间残留斜视角5~25△,而联合双侧上斜肌减弱术组,残留斜视角2~8△. (3)治疗共同性水平斜视伴有小角度垂直斜视8例,双侧水平直肌的向下或向上移位术矫正上斜视2~8△,残余上斜视2~5△. (4)治疗单眼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3例,施行水平直肌垂直转位至上直肌肌止端两侧,矫正垂直斜视角25~30△,残余垂直斜视角5△,眼球双上转运动均明显改善.结论 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能有效地矫正下斜肌功能无异常V型斜视垂直非共同性,联合双侧上斜肌减弱术能更有效解决A型斜视向下注视的斜视角,而治疗共同性垂直斜视的作用则有一定的局限性;转位术治疗单眼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的治疗。方法水平斜视手术合并下斜肌断腱术治疗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其中V型外斜7例,V型内斜2例。结果术后第一眼位正位(≤10△),V型斜视矫正7例,欠矫2例。下斜肌功能过强改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一次施行双眼多条肌肉手术矫正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是完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