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测试与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Ulcerative ColitisModel,UCM)组结肠组织代谢产物,探讨UCM结肠组织中UC相关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2只)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21只),分笼喂养,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复合乙酸法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收集两组大鼠结肠组织,进行1H-NMR图谱测定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UC模型组结肠组织的内源性代谢谱、肠组织的代谢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化,UC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丙酸、乳酸、牛磺酸、乙酸、脯氨酸、丙氨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大鼠结肠组织的代谢谱明显偏离正常大鼠结肠组织,乳酸、牛磺酸、脯氨酸、丙氨酸等6种代谢物在临床上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早期诊疗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索溃疡性结肠炎(UC)脾气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UC脾气虚证和湿热证患者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UC脾气虚证存在脂质代谢紊乱,与UC湿热证患者比较,UC脾气虚证血清中1-油酰基甘油磷酸胆碱、溶血磷脂、鞘氨醇、N-棕榈酰磷酸乙醇胺、棕榈酰肉碱、O-花生四烯酰缩水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UC相关的特异性标志物.方法 将16只健康大鼠分为UC模型组(12只)和正常对照组(4只),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UC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正常喂养.UC模型组分别在造模后5、10、15 d各取4只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病变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GC-MS检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分析法、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最后采用t检验并结合O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VIP值(VIP>1)来寻找差异性表达代谢物.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模型组结肠组织的代谢谱有明显改变,共找到9种差异代谢产物(P<0.05),分别是尿苷、腺嘌呤、胞嘧啶、甘氨酸、乳酸、牛磺酸、苏氨酸、甘露糖、β-丙氨酸.结论 UC大鼠和正常大鼠结肠组织间存在差异代谢组分,9种差异代谢物在临床上可作为UC早期诊疗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为研究载体,运用1 HNMR代谢组学技术比较针刺足阳明经穴与非经非穴治疗UC大鼠后大脑皮层代谢物的变化及差异,从整体代谢的角度为阐释“经穴—脑相关”的脑代谢物质基础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复制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经穴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3只,另设相同数量的大鼠为对照.经穴组采用上巨虚、天枢和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非经非穴组在穴位旁开5 mm进行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取直结肠和回盲部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分离脑皮层,分别提取水溶性和脂溶性脑组织代谢物,运用1 HNMR技术获取代谢谱图,将波峰归一化积分后的数值导入SIMCA-P10.0软件包,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信号校正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得分图和因子载荷图.结果 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肠道出现典型的UC症状;针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脑皮层代谢物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对水溶性脑代谢物的影响更明显,对脂溶性代谢产物影响较小.其中,乳酸、磷酸肌酸、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物是针刺经穴作用的关键代谢物;而针刺非经非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脑皮层代谢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γ-氨基丁酸、缬氨酸等.这表明针刺非经非穴的脑代谢物与经穴组存在着差异.结论 针灸经穴和非经非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脑代谢物有不同影响,其中脑皮层水溶性提取物的差别更为显著,脂溶性代谢产物差别不大,提示采用经穴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脑特异性代谢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白头翁汤给予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前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讨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DSS复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清样本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来筛选差异性代谢物。结果 经分析,对照组、模型组和白头翁汤治疗组血清样本能够得到很好的区分,共鉴定出6种潜在生物标志物,白头翁汤给药后溃结小鼠的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回调。结论 白头翁汤可以使DSS诱导的溃结小鼠的异常代谢有所恢复,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机体内6个代谢物及3条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UC)虚、实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UC慢性复发型脾胃气虚证和大肠湿热证患者共31例及40例健康志愿者,观察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测血浆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10种,其中UC患者乙酰乙酸、丙酮水平高于健康人,乳酸、肌肽、丙氨酸、异亮氨酸则显著低于后者。慢性复发型UC大肠湿热证患者葡萄糖、苏氨酸、肌肽高于脾胃气虚证患者;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低于脾胃气虚证患者。结论慢性复发型UC虚、实证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脂代谢紊乱,UC辨证分型具有代谢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药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药物代谢组学是在系统生物学背景下,代谢组学与药学紧密交叉、有机结合促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依托现代分析技术、化学计量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通过分析比较给药前后生物体液中小分子代谢物轮廓的改变来进行药物疗效和毒性的评价、预测。本文对药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流程和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概括,并对相关技术要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是早期的心脏异常表现之一,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药物治疗存在致心律失常的风险且导管消融治疗成本高昂,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近年来代谢组学在揭示房颤生物标志物、药理作用等方面不断深入。本文就房颤的发病机制、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以及房颤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预防和治疗研究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儿血清代谢产物差异,总结TD患儿血清相关生物标志物特点,探析TD的生物学实质,分析其代谢通路及生物学意义,为TD的诊断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TD的患儿30例(TD组...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加重,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骨质疏松的发生一般由多种复杂的代谢途径共同作用,因此在常规防治中仅仅对单一靶点或途径进行监测难以精准把控。代谢组学是快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分析机体代谢物寻找疾病发生机制,在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代谢组学研究中,样本的选择、前处理方式、检测仪器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等都趋于多样化,不同的研究对象都有适宜的研究方法。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疾病主要由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以及微生物群代谢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紊乱,其中的关键化合物可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但单一组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片面性,获得多维骨质疏松致病机制信息需要应用多组学结合的多维研究方式。在科学仪器快速发展、数据整合领域前景广阔的生物信息学时代,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中的研究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48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英夫利西单抗低、中、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UC模型,英夫利西单抗低剂量给予2.5mg/kg,中剂量给予5mg/kg,高剂量给予10mg/kg,皮下注射,第1、7日给药,美沙拉秦组给予100mg/kg,每日给药。造模两周后,眼球取血1.5mL,ELISA检测各组大鼠TNF—α、IL-8。结果uC模型大鼠TNF-α、IL-8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英夫利西单抗对UC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方法 经结肠给大鼠注入 8%乙酸溶液 ,每日观察大鼠一般情况 ,10d后处死大鼠取出结肠 ,肉眼观察并做组织学切片进行镜下观察 ,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黏膜内TNF α、IL 10、NF κB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大鼠的一般情况、大体病理及组织学病理均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类似 ,并且结肠黏膜TNF α、NF κB表达明显升高 ,IL 10表达明显降低 ,上述细胞因子变化亦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该大鼠模型重复性好 ,方法简单 ,短期内即可出现明显症状 ,适合于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新药开发 ,同时还可用于评价新药疗效。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病因不明。现概括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遗传、高脂饮食、肠道细菌失调、口服避孕药、精神紧张、过敏史等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阑尾切除术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性,吸烟使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奥替溴安联合美沙拉秦缓释片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疗效,副作用及半年复发率。方法随机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给奥替溴安40 mg,3次/d,美沙拉秦缓释片100 mg,3次/d,餐后服。对照组32例,给予美沙拉秦缓释片,3次/d,餐后服用。均治疗4周。治疗4周后复查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肠镜,并继续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7.2%,总有效率为86.1%,半年复发率16.7%,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显效率为34.3%,总有效率为71.9%,半年复发率34.4%;副反应主要表现白细胞轻度减少2例(6.3%),轻度胃肠道反应8例(25.0%)。结论奥替溴安联合美沙拉秦缓释片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副作用少,半年复发率低,优于美沙拉秦缓释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粘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病理形态改变,以证实仿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方法 按Morris等的方法建立大鼠UC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仿穴位注射治疗Ⅰ组和Ⅱ组,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用于AB比色法测定MDA含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ASP组、仿穴位Ⅰ组、仿穴位Ⅱ组中SOD活性和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 对UC大鼠行仿穴位注射治疗,可通过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达到抑制结肠粘膜的炎性反应。促进溃疡面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段征  陈晓云  徐艳华  姜蓉  汪维伟 《医学争鸣》2009,(23):2761-2764
目的:观察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病变的修复.方法:分离培养、荧光标记SD大鼠BMSCs.A,B,C组大鼠制作UC模型,D组为非模型组.4组大鼠均经尾静脉注射1 mL液体:A组为生理盐水;B,D组为BMSCs;C组为加表皮生长因子(EGF)的BMSCs.移植后3,7,14 d各处死5只大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标记BMSCs在结肠的分布,光镜观察结肠病变以及TNF-α和IL-10的表达.结果:移植第3日各组均可见BMSCs分布于结肠黏膜,病灶处多于正常结肠黏膜.移植第14日,B,C组结肠BMSCs高于D组(P〈0.05);与A组比较,B,C组结肠黏膜高表达IL-10,低表达TNF-α,其黏膜损伤修复程度也明显优于A组.B,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移植BMSCs可促进UC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单次给予EGF不能促进BMSCs向病灶的迁移和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临床诊断明确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进行超声检查,并与纤维结肠镜检查对照,观察其超声图像特点.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为肠壁增厚,回声减低,肠腔变窄,肠气消失.结论:超声检查可以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Cytomegalovirus (CMV) colitis is generally diagnosed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It is rare for patients who are not immunocompromised to develop CMV colitis. Cases of CMV coliti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have also been reported. We encountered a case of CMV colitis with a new diagnosis of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and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suspecting ulcerative colitis i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 with CMV colitis.Patient: A 78-year-old woman was hospitalized with fever and diarrhea that had lasted for a month. Colonoscopy revealed continuous diffuse edema, mucosal redness, and multiple punched-out ulcers with bleeding, suggesting cytomegalovirus (CMV) colitis, although she was not immunocompromis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CMV-positive cells, and CMV colitis was diagnosed. One month later, a colonoscopy was conducted owing to persistent symptoms despite initiating the prescribed antiviral drug. A complete loss of vascular pattern, easy bleeding of the crude mucosa, and exacerbation of multiple punched-out ulcers were observed. She was diagnosed with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The symptoms of ulcerative colitis disappeared with prednisolone and 5-amino salicylic acid treatment.Conclusion: Ulcerative colitis should be suspected i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 with CMV colitis.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白细胞介素-12 异二聚体细胞因子家族的最新成员,由EBI3 和 p35 组成。然而,与其促炎亲属不同,IL-35 具有通过调节性T 细胞和B 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虽然关 于IL-35 在人类自身免疫中作用的数据有限,但是一些自身免疫的小鼠模型表明IL-35 可能通过白细胞介 素-10(IL-10)依赖性机制在调节免疫反应性方面起有效作用。该文对IL-35 的结构、信号通路及免疫抑 制作用进行阐述,并总结IL-35 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至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缺乏特异性,病程迁延。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引起大家的关注,基础研究证实移植的干细胞可定居于肠道上皮,其定植机制及带来的生物安全伦理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