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诊疗标准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4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按AGI分级诊疗标准分成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和48 h肠内营养喂养率、7d内热量达标率、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患者24 h和48 h喂养率、7d内热量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3)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7d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胃肠损伤分级诊疗标准可使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入院后更好的接受肠内营养,从而降低住院期间感染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规范化实施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早期胃肠道营养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5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0例,全胃肠外营养组26例(TPN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治疗前后血浆中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数的变化,GCS分值、大便潜血情况以及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存活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数水平无明显变化,EN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PN组,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早期胃肠道营养不但简便易行,而且可以减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经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肠内喂养,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鼻胃管(NGT)肠内喂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如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SFT、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增加,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显著加厚,而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并且较对照组更优。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造瘘术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的营养指标和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疗效,其效果明显优于鼻胃管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概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入院后或手术后均停留胃管,每天抽胃液观察并查潜血试验,监测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20%)例,对照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4(46.67%)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当中的应用效果探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参照随机排列表法的分组原则,将患者分成肠内组、肠外组两组,分别采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评价两组患者获得的不同护理效果。结果肠内组经护理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各项营养指标都要比肠外组患者好(P0.05),且肠内组患者食物反流、胃肠道症状、胃管堵塞、应激性溃疡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皆要低于肠外组患者,两组比较,统计学意义确切(P0.05)。结论肠内营养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当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应用综合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内镜下经皮胃造瘘(PEG)在气管切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行PEG术的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EG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其营养水平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其中17例患者成功实施PEG术,术后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平均指数均较术前提高,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较术前减少,时间缩短,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在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3例PEG的重症患者在置管中与置管后有无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并逐渐增量,记录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后5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和术后21 d血浆白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3例均顺利实施PEG,置管中及置管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术前为(170.1±19.5)mg.L-1,术后5 d为(270.7±23.4)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前为(26.3±3.3)g.L-1,术后21 d为(33.2±4.3)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是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进行PEG-J肠内营养管道的建立,探讨该术式对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1例患者系通过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48 h内进行床旁PEG-J的管道留置以实施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肠内营养途径选择为鼻胃管,若患者出现胃排空障碍时则选用鼻肠管。结果:治疗组患者的VAP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PEG-J管道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是可靠、安全的,同时也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7例,采用早期胃肠内营养(EN组);B、57例,早期肠外营养(PN组)。分别比较两组入院第1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g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同时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院内感染发生率及GCS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以上三个时间点的各项蛋白、免疫功能及GCS等指标明显优于B组,且A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早期适量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重残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5年3月~2010年4月收治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7例,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27例传统经鼻胃管鼻饲,32例行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28例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对3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2周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比分析.结果 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出现肺部感染率降低,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三者比较血清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皮微创胃造瘘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减少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且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理想方式,输注泵持续肠内营养也明显优于传统经鼻胃管鼻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造口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留置)及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的疗效区别。方法因吞咽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需要较长时间(4周)实行管饲营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50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是否接受分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组和鼻胃管(NGT)组。PEG组实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术后通过胃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NGT组实行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管饲过程的并发症包括返流、吸入性肺炎等的发生情况,以及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的变化,观察期为3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后,NGT组的ALB、PA、TS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G组的ALB、PA、TSF、MC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G组ALB、PA升高的量高于NGT组,PEG组治疗效果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组3个月内返流和吸入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管饲喂养的病人,PEG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NG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肠内营养的方式不同分为PEG组(34例)和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NGT)组(34例).比较两种肠内营养途径的相关并发症及营养改善效果.结果 PEG组与NGT组比较,PEG组胃潴留(14.7% vs.32.4%),反流性食管炎(11.8% vs.23.5%),吸入性肺炎(17.6% vs.38.2%)均较NGT组显著降低(P<0.05);PEG组营养治疗3个月的BMI [(20.56±1.32) kg/m2 vs.(19.97±1.35) kg/m2],ALB [(40.45±2.12)g/L vs.(38.27±2.25) g/L],前白蛋白(PA)均高于NGT组[(302.12±30.28) mg/L vs.(280.27±28.17)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EG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导管早期空肠内营养在胃胰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导管空肠造口恢复(FKJ)早期肠内营养(EEN)在胃癌全胃切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全胃切除患者,28例行术后FKJ的EEN治疗,12例行肠外营养PN治疗;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全部施行FKJ的EEN治疗。结果:术后EEN组血清蛋白与PN组相同,谷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低于PN组。结论:FKJ的EEN比PN更适合全胃切除患者尤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高龄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56例65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病人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术后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互补。比较2组病人术前及术后7 d尿素氮、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浆前白蛋白的变化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营养费用。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血清TP和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营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Pa和并发症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以提高血清TP和Alb水平,加快排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期间营养费用。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及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对照组 (B组 ) ,分别于入院 72h内、7d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入院 3周末测量两组病人多项营养指标 ,同期观察并发症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吸入性肺炎、死亡发生人数 (发生率 )。结果 :3周末A组各营养指标高于B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A组各并发症出现数低于B组 ,其中应激性溃疡、吸入性肺炎人数 (发生率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其余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2-55
目的探讨微创食管癌术后最佳的肠内营养时机。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并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12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术后24~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研究组术后8~12 h内给予肠内营养,记录患者术前1 d、术后5 d、8 d血液生化指标水平,记录白蛋白和总蛋白的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肺炎、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1 d,两组患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5 d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57.42±4.63)g/L、(29.52±3.04)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6±5.32)g/L、(26.08±3.0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8 d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63.37±4.81)g/L、(32.33±3.48)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4±5.02)g/L、(28.59±3.6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化道不适发生率为20.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微创术后8~12 h是给予肠内营养的最佳时机,在该时段给予患者肠内营养能有效降低并发症,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其中65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55例行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反而肺部感染、静脉炎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静脉营养组低(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较对照组术后白蛋白水平高,低钾血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田君湘 《当代医学》2014,(15):61-62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tomy,PEG)治疗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3例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对其实施PE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成功实施PEG 23例,平均耗时(15.3±2.6)min。经造瘘管饲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改善。3例患者造瘘管局部出现红肿和脓性分泌物,1例患者造瘘管周围肉芽组织过度生长。除此之外未出现造瘘管脱出、坏死性筋膜炎、腹膜炎、胃肠穿孔及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食管及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38例食管或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通过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支持,测定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结果:所有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术前与术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术前与术后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食管或贲门癌术后病人的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避免了肠外营养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X线透视引导下肠内营养管置入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该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需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03例进行研究,给予X线透视引导置入肠内营养管。观察肠内营养管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103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平均操作置管时间(7.92±0.25)min。经统计,在置管过程中,一共有6例患者诉鼻咽部不适,置管结束后均消失,未给予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会厌功能紊乱、误插、吸入性肺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 X线透视下引导置入肠内营养管可以达到良好的一次成功置管效果,置管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