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原因、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7例(65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路手术治疗6个月后再脱离的16例患者(16眼)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为2.44%。手术至再脱离的时间为6~45个月,平均(23.87±18.46)个月。16例再脱离患者中,11例出现新的裂孔,5例原裂孔再次裂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4例,C级10例,D级2例;15例接受再次手术,其中4例仍行巩膜外路手术,1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3例再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4~16个月,未出现新的脱离。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较低,原因可能为PVR的加重或玻璃体基底部的牵引。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再次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显微镜下外路视网膜复位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4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显微组24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外路视网膜复位术,对照组24例在间接眼底镜下行外路视网膜复位术,比较两组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两组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术后冷凝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外路视网膜复位术具有术野清晰、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邵利琴  盛张兴 《浙江医学》2017,39(16):1376-1378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采用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5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视网膜下液放液,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垫压,环扎,玻璃体注空气等处理,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视网膜冷凝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3例视力提高,2例无变化。34例经一次外路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1例经二次外路手术复位。术后25例出现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冷凝反应I级29例,Ⅱ级6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缝穿巩膜、眼内出血、视网膜坏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随访中未发现有植入物感染或脱出。结论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原因、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57例(65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路手术治疗6个月后再脱离的16例患者(16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 首次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为2.44%.手术至再脱离的时间为6~45个月,平均(23.87±18.46)个月.16例再脱离患者中,11例出现新的裂孔,5例原裂孔再次裂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4例,C级10例,D级2例;15例接受再次手术,其中4例仍行巩膜外路手术,1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3例再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4~16个月,未出现新的脱离.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术后晚期再脱离的发生率较低,原因可能为PVR的加重或玻璃体基底部的牵引.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再次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进行检查,对有格子样变性、干孔及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者行氩激光治疗,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大者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3~12个月。结果86例中,对侧眼出现孔源性视网膜浅脱离伴马蹄孔4例(4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19眼),干孔5例(5眼)。26例行氩激光治疗,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视力无变化。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近视屈光度增加1~2D,矫正视力较治疗前下降2~3行。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及时选择相应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研究巩膜外加压术手术治疗上下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140例14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裂孔位于上方者74眼、裂孔位于下方者66眼的术后疗效差异。结果:行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下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要低于上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结论: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的患者行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疗效要好于裂孔位于下方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第二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41例患者的第二眼眼底病变和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41例中第二眼并发有视网膜病变者65例(14.7%)。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其中并发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例伴有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单纯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7例。高度近视161例与中低度近视223例比较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与此相关的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更高(P<0.05)。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例,经手术治疗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3%;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格子样变性区也同时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和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经1~3年的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对其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预防性治疗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李雪冰 《当代医学》2010,16(2):101-101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50例54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加压、环扎、放液等手段治疗。结果一次手术治愈率91.2%,总治愈率93,7%,术后增进视力94.5%。未愈原因:视网膜巨大裂孔、玻璃膜体增殖膜形成。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通过巩膜冷凝、环扎外加压手术治疗获得视网膜复位,改善视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避免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纤照明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5例45只眼,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放视网膜下积液、光纤照明下视网膜裂孔定位及冷凝、标记、巩膜外加压术和(或)环扎术,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和网膜复位情况.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44眼.1眼因玻璃体出血改为玻璃体切割复位,视力提高39眼,不变4眼,下降2眼,矫正视力在0.3以上42眼,放液无并发症.结果:光纤照明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网膜脱离手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影响视功能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路手术患者、术后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网膜下出血3例,玻璃体出血2例,玻璃体混浊加重18例,青光眼9例,白内障2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和加重23例。患者手术解剖复位率达92.3%,术后视力有所提高,但视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手术术后视功能恢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年龄,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范围,PVR的程度,是否累及黄斑区及程度,术中冷凝的量,放液,屈光的改变,术后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源膜离的病情特点及手疗效。方法对4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视网膜均一次手术复位,视力显著提高p〈0.01(X^2=28.529)。结论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4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均采取环扎、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分析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时间以及术后成功率。结果:41例中38例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为92.7%;其中28例在术后3天内视网膜下液基本吸收;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朱艳峰 《吉林医学》2008,29(6):507-508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病之一,也是严重致盲的眼科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有高度近视眼病史的患者。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术前防止视网膜脱离扩大,术后防止视网膜再脱离、眼内出血等并发症,应避免一切可致视网膜振动的因素。我院从2000年-2006年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2例,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恢复较好,现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关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孙玉敏  耿金康 《吉林医学》2013,(30):6425-6426
目的:探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3例(53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实施巩膜外(水囊)加压术,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做好眼部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眼部护理和康复护理。结果:53只眼中,手术后15 d放出水囊内液体后拔出导尿管,视网膜复位49只眼,占92.45%;手术后5 d导尿管滑出3只眼,占5.66%;手术后30 d视网膜仍未复位1只眼,占1.88%。结论:巩膜外(水囊)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较好,加强围术期管理,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流程,可为手术成功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并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眼病患者70例(70只眼),通过手术前后对此类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平均观察8个月(3~15个月),70例中65例视网膜复位(93%).57例(82%)视网膜复位后视力稳定和提高.70例中,9例(12%)有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高眼压需要行抗青光眼手术3例,低眼压5例,角膜失代偿1例.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福莱(Foley)导尿管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33例(33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巩膜外(水囊)加压手术,围术期及出院时给予患者整体护理和临床指导,观察术后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结果 本组33只眼,手术后15 d,放出水囊内液体,拔出导尿管,视网膜复位31只眼,占93.94%;手术后5 d导尿管滑出1只眼,占3.03%;术后1个月视网膜仍未复位1只眼,占3.03%,以上两例经处理后,视网膜均完全复位.结论 福莱(Foley)导尿管水囊巩膜外顶压视网膜裂孔效果较好,加强围术期管理,优化术前,术后护理流程,可为手术成功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陈立梅  刘文织 《河北医学》2004,10(9):854-855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关键是手术。由于该病发生机制的特殊性,手术前后恰当的护理措施对手术的成功有很大作用。同时,由于本病对视力有严重危害,而且往往恢复较慢或住院时间较长,相对于其它眼病患者更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某些治疗和护理的实施和预后效果。本文通过2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分析了手术前后患者党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护理对治疗成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9月在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接受20G和23G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恢复情况及眼压变化,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1.11%(41/45),对照组为86.67%(39/4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视力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3月两组间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可安全、有效地运用于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术中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患者更舒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将59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只眼,行巩膜外加压、冷凝术,并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29只眼,只行巩膜外加压并冷凝术.2组患者接受相同的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术后护理以及术手追踪随访.结果 治疗组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视网膜复位的程度,术后玻璃混浊反应,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均较对照组效果好.统计学分析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加快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提高手术复位成功率,减少术后反应,有效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云环 《陕西医学杂志》2014,(11):1510-1511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手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0例,均经巩膜环扎术治疗,观察并分析含有不同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以及视网膜脱离的不同范围的复位率情况。结果:93例视网膜一次复位,复位率93%;4例虽然没有完全复位,但裂孔已封闭,已经好转;3例未能治愈,视网膜未能复位。通过比较不同裂孔数目、视网膜脱离范围,各组的复位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巩膜环扎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患者复位率高,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