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调理脾胃法在治疗慢性肾衰中的作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至晚期的临床综合征,几年来,笔者在辨证论治治疗CRF时,重视调理脾胃,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1健脾益气以调理脾胃本法适宜于CRF证属脾胃气益、寒湿中阻者,症见恶心呕吐,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胖润...  相似文献   

2.
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安钦 《中医药学刊》2004,22(8):1535-1536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脾胃功能失调常贯穿于始终,是多系统的表现,多因素的结果。调理脾胃是治疗CRF的重要一环,对于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减轻氮质血症、保护肾功能、改善营养与贫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慢性肾衰竭脾胃症状范围广泛,常贯穿于整个病程。因此,中医治疗本病调理脾胃尤其重要,根据脾胃病杌之虚实,采取补养脾胃法、和胃通腑泄浊法、升降脾胃气机法等三大治疗原则。通过调理脾胃,不仅能缓解脾胃症状,还可通过排毒、祛毒,改善脏腑功能.起到保护健存肾单位、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脾胃功能失调常贯穿于始终,脾胃症状轻重不一,是多系统受损的表现,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调理脾胃是治疗CRF的重要一环,中医药在调理脾胃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根据脾胃病机之虚实,采取健脾益气、寒热并调、升清降浊、醒脾和中等法调理脾胃。实践证明,对于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减轻氮质血症、保护肾功能、改善营养与贫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CRF的进展、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秀云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75-1376
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为虚实夹杂,其证虚之关键在于脾胃不足,气血两虚,扶正之法应以调理脾胃为本.而实邪之所在乃困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气虚日久,血着为瘀,湿浊与瘀血则为其实邪之关键,因而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以益气活血,利湿降浊中药组成的健脾益肾解毒汤,用于治疗终末肾衰前稳定的无明显并发症的肾功能衰竭,对其延缓进展的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B组患者加用健脾益肾解毒汤治疗后,其肾功能衰竭的发展速度较单纯低蛋白的饮食和控制高血压治疗的A组明显延缓。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中常贯穿着胃肠道症状,探讨从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运用自拟运脾化浊汤辨证加减治疗,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可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减轻慢肾衰患者的症状。提示从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虚和标实两方面论述了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体会,并对一些中药单方的运用及并发症的治疗提出己见。强调祛邪不忘扶正、扶正注意祛邪,饮食疗法不忘调理脾胃及用药切忌过用辛热等治疗和用药注意。  相似文献   

7.
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脾胃功能失调常贯穿于始终,是多系统的表现,多因素的结果.调理脾胃是治疗CRF的重要一环,对于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减轻氮质血症、保护肾功能、改善营养与贫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慢性肾衰竭脾胃症状范围广泛,常贯穿于整个病程.因此,中医治疗本病调理脾胃尤其重要,根据脾胃病机之虚实,采取补养脾胃法、和胃通腑泄浊法、升降脾胃气机法等三大治疗原则.通过调理脾胃,不仅能缓解脾胃症状,还可通过排毒、祛毒,改善脏腑功能,起到保护健存肾单位、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锡兰教授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锡兰教授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丰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特点是谨守病机,重视肾脾胃功能的调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阶段治疗;联合运用口服、灌肠、药浴、中成药静脉点滴等综合治疗措施,各疗法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疗效得到优化,副作用降到最小,从而提高治疗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为虚实夹杂 ,其证虚之关键在于脾胃不足 ,气血两虚 ,扶正之法应以调理脾胃为本 ,而实邪之所在乃困脾失运化、湿浊内生 ,气虚日久 ,血着为瘀 ,湿浊与瘀血则为其实邪之关键 ,因而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以益气活血 ,利湿降浊中药组成的健脾益肾解毒汤 ,用于治疗终末肾衰前稳定的无明显并发症的肾功能衰竭 ,对其延缓进展的作用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B组患者加用健脾益肾解毒汤治疗后 ,其肾功能衰竭的发展速度较单纯低蛋白的饮食和控制高血压治疗的A组明显延缓。  相似文献   

10.
肾衰一病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病机,每使攻补两难,治疗棘手。临证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为生化之源”、“中运乃升降之枢”等基本理论为指导,抓住调理脾胃、斡旋中运这一关键而标本兼顾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一定疗效。能初步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不同程度地改善肾功能而延缓或阻止肾衰的发展,制止出血倾向,提高血红蛋白和白浆高的含量,控制稳定血压等效果,使一些患者得以带病延年。  相似文献   

11.
关建国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关建国名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中医"关格""癃闭""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气血亏虚。标实主要有外感、痰湿、水饮、瘀血、湿浊、浊毒等。治疗以调整肾阴阳平衡为中心,具体治疗大法以补益肾气、顾护脾胃、化湿泄浊、祛风除湿、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等为特点。  相似文献   

12.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是发生终末期肾衰竭的最终共同通路。近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具有广泛的前景。文章拟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治特点进行探讨,从标本缓急,扶正祛邪;重视脾胃,顾护胃气;活血化淤,不失机宜;通利六腑,祛除废物四个方面进行翔实梳理,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肾衰竭一例,疗效较佳。该脉案从元气不足入手,突出升补元气、升清降浊在慢性肾衰竭治疗中的作用,立法新颖,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与外界环境相统一,慢性肾功能衰辨证论治,应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肾(扶正祛瘀、补肾益气)、从脾胃(补脾益气、和胃渗湿,健脾利水、化湿解毒)、从肺、从肝、从心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慢性肾衰竭气阴两虚证40例。以20例西医基础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20例服用参芪地黄汤的患者为治疗组。治疗0.5a,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BUN、Scr显著降低,Ccr显著升高。结论: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衰竭气阴两虚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四逆汤类方所对应的疾病病机均为阴盛阳虚、脾肾阳衰,由于人身整体的阳气虚衰,脾胃阳气也会相应的减弱,因此四逆汤类方所治疗的疾病,在临床上也会出现诸多脾胃方面的证候表现。面对阳气的衰弱,临床治疗重在扶阳,而汤剂的服用,以水为媒介,水为阴,多饮则伤阳气。因此,治疗阳气虚衰这类疾病,就要考虑到患者每次服用汤药的量,不可猛喝而损伤脾胃阳气,反致病重。所以,在考虑到"保胃气"这个层面时,四逆汤类方的每服汤量相对于其他汤方服用时要小很多。《伤寒论》四逆汤类方的服用汤量变化,是兼顾了胃气衰微,受纳、运化等能力减弱而作出的调整,以避免不适量的汤药入胃而阻碍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从而妨碍方药的疗效,这正是体现了"保胃气"思想。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CRF)代偿期即开始出现脾胃相关证候,随病情进展逐渐增多;脾胃相关虚证与实证所占比例均较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中,与脾胃相关症状占71.4%;应用崇土思想实践于CRF临床,未病防病、已病防传,发生慢性肾衰后,不论患者是否有脾胃虚弱相关表现,均应用健脾理气之品,如炒白术、茯苓等药物,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病程日久,因虚致实,浊毒内蕴,更伤中气,更当调补脾胃,以期补后天以养先天。脾虚湿困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或五皮饮、五苓散利水祛湿,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水。湿阻中焦当以三仁汤清化湿热,二陈汤祛湿化浊,温脾汤温中降逆泻浊。寒热错杂,痞塞中焦,上则呕吐,下则腹泻,则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燮理中焦气机。胃气不降,浊毒内停,微型癥瘕形成,大黄通腑泄浊,祛瘀活血,与本病病机相合。木郁犯土,长期服药,多因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体实践,多用大小柴胡汤加减,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病变进展缓慢,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运用中医的调理脾胃法,可以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制水、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血等生理功能.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对消除水肿、减少蛋白尿、提高血浆蛋白、改善微循环、减轻消化系统症状、保护胃黏膜、降低血尿素氮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该病的不可逆性,大部分患者将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没有特效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终末期肾病多采用透析、肾移植等方法。随着对祖国医学理论的不断挖掘,中医方法可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能,然而目前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当以扶正为主还是祛邪为主众说纷纭。本文基于对中医“肾主气化”理论的重新认识,旨在探讨“肾失气化”对慢性肾脏病“损不可复”病机的影响,提出恢复“肾主气化”功能为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的核心,强调以“扶阳”之法贯穿本病始终,在邪实证候突出时兼以祛邪,以期对“肾主气化”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进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