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靖淇  周美好 《海南医学》2013,24(8):1144-1145
目的探究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90例近视眼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各45例。其中A组患者采取佩戴框架眼镜的方案矫正,B组患者使用角膜接触镜矫正,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矫正后的视力情况。结果 B组矫正后视力为1.0~1.2的人数占68.69%,明显优于A组(11.11%);B组患者的镜片屈光度为1.75~10.00D,明显低于A组的镜片屈光度(3.25~16.00D);B组矫正后的视功能情况较A组好,远、近距离水平斜隐范围均明显小于A组患者,AC/C比率平均值高于A组患者;戴镜后,B组适应感好的人数占93.33%,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2%,适应性较A组好,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角膜接触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功能,矫正视力,且患者配戴后的适应性及舒适度好,角膜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何丽  王峭丽 《新疆医学》2009,39(1):109-110
近视患者中有很多伴有外隐斜,其中部分患者近距离工作时常有视疲劳症状,或外隐斜增大表现为显性外斜视,未戴镜矫正者表现明显。为此我们比较了近视外隐斜患者戴镜前后外隐斜度数的变化及戴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有无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用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矫正伴有外隐斜视的近视患者,对比分析近距离隐斜度数,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矫正对伴有外隐斜视近视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遮盖实验筛选的近视患者61例,其中29例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作为实验组(A组),其余32例框架眼镜佩戴者作为对照组(B组)。测量双眼近距离隐斜度数,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戴镜后6月、1年、1.5年。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A、B组间近距离隐斜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62,p=0.0020.05),且A组近距离隐斜度小于B组;不同时间测量的组间差异:戴镜前、半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1年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减缓伴有外隐斜近视患者近距离隐斜视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费璇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62-2363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与普通框架眼镜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8年4月抽取94例(183眼)郑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高度近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A组(47例,93眼)、B组(47例,90眼)。A组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B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矫正。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矫正前、矫正1 a后眼轴参数值。结果经眼科检查,A组最佳矫正视力为(4.83±0.15),高于B组的(4.6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4,P<0.001);矫正1 a后,两组眼轴参数值均有所上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与普通框架眼镜相比,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可提升高度近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且对眼轴影响较小,是其视力矫正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邵利琴  杨亚波  冯蕾  盛张兴  陈菊仙 《浙江医学》2011,33(10):1441-1443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调节性集合(AC)与调节(A)比值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别选取41例戴框架眼镜患者(框架眼镜组)和14例戴隐形眼镜患者(隐形眼镜组),采用同视机测定比较其LASIK术前戴镜和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并分析术后AC/A值与其相关因素(年龄、主视眼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前等效屈光度及术前AC/A值)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AC/A均呈正态分布,术后12例发生了主视眼的改变。两组患者术后AC/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前后AC/A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IK术后裸眼AC/A仅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而与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前等效屈光度、术前AC/A值无明显相关性;仅框架眼镜组LASIK术后裸眼AC/A值与术前AC/A值明显相关(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结论对于长期戴镜者,无论是隐形眼镜还是框架眼镜,AC/A值均不会发生明显改变。LASIK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术后AC/A值仅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屈光矫正对单纯性近视患者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测量的影响。方法:单纯性近视眼患者50例(100眼),测量其裸眼视力与最佳矫正视力,再用对比敏感度仪测量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3种状态下不同干涉条纹视力(IVA=0.06、0.1、0.2、0.4、0.6、0.8)的对比敏感度值。用配对的秩和检验方法分析视力表视力与干涉条纹视力的关系;用多个变量的秩和检验分析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下的CS值。结果:裸眼近视患者的视力表视力与干涉条纹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09,P〈0.05);框架眼镜矫正后近视患者的视力表视力与干涉条纹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9,P〉0.05);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3种状态下测得的对比敏感度值之间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戴角膜接触镜矫正所测得值略高于戴框架眼镜所测得值。结论:近视矫正后所测得的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值更能准确地反映视网膜-大脑系统的视觉功能,如果裸眼进行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值的测量将可能出现假阳性,因此测量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时需要矫正近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波前像差,研究不同光学矫正方式(框镜和角膜接触镜)对人眼光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客观波前像差仪测量29人55只近视眼在5种矫正下的波前像差:裸眼(UC)、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硬镜)、软性角膜接触镜(软镜)、框架眼镜(框镜)和框镜等效球镜(等效框镜)。光学矫正镜片为球面设计。采用波前像差的均方根(RMS)值和Zernike像差进行计算。每次测量重复3次,取均值分析。结果硬镜矫正的均方根值最小。与裸眼状态相比,软镜矫正的均方根值增加,而硬镜矫正和框镜矫正的均方根值显著减少(F=11.90,P<0.002;F=4.75,P<0.05)。高阶像差中,戴硬镜矫正的均方根值比裸眼、戴软镜和戴框镜矫正都显著减少(F=6.18,P<0.02;F=20.73,P<0.001;F=25.51,P<0.001),而戴软镜和戴框镜矫正的均方根值比裸眼状态都显著增加(F=4.98,P<0.05;F=7.86,P<0.01)。对于中度散光眼,戴软镜矫正会显著增加裸眼状态的均方根值(F=4.87,P<0.05)。戴软镜会引起高阶Zernike像差显著增加;戴框镜显著减少了2阶散光的Zernike像差,戴硬镜则显著减少2至4阶Zernike像差。结论戴软镜矫正增加高阶像差,戴框镜矫正减少低阶像差,戴硬镜矫正减少整眼像差。对于波前像差小的裸眼,由于光学镜片矫正打破了屈光介质之间波前像差的平衡,眼像差增加。球性软镜和不规则角膜表面间厚度不均的泪液层会使中度散光眼的像差显著增加。戴硬镜、软镜和框镜矫正均显著降低初级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 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 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 组眼轴增量(0.18±0.04) 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 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青少年近视眼的眼动参数,探讨早发性近视的病因。方法:186名青少年按屈光度分为六组,用综合验光仪分别测定各组的调节滞后值 远近水平分离性隐斜AC/A值。各组采用方差分析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间调节滞后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近水平分离性隐斜差异有显著性(P<0.05);AC/A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发性近视主要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但是近距离工作在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AMP视觉刺激仪 凸透镜 三棱镜(CAMP CONVEX PRISM ,以下简称CCP)三者结合应用对近视儿童异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简称AC/A)的影响。[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视光门诊的330名患者,根据其年龄、屈光状态、隐斜性质分组,分别进行CCP综合训练,3个月后记录其AC/A及隐斜度的变化。[结果]患者AC/A及隐斜度治疗前后不同组有不同的变化。1)在内隐斜组中低、中度组AC/A减小,内隐斜度减小具有统计意义(P <0 .0 5 ) ,高度组AC/A及隐斜度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2 )外隐斜患者治疗前后AC/A没有变化(P >0 .0 5 )。6~12岁患者治疗前后外隐斜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12~16岁患者外隐斜度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青少年进行性近视中,AC/A的异常与眼外肌的失衡可能互为因果,其导致了眼轴的不断延长和近视眼的深度化。CCP综合训练对恢复正常AC/A及眼肌的平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水平隐斜视及聚散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测量屈光不正患者戴镜后的水平隐斜视及聚散力,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48例,测量日常戴镜状态下的矫正视力,使用VonGraefe法检查远方(5m)、近方(40em)的分离性水平隐斜视,利用梯度法计算AC/A比率;使用综合验光仪上的Risley棱镜检查远方、近方的水平聚散力。40例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屈光参差组远方、近方的分离性水平隐斜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0.05);AC/A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组水平聚散力的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值均小于对照组,除近方BO恢复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影响水平眼位,减弱聚散力,患者可拥有双眼单视功能,但注视近方距离时,患者可能存在单眼视状态。  相似文献   

12.
毛欣杰  王武  陈岩  郑斌 《浙江医学》2011,33(3):325-327
目的 探讨配戴多焦角膜接触镜矫正老视视远和视近视觉质量的效果.方法 18例老视患者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和多焦角膜接触镜后,测量亮环境下不同对比度(100%、25%和5%)视远和视近的LogMar对数视力,并在亮环境下测量对比敏感度,比较两种矫正方法对视觉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亮环境下,对比度为100%时,框架眼镜配戴后的视远视力和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的视力无明显差异(P >0.05);而对比度为25%和10%时,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视远视力均显著低于框架眼镜配戴后视力(P<0.01).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视近视力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配戴后视力(P<0.05).在低频(1.5周/度)情况下,框架眼镜和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对比敏感度值无明显差异(P >0.05);而在其他空间频率(3、6、12、18周/度)下,框架眼镜配戴后的对比敏感度值均明显高于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的对比敏感度值(P<0.05).结论 多焦角膜接触镜在高对比度和亮环境下有很好的视远和视近视觉质量,而在低对比度下视觉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近视患者的视疲劳的流行率,研究近视患者视疲劳的发生与眼动参数的关系,进而探讨近视患者视疲劳与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测量800例近视患者在屈光不正矫正下的各眼动参数,包括调节功能:调节幅度(AA),调节灵敏度(AF),调节反应和双眼视功能:近距离垂直和水平隐斜,远近距离的正负融像集合(NFV&PFV),辐辏近点(NPC),正负相对调节(NRA&PRA),刺激性AC/A和立体视。结果 800例近视患者中有视疲劳194例(24.3%),不同年龄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27.8%)高于男性(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眼镜视疲劳患病率(24.1%)低于非戴眼镜患病率(3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3%的近视患者报告有视疲劳,视疲劳组和非视疲劳组之间的单眼调节幅度、双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患者视疲劳的发生与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的降低有关,并且与较高的AC/A值可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非球面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14例(11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多焦点Tecnis ZM900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多焦组)和单焦点Tecnis ZA9003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单焦组),各57例(57眼).术后3个月检查并比较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人工晶状体像差、调制传递函数、对比度视力、拟调节力,并对主观评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3个月,多焦组裸眼近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均高于单焦组(t=-7.62,-9.89,P<0.05);调节幅度多焦组为(4.74±1.05)D,单焦组为(1.65±0.68)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1,P<0.01);瞳孔直径3mm和5 mm时,两组各高阶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63cm对比度视力多焦组高于单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空间频率下两组调制传递函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脱镜率分别为85.9%和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6,P<0.05).结论 与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非球面衍射型MIOL不仅具有一定的拟调节力,可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且提供较高的视觉质量,适应于迫切要求脱镜的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5.
慢胃灵合剂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慢胃灵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方法]用理化损伤法建立CAG大鼠模型,用不同剂量的慢胃灵合剂大鼠灌胃,检测大鼠血清SOD、MDA水平,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结果]模型组SOD为(73.12±4.77)U/mL,MDA为(5.90±0.24)nmol/mL,PCNA指数为(42.59±0.75)%,胃黏膜组织病变明显。慢胃灵合剂大、中、小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SOD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98.42±7.05)U/mL、(89.78±7.25)U/mL、(82.21±7.01)U/mL,MDA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4.30±0.37)nmoL/mL、(4.91±0.31)nmol/mL、(5.21±0.28)nmol/mL,PCNA指数明显降低,分别为(26.89±0.65)%、(27.60±0.70)%、(29.13±0.74)%,胃黏膜组织病变改变明显。[结论]慢胃灵合剂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和抑制胃黏膜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内隐斜视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个体化下加的确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不同视近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及隐斜的变化,并构建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间关系的数学公式,以期得到使调节滞后与隐斜量同时最小的最适视近下加范围.方法 招募110例单纯性近视眼的内隐斜视青少年患者,据MPMVA原则验光配镜后依次予以佩戴5种不同下加试镜片(OD、+0.75D、+1.50D、+2.00D、+2.50D)后测量双眼视近33 cm的调节反应(Shin-Nippon,日本)以及遮盖试验+排棱镜测量视近隐斜度;采用线性回归统计学分析视近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度间关系.结果 随着下加度数增加,视近调节滞后量逐渐减少,而内隐斜量逐渐变小并向外隐斜方向变化;不同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量[F(262.76,4),P<0.01]以及隐斜度[F(223.45,4),P<0.01]都存在统计学差异;内隐斜患者的最适下加与初始调节滞后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6,P<0.01),且最适下加与初始隐斜状态也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3,P<0.01).结论 根据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个体的初始近调节滞后量和近隐斜度,可获得适合该患者的视近下加范围,从而为青少年内隐斜近视眼确立个体化视近下加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香菇C91-3菌丝发酵液蛋白(LFP91-3)口服液的抑制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6组后进行S180荷瘤,并对荷瘤小鼠分别给予蒸馏水和不同剂量的LFP91-3口服,观察剂量对小鼠生存期的影响,确定LFP91 -3的最适剂量.同时观察口服最适剂量后荷瘤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血清IL -...  相似文献   

18.
探讨分析SN6AD1+3.0D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功能。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60眼),分为多焦点组(植入SN6AD1+3.0D多焦点人工晶体,30眼/28例)和单焦点组(植入SN60WF单焦点人工晶体,30眼/20例)。术后观察两组裸眼及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拟调节力及视功能的问卷调查。术后两组裸眼中视力、近视力比较,多焦点组优于单焦点组;多焦点组的拟调节力为(2.65±0.48)D,单焦点组为(0.38±0.15)D;阅读脱镜率多焦点组达86%,单焦点组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近视患者干眼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00例术前记录其性别、年龄、屈光不正状态,包括:屈光度(等效球镜)、视力矫正方式(框架镜/隐形眼镜)、视力矫正效果(正矫/欠矫)。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OSDI问卷调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功能检测和泪膜稳定性检测,随后依据特定的诊断标准进行干眼诊断并对确诊患者干眼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LASIK术前近视患者中诊断为干眼的患者比例为50%。干眼是否发病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与屈光度相关,其中轻度和中度近视患者之间干眼发病率无明显差异,高度近视患者干眼发病率则明显升高,但干眼程度不随屈光度的升高而加重。佩戴隐形眼镜者的干眼发病率高于佩戴框架镜者。视力欠矫者干眼发病率高于正矫者。结论 LASIK术前屈光不正患者中干眼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高度近视、佩戴隐形眼镜及视力欠矫患者,因此术前非常有必要进行干眼筛查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和心理辅导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Acanthamoeba keratitis in soft contact lens wearers. A case-control study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Acanthamoeba keratitis is a rare, serious protozoal infection of the cornea associated with wearing contact lenses.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in soft contact lens wearers, we interviewed 27 patients with Acanthamoeba keratitis and 81 uninfected matched controls to compare contact lens care practices, brands of contact lenses and associated solutions, and behavioral activitie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han controls to use homemade saline instead of commercially prepared saline (21/27 [78%] vs 14/81 [17%]; odds ratio [OR], infinity), and wear their lenses while swimming (17/27 [63%] vs 24/81 [30%]; OR, 6.2). Contact lens disinfection schedules could be determined for 25 of the patients and all of the control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han controls to disinfect their lenses less frequently than recommended by lens manufacturers (18/25 [72%] vs 26/81 [32%]; OR, 5.8). Microbiologic assay of contact lens solutions from controls showed frequent contamination with high levels of bacteria. Acanthamoeba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homemade saline solutions from two controls. These findings emphasize adherence to recommended methods of soft contact lens care, especially when using nonsterile lens care sol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