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0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的6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均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术后生存期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为76.2%、41.5%、30.8%;姑息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3.5%、6.4%、0。癌胚抗原(CEA)〉15μg/L组1、3、5年生存率为43.6%、10.5%、0;CEA≤15μg/L组1、3、5年生存率为78.6%、52.8%、18.8%,多因素分析根治性切除术,CEA是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96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结石阳性组38例,结石阴性组258例。对两组患者16项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结石阳性组平均年龄和女性比例、临床症状阳性率、CA19-9、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均明显高于结石阴性组,而且,结石阳性组的患者肿瘤更易形成子灶、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TNM分期更晚。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9.8%,2.6%,0%,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46.9%,26.4%,20.9%)。结石阳性组ICC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为39.5%,7.9%和0%,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ICC患者(67.8%,38.0%,26.4%)。结论: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患者肿瘤分期更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术中应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细胞癌15例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 ,它起源于肝内胆管二级以远的上皮细胞。本病临床上比较少见 ,约占原发性肝癌的 3.2 5 % [1] 。作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 15例 ,其中作者在重庆西南医院进修期间收集12例 ,本院发现 3例 ,重点对其CT表现及与肝内胆管结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4 7~ 73岁 ,平均 5 9岁。上腹部疼痛不适 15例 ,发热 4例 ,黄疸 3例 ,触及上腹部包块 7例。 15例中 7例曾作肝内胆管取石术 ,5例有2次以上手术史 ,最多者 6次。结石病病史 1~ 30a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Fascin、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及2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以上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内胆管细胞癌中Fascin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内胆管癌组织中E-cadherin膜表达缺失率显著高于正常胆管上皮(P <0.05),E-cadherin与胆管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肝内胆管癌组织中,Fascin阳性表达与E-cadherin膜表达呈负相关(r=-0.451,P<0.01).结论 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两者的异常表达使胆管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更具侵袭性,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两者联合应用是预测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吴琳  张岚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28-130,132
目的探讨老年人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3月收治的25例老年患者(≥60岁)和40例非老年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①老年组乙肝史和血清学HBV阳性率均低于非老年组(12%vs37.5%,40%vs67.5%,P<0.05),老年组血清总胆红素(TB)[(11.70±3.271)μmol/Lvs(15.53±6.142)μmol/L]和结合胆红素(CB)[(3.957±3.957)μmol/Lvs[5.792±3.046)μmol/L]低于非老年组(P<0.01)。两组间临床症状、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手术切除率、淋巴结和脉管内转移率均无显著差别。②CT提示淋巴结肿大和病理提示脉管内癌栓是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CT提示淋巴结肿大是肿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9例患者手术后复发,乙肝史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老年组慢性乙肝患病率和血清学HBV阳性率均低于非老年组,血清TB和CB水平低于非老年组。年龄不是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7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4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18例,1、3、5生存率分别为82·3%、45·8%、45·8%;姑息性切除10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11·1%、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21·38,P<0·01)。行开腹取活检9例,1、3年生存率分别11·1%、0;与姑息性切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2,P=0·89)。淋巴结阴性组2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4%、27·3%、27·3%;淋巴结阳性组16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8%、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3·85,P<0·01)。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确诊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男性占82.7%;HBV感染者占75.0%;Child-Pugh分级为A级90.4%,B级9.6%;AJCC分期Ⅰ~Ⅱ期占67.3%,Ⅲ~Ⅳ期占32.7%;行根治性手术者占32.7%。生存分析显示,有肝病家族史、确诊时有症状、AJCC分期晚、肿瘤分化程度低、乙肝病毒DNA载量≥1000 IU/ml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肝移植、根治性肝癌切除、局部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19,48)个月、17(8,38)个月、8(3,24)个月。结论肝病家族史、确诊时有症状、AJCC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乙肝病毒DNA载量是ICC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早期诊断ICC,接受根治性治疗,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CC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30%的患者CEA阳性,28%的患者 HBsAg阳性,30%的患者有肝硬化,12%的患者AFP阳性;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但确诊率不高,超声联合CT检查判断恶性病变的...  相似文献   

9.
张彤  秦锡虎  黄伯华  朱峰  吴宝强 《河北医学》2007,13(9):1080-108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诊断和和外科治疗结果,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到2005年12月18例ICC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块,消瘦,黄疸及伴有肝内胆管结石.本组TSGF,CA19-9,CA242阳性率分别为83.3%(15/18),66.6%(12/18),50%(9/18).CT早期强化16.7%(3/18),延迟强化72.2%(13/18),病灶轮廓呈特有方形或长方形各1例,MRI T1WI低信号T2 WI略高信号14例,T1WI,T2 WI 均为低信号4例.病灶内见"胆汁湖"4例,邻近近端胆管扩张6例.根治性切除11例,1,3年生存率23%和12%.姑息性切除5例,1,3年生存率11%和0%.探查者2例,术后4.5月内死亡.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综合肿瘤标志物TSGF,CA19-9,CA242的血清学检查和CT,MRI增强扫描特征,有助于提高ICC的术前诊断率.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IHCC)的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 方法 分析病理学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2例,比较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和病理学特点. 结果 IHCC在CT平扫期均为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不规则轻度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门脉期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轻度片状、分隔状或延迟性强化.IHCC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形成延迟强化的基础. 结论 动态增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范围增加或不变是IHCC的典型表现,增生的纤维组织是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增强期分叶状或花瓣状肿瘤形态及肝内胆管扩张是IHCC的特异性表现,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阮海威 《河北医学》2005,11(11):991-992
目的:研究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12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其中10例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影,2例病灶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例均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11例病灶强化更明显,延迟期11例病灶均持续强化, 8例可见胆管扩张.结论: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和延迟期持续强化以及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2.
张苗尊  李明主  顾昕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9):1029-1031,108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上皮Survivin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外伤性患者(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肝胆管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胆管上皮Survivin表达阳性率。结果对照组Survivin无阳性表达;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8例,其中阳性表达16例(42.1%);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0例,阳性表达14例(70%)。阳性率均高于对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P〈0.05)。结论肝内胆管结石上皮组织高表达Survivin蛋白,可能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预测肝内胆管结石上皮是否有癌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王兵 《中外医疗》2012,31(17):170-170
肝内型胆管细胞癌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合流部至末梢的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癌,本文介绍CT诊断表现。  相似文献   

14.
英嵩崧  高志岩 《广州医药》2023,54(6):100-105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恶性肿瘤,它的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且早期无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诊断主要依赖于增强CT、MRI和实验室检查。肝切除术是ICC首选的治疗方法,完整的切缘阴性切除和保留足够残留肝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清扫、卡培他滨辅助化疗已被证实对患者有益。局部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发展迅速,为晚期ICC患者带来了希望。传统疗法与新疗法的结合为ICC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徐强 《中外医疗》2009,28(26):157-15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加深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1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17例ICC中9例位于肝左叶,7例位于肝右叶,左右叶同时受累1例;肿块边缘较清楚4例,较模糊13例。以低密度为主,7例中心为更低密度。邻近胆管扩张9例;6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4例,肝硬化5例。局部肝叶萎缩,肝包膜内陷凹改变4例。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病灶表现为逐渐性的向心性强化,中央无强化区随时间延长而缩小。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出的特征性,对肝内其他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主要的CT表现形式有3种:A。境界清楚的囊性肿块,内部有乳头状或息肉样软组织肿块;B。分叶状混合性低密底肿块,内部呈蜂窝状低密度区并可见到病灶内残留扩张的胆管;C。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增强后不同程度的强化。以上各型肿块均伴有中/重度胆管扩张。作者认为CT在现为A型者可确诊本病,表现为B型者亦较有特征,而表现为C型时应高度怀疑本病。本病应与肝包虫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肝癌、肝泡状棘球蚴病及肝门部转移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赖晓龙  陆才德 《浙江医学》2017,39(2):139-141,145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类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肝内胆管细胞癌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其中融合基因(FGFR2、ROS1)、代谢相关基因突变(IDH1/2)及Wnt、Notch信号通路异常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而这些发现有望推动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并引领精准靶向治疗。本文就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临床及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行上腹部平扫和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均为阴性,癌胚抗原(CEA)增高3例。肿块型胆管细胞癌8例为单发,肿块境界欠清;管壁浸润型胆管细胞癌2例,局部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远端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7例;肝包膜内陷3例;病变处肝叶萎缩3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钙化1例;肝门、后腹膜淋巴结转移2例。线样或网隔状强化3例管壁浸润型增厚胆管壁有强化。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及早检出病灶,对病灶作出准确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9.
张宝林  钱丽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1008-1008
目的利用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PCC)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8例PCC患者均采用螺旋CT技术,利用平扫与增强及延时扫描,得到可靠的CT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CT能清晰地显示PCC病变,增强及延时扫描具有特殊性征像。结论螺旋CT对PC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及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为早期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999年~2005年间9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MR/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除肿块、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及胆管扩张等非特异性表现之外,一般无肝硬化表现,病灶较大,病灶轮廓欠清,化验检查AFP常为阴性等提示肝内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结论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做出定性分析是提高早期隐匿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