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治疗锐性臂丛神经缺损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5例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臂丛神经锐性切割性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5例臂丛神经锐性切割性缺损患者,自2004年2月-2009年3月共移植同种异体神经8根,长度为2-4cm(平均3.1cm),修复臂丛颈5根部2根,颈6根部3根,上干1根,中干1根,上干后股1根。术后对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复查,并行神经超声、MRI及肌电图检查评估。结果术后5例患者随访14-74个月,平均40.4个月。优3例,良1例,无变化1例;在移植的8根神经中,优4根,良2根,无变化2根。结论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臂丛神经锐性缺损具有良好的疗效,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报告1例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成功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的体会。方法 对3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骨间背侧神经以及1例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的患者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查,并行肌电图检查。结果 1名患者术后9个月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结论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能够恢复神经功能。避免了取自体神经的弊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一种新的有效替代材料。方法24只兔子随机分成实验组(化学萃取同种异体腓神经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自体新鲜面神经移植组,12只)。每只兔子右侧面神经下颊支被切断以造成面神经缺损1 cm的模型,同时两组兔子分别以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面神经桥接修复。术后3个月行肌电图、电镜、图像分析仪以及靶肌肉运动终板染色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检查结果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上是自体神经的一种有效替代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胎兔雪旺细胞种植到脱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段中制成神经桥接复合体,修复神经缺损.方法 实验包括胎兔雪旺细胞培养、去细胞神经桥接体的制备以及去细胞神经桥接体复合体的动物实验3个部分.使用双酶消化法培养雪旺细胞并将其种植于经3% TritonX-100作用96 h后的同种异体神经中.实验组,将胎兔雪旺细胞神经复合体桥接移植到兔缺损的坐骨神经上.对照组,移植未注入雪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段.术后观察坐骨神经的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兔足部溃疡形成及愈合情况.于4、8、12周行肌电图检查,在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突的再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4、8、12周2组动物手术区局部均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实验组足部溃疡愈合情况、再生神经纤维数目优于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于术后4周时,2组均未见明显的神经传导,术后8周实验组(24.88±1.19)m/s,对照组(18.64±0.75)m/s(t=-10.92,P<0.05);术后12周实验组(38.66±2.02)m/s,对照组(33.49±1.51)m/s(t=-5.03,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纤维数目,术后4周实验组(751.67±74.14)根,对照组(541.67±62.42)根(t=-5.31,P<0.05);术后8周实验组(2 067.83±233.65)根,对照组(1 805.50±155.65)根(t=-2.29,P<0.05);术后12周实验组(3 430.33±128.48)根,对照组(2 491.17±158.95)根(t=-11.26,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兔雪旺细胞神经复合体不但能够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支架作用,而且能够诱导和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神经损伤后,不仅断端会退缩,形成神经瘤,还会造成神经缺损。超过5cm的神经缺损,采用自体神经移植,因局部条件限制而往往影响神经的再血管化过程,导致疗效不佳。Taylor(1976)应用吻合桡动脉及伴行静脉的桡神经浅支移植,长达22cm的正中神经缺损得以修复,并恢复部分功能。顾玉东报告小隐静脉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也获得一定疗效。我科于1984年至今进行静脉动脉化神经移植,修复5cm以上神经缺损共8例,并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新的手术方法和验证胎儿神经、雪旺氏细胞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临床应用胎儿神经加自体雪旺氏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32例(45条),术后1年进行神经功能评定,随访1-3年。结果:32例(45条)周围神经损伤,按Seddon的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为65.8%。结论:植入自体雪旺氏细胞的胎儿神经移植是一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探讨不同条件对同种异体移植神经要其支配骨骼肌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以新鲜的和冷冻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术后实验组应用环孢素A治疗,8w后行移植神经和其支配骨骼肌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新鲜的异体移植神经再生不良,骨骼肌萎缩明显,恢复最差;而应用环孢素A则最好;冷冻处理的神经移植中,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效果也优于未应用者;结论免疫抑制剂应用于新鲜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在促进神经再生的同时也促进了骨骼肌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用优化法处理后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A组(自体神经瘤模型组),行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联合移植;B组(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组),做自体神经移植.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作为神经供体,取其单侧坐骨神经,制备为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在术后的8周、16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 两组模型制备成功后,术后8周时大鼠均出现肢体躲避反应;术后16周时均有大量神经纤维通过移植体,两组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电生理检测发现A组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B组(P<0.05),术后16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组和B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有效地促进神经的再生,此联合体是一种良好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ABC)-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处理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用复乳法制备硫酸软骨素酶ABC-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硫酸软骨素酶ABC-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处理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A组)、自体神经移植组(B组)、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浸泡ChABC神经移植对照组(C组)、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D组)。取A、C、D 3组动物人工切取右侧坐骨神经10 mm,用改良化学法制备移植神经段:A、C两组浸泡在PBS液中,D组浸泡在含2 U/ml ChABC的PBS液(pH7.4)中。A组动物取C组制备神经行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外膜无张力缝合,并在移植神经段距近心端缝合处2 mm、4 mm、6 mm、8 mm处分别注入0.2μl制备好的硫酸软骨素酶ABC-PLGA缓释微球。B组在右侧离断10 mm坐骨神经倒置后行外膜缝合。C组取D组制备神经行神经移植。D组取A组制备神经行神经移植后,按照A组的位置注入等量等渗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标本观察,术后12周行电生理检测、HE染色、镀银染色及电镜组织学检测、图像分析对比。结果 制备所得硫酸软骨素酶ABC微球表面光滑,球体大小各异且均匀,无粘连及成簇等现象,Weibull方程曲线显示硫酸软骨素酶ABC微球体外释药稳定。采用硫酸软骨素酶ABC-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处理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能够促进大鼠神经缺损处的轴突再生,提高神经修复的速度和质量,再生神经直径较粗,粘连较轻,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观察显示各项指标均优于两对照组,且较两对照组修复效果更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结论 硫酸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腹部带蒂皮瓣联合异体肌腱移植一期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1月~2011年2月应用腹部皮瓣修复治疗手背复合软组织缺损,异体肌腱重建伸指功能共9例。9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4周后皮瓣成活。肌腱移植重建伤手功能皮瓣范围为9cm×5cm。10cm×12cm:异体肌腱移植最多5条/人。结果术后9例皮瓣均成活,外形好;异体肌腱移植效果满意,伤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腹部带蒂皮瓣加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具有损伤小、皮瓣外形好、方法简便及伤手功能恢复满意、治疗时间短等优点,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壳聚糖桥接Wistar大鼠缺损的臂丛神经,探讨其修复效果。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神经原位缝合组,C组为应用壳聚糖神经导管连接组。各组分别切断臂丛正中神经后做相应处理。12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神经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A组神经损伤处愈合完好,电生理值接近正常数值;B组神经损伤处修复,神经传导功能恢复。C组12周后,壳聚糖吸收,神经已经长过缺损段,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结论:壳聚糖可作为良好的载体桥接大鼠缺损的臂丛神经,可用于臂丛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潘富文  吴林清 《海南医学》2014,(22):3283-3286
目的观察去细胞神经支架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购买雄性Wistar大鼠60只,先取15只成年Wistar大鼠作为神经供体,制备去细胞神经支架,将制备好的神经支架剪取长度约为1 cm的去细胞神经基膜管。根据实验要求,将余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大鼠均15只。实验组(A组)为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局部注射VEGF组;对照组Ⅰ(B组)为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组;对照组Ⅱ(C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喂养1个月,并每日观察大鼠步态、患足溃疡恢复情况。术后1个月取移植段坐骨神经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再生神经S-100及轴突数量,髓鞘、神经纤维数等生长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三组大鼠的足部溃疡、步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实验组恢复率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组,明显优于单纯去细胞神经支架移植组;A组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125.34±5.67),B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62.32±3.71),C组再生神经轴突数为(132.55±7.48),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细胞神经支架联合VEGF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DEAL(etry and the least-squares estimation)联合FRFSE序列在节后臂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名颈椎MR检查的成人患者,均无臂丛神经损伤病史,分成两组(每组男性8位,女性7位),用GE signa HDx3.0T磁共振机行臂丛神经成像,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分别扫描IDEAL-FRFSE序列和STIR序列。对IDEAL及STIR原始图像在SUN ADW4.4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及最大信号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后处理。观察分析各序列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节、锁骨上神经、锁骨下神经数目。结果每组30侧臂丛神经,STIR序列清晰显示神经节16、锁骨上神经24、锁骨下神经17,信噪比(38.3±2.30),对比噪声比(21.5±1.30)。IDEAL序列清晰显示神经节27、锁骨上神经30、锁骨下神经23,信噪比(56.5±3.20),对比噪声比(32.4±2.10)。结论 IDEAL序列可以清楚地显示节后臂丛神经,与STIR序列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中应用超强电刺激,探讨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5例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实施松解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23例、对照组22例。在肌电图仪的持续监测下,电刺激组进行超强电刺激,术后两组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进行运动疗法,术后随访损伤神经电学变化及其支配肌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电刺激组中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变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中臂丛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改变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运动功能、运动单位恢复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术中应用超强电刺激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纳米微囊缓释VEGF促血管化及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化学去细胞神经内显微注入纳米微囊缓释VEGF,修复大鼠15mm坐骨神经缺损为实验组(A组),对照组为化学去细胞神经显微注入VEGF组(B组)和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组(c组),比较A、B、c组血管化时间。术后12周,检测肌电图、小腿三头肌湿重、神经微血管密度及再生轴突计数,评价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A组神经中心血管化的时间为7d,B、C组为13d。术后12周,A组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小腿三头肌湿重,微血管密度和神经轴突再生密度高于B、c组。结论纳米微囊缓释VEGF促进去细胞神经血管化,有利于神经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良去细胞异体神经的制备方法,研制出一种理想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物. 方法:将用Sondell法(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和改良法[Triton X-200,sulfobetaine-10(SB-10),sulfobetaine-16(SB-16)]两种方法制备的去细胞异体神经用HE染色、髓鞘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检查等进行组织学评价. 然后将制备的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从坐骨神经指数、神经电生理、运动终板染色等方面评价神经移植后的再生效果. 结果:改良法制备的神经细胞及髓鞘去除彻底、结构保存完好;移植后神经再生良好,优于Sondell法制备的神经,达到了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的再生效果. 结论:综合运用萃取剂Triton X-200,SB-10和SB-16的改良化学萃取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去细胞异体神经制备方法,其制备的异体神经移植物可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多层螺旋CT(CTM)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M检查。应用曲面重组获得冠状位图像和轴位图像观察神经根损伤情况,并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M能清晰显示正常神经根的前后支。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征象包括椎管内脊髓神经前后支充盈缺损的缺失、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CTM表现与手术探查所见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M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椎管内的前后支,对椎管内根丝的损伤能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N)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显影率、识别率、靶神经阻滞完成率,以及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UN组和N组.2组均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30 mL.评价2组在操作中对臂丛三干神经的显影、识别及阻滞完成率,测试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术中疼痛评分.结果 UN组对肌间沟三干神经的显影率、识别率、阻滞完成率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和术中疼痛评分也优于N组.N组并发症率高于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在超声监控下准确的识别神经,对显影不清的神经有辅助识别作用.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导向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上肢手术并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价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25例均阻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4.22)min,平均起效时间为(6.4±0.11)min。注药后的24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