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腓肠肌按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03~2015~3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同时给予双下肢腓肠肌按摩,预防DVT的形成,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7、14d,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7.5%、20%;观察组在术后7、14d,DVT的发生率均为7.5%。结论 腓肠肌按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改善了静脉回流,明显的减少了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科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行髋关节置换术95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规范性预防治疗,检测术后2周内 DVT 的发生率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规范性预防治疗后有18例术后并发 DVT,发生率为18.9%;确诊的18例 DVT 患者经综合保守治疗,30 d 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完全溶解消失6例,大部分溶解、部分机化12例。结论:高龄、外伤及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异物的植入、既往血栓病史均是 DVT 形成的危险因素,采取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减少 DVT 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定早期系统运动康复方案,观察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目前临床预防DVT的常规护理与早期系统运动康复方案相结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加间歇性充气加压方法。观察两组术后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早期DVT相关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在术后第7天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系统运动康复方案在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及预防DVT发生率方面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为选择性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提供依据。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应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40例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B组6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C组7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 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行超声多谱勒检查以确定是否有下肢DVT。结果:超声多普勒显示A组阳性10例,DVT发病率为25.0%;B组阳性29例,1例阴性患者出院前猝死,尸检证实为伤肢混合型DVT并发肺栓塞,DVT发生率为44.1%;C组阳性20例,DVT发生率为27.8%。A组和C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和C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易发生下肢DV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中药组术后当天1次,以后每天2次服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连服7 d。对照组于术后当天及以后每天1次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并记录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股静脉血流速度,并探测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减慢,中药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中药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量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很好地预防THR术后DVT形成,其临床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风险预警评分应用于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在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取80例,并严格按照系统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DVT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预警评分方法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实施对应预防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高危因素风险率和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高危因素风险率为40%,对照组高危因素风险率为62.5%,观察组高危因素风险率低于对照组。且对照组行骨科手术后7 d、14 d DVT发生率为10%和17.5%;观察组行骨科手术后7 d、14 d DVT发生率为0和2.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 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风险预警评分应用于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可提高医护人员正确评估DVT高危因素风险率的能力,降低DVT发生率,达到有效预防目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2008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年龄45~88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患者、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8%,而近端DVT发生率3%.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年龄大,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r=0.913,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使用麻黄碱>25 mg、麻醉时间>3.5 h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10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5例,术后分别采用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机械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测三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通过彩超检测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 d、7 d、14 d血清D-二聚体浓度平均值数据从高到低依次为机械组、药物组、综合组;三组术后患者DVT总发生率分别为31.4%、20.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采取机械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预防方法比采用单一机械预防或药物预防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范丽  赵娜 《中外医疗》2014,(10):143+145-143,14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对13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治疗。结果10例在术后3~7 d内出现不同程度的DVT临床表现,发生率7.3%。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做好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并进行系统有效的功能锻炼指导,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治疗,及时发现DVT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与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了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0.
丁允知  刘晓钟 《海南医学》2008,19(10):82-8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髓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7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23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24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索预防性治疗.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均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 未用药组中有11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47.8%.用药组中有4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21.7%,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发现术中术后出血增多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利伐沙班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30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30例,术后服用利伐沙班。分别于第7、14天,对两组患者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30例中,2周内8例DVT阳性,DVT发生率26.7%;用药组30例中,1例DVT阳性,发生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无利伐沙班不良反应。结论利伐沙班可显著降低THA、TKA围手术期及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周明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18-17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称DVT)的效果。方法:、将63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常规护理,术后穿着弹力袜,术后10d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术前心理辅导、评估高危者、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学会术后需要功能训练的项目;术后早期做深呼吸运动、人力挤压腓肠肌、主动功能训练。两组患者术后14d常规复查双下肢彩色多普勒。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DVT 1例,对照组发生8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系统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后监测两组DVT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指标,观察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大腿周径、关节疼痛及DVT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地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对预防DVT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患肢肿胀和血小板、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 术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 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肢肿胀程度、血小板活性化、血浆D-二聚体、患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DVT发生率。结 果术后3d、术后7 d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均较术前、术后1 d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3 d、术后7 d观察组患者患肢 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血小板活化指标GP IIb/IIIa与GMP-140均较术后1 d显著 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后1 d显著降低 (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有效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肿胀程度、降低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机体高凝状态, 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5.
郭光远  孙夫平 《中国医疗前沿》2012,(11):44+48-44,48
目的观察气囊压力治疗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且年龄〉5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气囊压力治疗。对照组术后当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次),1次/d,共2周,于术后第7d检测两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阳性率及股静脉流速,监测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d时,发现治疗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2例D-二聚体阳性(12%),l例DVT阳性(4%);对照组有3例D-聚体阳性(10%),1例DVT阳性(5%)。组间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压力疗法能抑制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临床应用与低分子肝素作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观察组)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绀、血栓形成、肺栓塞等情况。结果除发绀外,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DVT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开展以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为指导的连续性护理,并分析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90例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FTS理念为指导的连续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7 d的HAMA评分、VAS评分、术后7 d下肢DVT发生率、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以FTS理念为指导的连续性护理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及焦虑情绪,减少DVT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预防深静脉栓塞相关措施疗效。方法:选择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9例,女21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抗凝药物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在抗凝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针对预防血栓相关护理措施,如体位护理等,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栓预防效果优良22例(73.3%),较差7例(23.3%),无效1例(3.3%),总有效率达到29例(96.7%),明显高于对照组23(76.7%),P<0.05,血栓预防效果更为显著;观察组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6.9±5.4)d、(9.04±0.43)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针对性预防血栓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栓预防具有意义,可有效减少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活血Ⅰ号预防人工关节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应用中药活血Ⅰ号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以及减少术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药治疗组置换关节40个,术后d 1给予活血Ⅰ号口服,每日1剂,共7剂,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观察引流量;西药对照组置换关节36个,术后当天即开始给予海普宁2 5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7 d,术后 48h拔除引流管观察引流量,术后d 7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中药治疗组中4个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西药对照组中4个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引流量治疗组比对照组少.结论 中药活血Ⅰ号不仅对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而且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20.
李冬春  王勇 《中国医疗前沿》2012,(4):41+54-41,54
目的观察消栓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肝素组、功能锻炼组各25例,并观察患者术前1d、术后第7d、15d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血小板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与肝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功能锻炼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和低分子肝素钠都可以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减少DVT的发生。消栓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