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对胰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间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行CT检查提示胰腺癌,行EUS-FNA的患者,根据穿刺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结果 26例患者中,超声内镜检查26例均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规则病灶,其中24例经病理和细胞学诊断为胰腺癌后经手术证实诊断,1例病理检查和细胞学诊断提示炎性上皮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并囊腺瘤。1例病理检查和细胞学诊断提示炎性上皮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结论 EUS-FNA是病理学诊断胰腺肿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和血清CA19-9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胰腺病变9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清CA19-9检测,并对CT、CA19-9以及二者联合检测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93例胰腺病变患者中,被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63例。经CT诊断为胰腺癌的68例患者中,55例被病理证实为胰腺癌。CT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87.3%、56.7%和77.4%。胰腺癌患者的血清CA19-9中位值显著高于非胰腺癌患者(426.7 vs 23.7,P<0.001)。60例CA19-9≥37 U/ml的患者中,48例被病理证实为胰腺癌。CA19-9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76.2%、60.0%和71.0%。CT联合CA19-9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68.3%、90.0%和75.3%。CT、CA19-9以及二者联合检测与病理诊断均有较好的一致性(均P<0.001),但联合检测的一致性更高。以ROC曲线和Youden指数指示的CA19-9判定胰腺癌的最佳阈值(235.1 U/ml)作为诊断分界点时,CA19-9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65.1%、90%和73.1%,显著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以235.1 U/ml为诊断分界点,CA19-9与CT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60.3%、96.7%和72.1%,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结论对于无法获取病理组织的患者,CT联合CA19-9检测是临床诊断胰腺癌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HIFU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初步应用,探讨HIFU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HIFU治疗11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其中7例病理诊断,4例临床诊断。术中观察生命体征,术后观察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变化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疼痛缓解。肿瘤标记物CA-199明显下降,CT或MRI显示凝固性坏死表现。无1例出现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HIFU可用于治疗胰腺疾病,其临床应用治疗胰腺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Trucut活检针穿刺活检对胰腺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4例临床诊断胰腺癌但无病理诊断的患者在超声或CT引导下行经皮Trucut针穿刺活检检查.结果 超声引导下穿刺109例,CT引导下穿刺15例.平均每例穿刺2.3次.124例患者均获取组织标本,病理诊断与临床符合率95.2%,其中腺癌115例,囊腺瘤5例,转移癌2例,来源不明癌1例,1例未见癌细胞.诊断敏感性99.2%,特异性100%,准确率99.2%.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血清淀粉酶升高;5例术后腹痛加重,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1例术后34 d发现原穿刺部位皮下种植转移.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胰腺肿物16~18G Trucut针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简便、诊断准确率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腹腔穿刺胰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由B超、CT或MRI等影像检查发现的33例胰腺病变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33例病例中,30例取得阳性病理结果,阳性率占92.1%;其中胰腺癌20例,占66.7%;慢性胰腺炎4例,占13.3%;结核2例,占6.7%;恶性间质瘤2例,占6.7%;平滑肌瘤1例,占3.3%;恶性生长抑素瘤1例,占3.3%.结论:CT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准确的微创影像学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到2017年11月海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探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分析患者的低剂量CT结肠成像及MRI影像特征,比较低剂量CT结肠成像、MRI及二者联合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60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直肠癌患者52例(86. 67%),良性病变8例(13. 33%)。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检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 932,P 0. 05)。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检查的敏感性(98. 08%)和阴性预测值(88. 89%)均高于两者单独检查,特异性(100%)和阳性预测值(100%)高于低剂量CT检查。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对结直肠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86. 27%)高于两者单独诊断,且kappa值为0. 807(P 0. 05),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高。结论低剂量CT结肠成像联合MRI检查,可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与病理诊断及分期的一致性高,可用于临床对结直肠癌开展的早期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CT与MRI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胰腺癌所起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临床表现疑似胰腺癌患者47例,患者行CT和MRI增强扫描,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对比其特征性影像学。结果其中27例增强CT显示其中20例为胰腺癌患者,其中2例与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不一致,诊断符合率92.6%。在患者中,其中增强CT上显示癌病灶中1cm的病灶33个,1cm的5个,手术病理证实1cm的病灶35个,1cm的3个,CT诊断5.26%与实际有误。另外20例行MRI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7例诊断为胰腺癌,其中1例与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不一致,诊断符合率95%。癌病灶中1cm的病灶36个,1cm的2个,手术病理证实1cm的病灶35个,1cm的3个,MR诊断2.63%与实际有误。结论目前影像学手段是诊断胰腺癌非常有效的方式,无论是CT还是MRI都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在原发性胰腺癌的诊断中,MRI较CT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沈晓青  董磊 《胰腺病学》2014,(5):333-334
胰腺癌是一种病情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癌抗原19-9(CA19-9)是目前胰腺癌诊断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术前分期、预后等判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超声(EUS)检查术已成为诊断胰腺疾病,尤其是“小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CT.本研究联合应用EUS检查和CA19-9检测,探讨两者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及术前分期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具有高侵袭性,且缺乏典型的早期症状,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失去最佳治疗时间,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低,而内镜超声的高分辨率使其成为早期胰腺癌最敏感的检测手段,内镜超声下谐波造影增强、弹性成像、细针抽吸术以及液体活检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早期胰腺癌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共9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形状、密度、平扫密度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主要以胰腺肿胀为影像学表现,CT结果大多为弥漫性强化减低,胰管改变以不规则狭窄为主,易累及肾脏;胰腺癌组患者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密度减低,胰管改变以截断为主;胰腺内分泌肿瘤更易出现胰周包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以及假囊肿形成。上述特征性表现与其他疾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相关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胰腺炎通常呈胰腺弥漫性增大;当表现为胰腺炎性肿块时,灰阶超声及CT均难以与癌鉴别。过去曾认为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及THC(经肝胆道造影)中出现完全性胆道梗阻和“双管征”(总胆管及邻近胰管同时梗阻)是诊断胰腺癌的特征。但此征象也可见于胰腺炎。有作者认为若ERCP出现上述征象而同时有胰腺炎的征象,即不能诊断为胰腺癌。作者复习了19例胰腺局部肿块,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学检查均证实为炎症。其中13例用目前影象学技术包括CT、超声、ERCP及THC均不易与癌鉴别。肿块内有钙化者诊断为胰腺炎无困难,故不包括在本组病例内。CT中胰腺增大和/或变形的范围在一段以上,  相似文献   

12.
内镜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内镜超声(EUS)引导细针穿刺(FNA)对胰腺癌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或临床及影像学疑诊胰腺癌患者共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59.8±15.3)岁。EUS发现病变后,在实时超声引导下用超声穿刺针行FNA,对3例无法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行FNA同时,以无水乙醇阻滞腹腔神经丛治疗癌痛。结果B超共检出胰腺占位16例(16/21),未检出的5例中3例经CT检出,CT共检出胰腺占位19例;EUS检出全部21例胰腺占位,5例位于胰体尾,16例位于胰头。18例患者EUS-FNA获满意标本,17例诊断为胰腺癌,1例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诊断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100.0%、准确度为85.7%。3例行无水乙醇阻滞后疼痛减轻。术后发生轻度胰腺炎1例、发热1例。结论EUS能有效检出胰腺占位,结合FNA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CEUS)观察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情况,探讨术前CEUS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经手术探查或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患者25例,术前均行CEUS检查。观察病灶与胰周大血管的关系,评估受侵犯程度,同时进行评分,与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别计算胰周大血管受侵率、术前CEUS评估胰周血管受侵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CEUS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及约登指数。结果术前CEUS诊断血管受侵42条,术中所见血管受侵41条;术前CEUS评估可切除者17例,术中探查判定可切除15例,CEUS评估胰腺癌可切除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70.0%,总符合率为84.0%,假阳性率为30.0%,假阴性率为6.7%,阳性预测值为82.4%,阴性预测值为87.5%,约登指数为0.633。结论 CEUS评估胰腺癌周围大血管受侵程度与术中判断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EUS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与术中判断对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能较为准确的评估胰腺癌对胰周大血管的浸润程度,为术前评价胰腺癌的可切除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CT、MRI及超声对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3种非创伤性影像检查方法超声(US)、CT和MRI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提高对早期肝癌的影像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比较79例肝癌的US、CT及MRI优缺点.结果肝癌确诊率为US:73.08%、CT:87.34%、MRI:87.76%.US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较高,但确诊率较低.CT和MRI对中晚期肝癌确诊率较高.结论US、CT、MRI各有特点,合理及综合利用,是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高峻 《胰腺病学》2003,3(1):10-10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腺癌诊断及分期的技术,单独应用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低,因为它不能鉴别局灶性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EUS-FNA优于US或CT引导下的FNA,因为它通过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在胰管扩张病因及恶性疾病邻近脏器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29例EUS检查发现胰管扩张的病因,并与同期接受CT检查(n=40)与ERCP检查(n=42)的结果相比较.对其中72例胰腺癌引起的胰管扩张病例,分析EUS对邻近脏器浸润检出率,并与CT、ERCP结果相比较.结果 129例胰管扩张病例中,胰腺癌、壶腹癌、慢性胰腺炎为常见病因.EUS对病因检出率较CT及ERCP高.EUS对胰腺癌邻近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检出率较CT及ERCP高.结论 EUS对胰管扩张的病因诊断较CT及ERCP有明显的优越性,并能全面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虽然临床表现和血清免疫学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诊断至关重要,但影像学诊断仍是其临床诊断的主要客观依据之一.目前,用于RA的影像学诊断和(或)评估方法较多,如X线平片、超声、MRI等,各种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由于传统的X线影像以其简便、诊断特异性较强、检查费用低廉、易于随访等优点,仍是RA早期影像诊断的首选和必要的检查手段,故临床医生应掌握RA的X线影像学表现,准确进行临床诊断和分析,但其相关的病理基础和临床发病特点也是在X线影像诊断分析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就与RA X线影像有关的病理基础、临床特点(如性别、发病部位等)、X线征象及X线影像学评估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CT、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CT、MRI检查,并给予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这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3例患者中良性结节44例、恶性结节19例。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3. 16%、68. 18%和66. 67%;CT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 95%、95. 45%和90. 48%; MRI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 68%、90. 91%和85. 71%。超声、CT、MRI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20、0. 947和0. 974。结论超声、CT、MR检查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均较高,C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超声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胰腺肿瘤相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特征.结果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多见于老年人、男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腹部不适.血清CA19-9水平可轻度升高,通常<100U/ml,较胰腺癌低.B超对肿块型CP诊断的准确率仅18.2%,只能作为初筛手段;CT的诊断准确率为45.5%,表现为主胰管及其分支呈球样扩张,可见胰腺假性囊肿和钙化;MRCP和EUS均可见胆总管、胰管不规则扩张,表现与胰腺癌相似;ERCP可清楚显示胰胆管的病变部位、梗阻性质、胰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等,与CT检查结合,对鉴别肿块型CP与胰头癌有重要意义.根据组织病理检查,少部分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结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与胰腺癌相似,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并与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17例胰腺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39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和17例胰腺癌患者中黄疸分别有14例和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11,P=0.045),血清癌胚抗原升高分别为0例和3例,糖链抗原(CA)19-9升高分别为12例和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显示胰腺萎缩、胰腺周围及血管侵犯分别有0、5例和3、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1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和14例胰腺癌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胰管扩张、胰管中断、胆管扩张分别有14、2、15例和11、6、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8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和14例胰腺癌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前者未找到肿瘤细胞,后者中10例发现恶性肿瘤细胞.结论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诊断困难,结合临床特点、肿瘤血清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活组织病理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