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南省正常成人食管功能的测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南省正常成人的食管运动功能。方法用消化道压力检测仪检测38名健康成人食管不同部位的压力。结果食管上、下括约肌的静息压分别为4.78±2.05kPa和2.56±1.25kPa。食管上段、中段和下段的静息压分别为0.71±1.15kPa、0.68±0.49kPa和0.63±0.59kPa。食管原发性蠕动波的平均传播速率在食管上括约肌至食管上段为53.89mm·s-1,上段至中段为22.13mm·s-1,中段至下段为40.32mm·s-1,下段至下括约肌为15.06mm·s-1。结论食管各部位的压力值及原发性蠕动波的传播速率明显不同,食管的两端存在高压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运用食管测压法及食管运动图谱分析法对56例以胸部不适(胸痛、胸闷),反酸,烧心,吞咽困难或停滞感患者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的四通道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导管径鼻腔插入食道,测定下食管括约肌压力,观察食管体部蠕动幅度,间期,传播速度和方向,结果:本病以老年多见,男、女之比为2.5:1,56例中胃镜检查异常23.21%,X线检查异常12.5%,高压型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8.93%),低压型LES 53.57%,正常型LES37.50%,高压型蠕动1.79%,低压型蠕动50%,失调型蠕动48.21%,结论:LES异常及食管体部蠕动异常均为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之一,治疗以促胃肠动力药物加服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疗效很佳。  相似文献   

3.
于晓峰  夏俊 《上海医学》1996,19(9):501-503
本文作者运用食管测压法及食管运动图谱分析对34例食管源性胸痛,间歇性吞咽困难病人进行研究。本病以老年多见,男、女之比为4.67:1。34例中胃镜异常26.5%,X线异常17.7%。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食管测压方法观察了109例糖尿病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异常改变,旨在探讨糖尿病对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唐毅  刘宁涛  陈拥军  熊丽  何芳 《四川医学》2003,24(10):1051-1052
目的:通过食管测压技术了解系统性红斑狼(SLE)食管运动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15例SLE病人进行食管测压研究,与12例健康对照。结果:多数无食管症状的SLE患者存在食管运动异常、LESP降低、食管体部下段收缩波降低,双峰收缩增多。结论:食管测压技术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可用于早期检测SLE病人食管运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8.
9.
贲门失弛症手术前后食管运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症术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 12例贲门失弛症者经胸行Heller手术 ,并在手术前后进行食管测压检查。结果 :术后 1月~ 1年与术前相比 ,LESRR明显改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LESP明显下降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前食管体部均为同步收缩波 ,术后有 1例恢复成蠕动收缩。结论 :Heller术可降低LESP、改善LESRR。LESP、LESRR对贲门失弛症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术后大多数患者食管体部并不能恢复成正常的蠕动收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测压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作用。方法:根据高分辨率测压结果,将在我院行高分辨率测压检查的患者分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和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根据分组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数据。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女性较多,中青年较多(P <0. 05);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男性较多,中老年人较多(P <0. 05)。数据统计:远端收缩积分(DCI)平均值、最高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收缩前沿速度(CFV)、食团内部压力(IBP)、IBP平均最大值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LES静息压(呼吸平均值)、LES残余压(平均值)、食管上括约肌(UES)静息压、UES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等也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LES腹段长度及LES-CD分离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比生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是导致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因素。高分辨率测压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医生也可以尝试从解决食管运动功能障的方面进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11.
59例食管疾病的食管压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疾病患者食管动力改变。方法:共研究59例食管疾病患者食管测压表现,另取1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患者中,6便为贲站失弛缓,表现为下管括约肌压力(LESP)升高,吞咽后松弛不全,2例自发同时性收缩明显增加、管原发性蠕动消失,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28例诊断为非特异食管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多种管动力异常。10例食管癌及9例贲门癌患者,病灶局部均呈高压区,伴周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气囊传感法观察了贲门失弛缓症及正常人各10例的食管上、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结果发现贲门失弛缓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明显升高,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明显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时间明显缩短,食管体部出现病理性收缩波,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大致正常。提示贲门失弛缓症存在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技术,探讨体位对食管动力参数的影响。方法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技术对14名健康成年人坐位和卧位下的食管动力参数进行检测,记录两种体位下的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残余压、咽部压力峰值、骨骼肌压力峰值、近端收缩积分(proximal contraction integral,PCI)、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on integral,DCI)、收缩前沿速度(systolic forward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bolus internal pressure,IBP)、下食管括约肌综合松弛压(integrated relaxation pressure,IRP)等参数,并对收缩波完整性进行判断。结果14例健康人咽部压力峰值卧位明显低于坐位(P<0.05),UES残余压、骨骼肌压力峰值、DCI、IBP、IRP卧位均明显高于坐位(P<0.05),坐、卧位PCI、CFV及收缩波完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食管测压时应考虑体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94例有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且反流性疾病问卷的症状积分(Sc)≥12的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24 h食管pH监测。根据内镜诊断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比较RE与NERD两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同时根据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生理性酸反流(pH -)组和病理性酸反流(pH +)组,比较两组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 RE组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收缩波幅、远段收缩积分(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与NER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RE组LESP减低的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高于NERD(分别为63.0% vs.31.7%,P<0.01;37.0% vs.14.3%, P<0.05)。28例GERD患者发生pH +,RE组pH +发生率高于NERD组(63.0% vs.17.5%,P<0.01);RE组 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均高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P及食管收缩波幅低于pH -组,且pH +组LESP减低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发生率高于p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L、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低于pH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E患者较NERD患者更易见酸反流和食管裂孔疝;有pH +的GERD病患者更易见食管动力障碍,这种差异可能与食管动力障碍和酸反流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良性上消化道疾病的食管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良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食管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32例良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食管测压检查。结果:34.38%的病例LESP减低,87.5%出现吞咽后同不收缩,53.13%出现自发性同步收缩,28.13%正常需动收缩完全消失,50%出现远端食管平均收缩压力减低,56.25%出现远端食管低压收缩。结论:本组病例多有远端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以吞咽后同步收缩为主,其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一些临床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山莨菪碱肌注前后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其在假性贲门失弛症和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例贲门失弛症和3例胃底贲门癌致假性贲门失弛症的患者,通过8通道袖套式测压导管持续观察食管动力在肌注山莨菪碱前后的变化。结果 10例贲门失弛症患者在肌注山莨菪碱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达47.4%~74.0%,食管体部静息压明显降低;3例假性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仅2.2%~8.8%,食管体部静息压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山莨菪碱试验可作为贲门失弛症食管测压诊断时的重要补充,也是贲门失弛症和假性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倩 《医学综述》2012,18(12):1809-1811
多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可以出现食管动力障碍,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炎性肌病、强直性脊柱炎、重症肌无力等。通常表现为反流症状或吞咽困难。但部分食管动力障碍的患者无临床症状。各种自身免疫疾病导致食管动力障碍的特点各不相同,治疗方面除采取对症治疗外还应重视治疗原发病。现就近年来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的食管动力障碍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高、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除因以典型反流症状为主诉就医确诊为GERD外,以不典型症状被诊断为本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目的 探讨典型症状与非典型症状GERD患者在基本资料、反流特点及食管动力学方面的差异,发现不典型症状GERD的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典型症状GERD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MII-pH)明确存在病理性反流,并同时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胃镜排除其他胃肠器质性疾病。根据主要症状分为典型症状组和非典型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反流特点〔pH<4总反流次数、长反流(>5 min)次数、pH<4时间百分比〕、病程及食管动力学参数〔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下食管括约肌残余压(LESRP)、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UESP)、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UESRP)、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收缩积分(DCI)、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之间的差异。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GERD患者共71例,其中典型症状组32例,非典型症状组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及胃镜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发生率均高于反流性食管炎(RE)(P<0.05)。典型症状组pH<4总反流次数、pH<4时间百分比高于非典型症状组,病程短于非典型症状组(P<0.05);两组长反流(>5 min)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症状组LESP、DCI、LESL低于非典型症状组,UESP、UESRP高于非典型症状组(P<0.05);两组LESRP、CF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D的好发年龄为40~60岁,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GERD患者的年龄无差异;GERD患者中NER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RE。非典型症状GERD患者反流程度低于典型症状GERD患者。非典型症状GERD患者UESP、UESRP下降的程度更为显著,但LESP及食管体部蠕动功能优于典型症状GERD患者,病程长于典型症状GERD患者。  相似文献   

19.
应用花生凝集素(PNA)、豌豆凝集素(PSA)和双花扁豆凝集素(DBA)对4例非肿瘤死亡的尸体解剖食管上皮和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周围的食管粘膜进行免疫标记,以分析在发生癌变时食管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基变化,结果表明:4例尸解食管上皮对PNA、PSA标记呈阴性,而对DBA标记呈阳性,在食管粘膜上皮发生癌变时PNA及PSA标记转为阳性,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相反,在食管上皮癌变时DBA标记的阳性率下降甚至全部消失。说明细胞在发生癌变时会导致细胞表面的糖链结构发生变化。另外,食管癌周围形态学正常的粘膜上皮对PNA及PSA标记也有16%和12%的阳性表达,推测可能在粘膜上皮细胞尚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时其细胞表面的糖基链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