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eckeI憩室并间歇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辅助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检查在Meckel憩室并间歇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Meckel憩室伴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辅助诊断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9mTc标记红细胞核素扫描(TLRBCS)对含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诊断率为88.24%.选择性血管造影68.42%的病例可明确出血部位.结论TLRBCS和选择性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它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Meckel’s憩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与组织形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Meckel’s憩室的小儿患者24例。结果:Meckel’s憩室并发下消化道出血15例、肠梗阻4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中14例行^99mTcO4、腹部显像,与病理符合率为57%。结论:下消化道出血是小儿Meckel’s憩室的常见并发症,核素显像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活动期出血、血管畸形可导致假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对2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DSAG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发现:空肠血管瘤3例,空肠平滑肌瘤3例,空肠粘膜下平滑肌肉瘤2例,回肠末端血管畸形、Meckel憩室1例,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盲部腺瘤1例,回盲部血管瘤1例,升结肠血管畸形1例,乙状结肠溃疡型腺瘤1例,肝曲部血管瘤1例,降结肠平滑肌瘤1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未见异常10例,其中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率71.43%(20/28)。故提示DSA下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Seldinger's法靶动脉插管PUCK造影,其中24例造影阳性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并将血管造影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定位诊断率87.5%(21/24),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5%(18/24),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6例,血管畸形15例,麦克尔氏憩室2例,克隆氏病1例。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DSA诊断下消化道出血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结果:100例中36例发现病变,阳性率为36%,其中小肠肿瘤15例,小肠炎症6例,肠道血管畸形15例。结论:DSA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介入治疗方法和意义.方法 12例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并对出血动脉进行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或栓塞.结果 肿瘤6例,血管畸形3例,麦克尔氏憩室1例,造影阴性者2例,并对其中8例采用了动脉血管加压局部灌注或栓塞,止血效果明显.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且能经过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和栓塞进行及时止血.  相似文献   

7.
崔红利  肖潇  杨均  王军  李丽  颜綦先  兰春慧  陈东风 《重庆医学》2013,42(18):2093-2094,2097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疾病临床特征,丰富对小肠出血疾病的诊治经验。方法 59例消化道出血均行胃、结肠镜检查,排除上、下消化道疾病,诊断小肠出血,分别予以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胶囊内镜、CT、CTA、血管造影或外科手术探查并针对此组小肠出血的病因就各种辅助检查的价值、治疗方式、效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肠出血性疾病中以血管发育不良和畸形最为多见,占本组病例的52.5%,其次是小肠肿瘤占本组病例的25.4%,炎性肠病占本组病例的13.6%,Meckel憩室占本组病例的8.5%。结论小肠出血以血管发育不良和畸形为多,除胶囊内镜、小肠镜以外,CT及CTA检查有重要价值,治疗方法有常规的止血药物及生长抑素静脉给药到达止血目的,另外,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探查及辅以术中内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孙颢  陈佳栋  高友福 《西部医学》2013,(10):1471-1472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近十年来由外科诊治的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2例临床资料,分析少见原因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5.0%(12/16),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置钢丝标记定位准确率100.0%(4/4)。纤维结肠镜阳性栓出率25.0%(5/20)。22例中血管畸形16例(72.7%),小肠间质瘤4例(18.2%),结肠憩室2例(9.0%)。出血病灶位于小肠13例(59.1%),住于大肠9例(40.9%)。介入栓塞治疗术治愈血管畸形12例(54..5%),其余病例手术治愈10例(45.5%)。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病灶定位价值很高,经动脉导管放置钢丝标记出血部位对术中找出病灶所在肠段有积极意义,介入栓塞治疗术是血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是治疗下消化道大出血必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道的分段。方法:对34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小肠镜、剖腹探查及术中内镜检查。结果:诊断阳性率为: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62.5%(10/16),核素扫描50.0%(4/8),小肠气钡双重造影42.9%(6/14),小肠镜0.0%(0/4),剖腹探查100.0%(10/10)。结论:小肠出血的诊断首选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再行核素扫描,尤其是少量小肠出血对核素扫描较敏感;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微小的隆起和凹陷性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小肠镜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剖腹探查用于上述辅助检查均未能明确,且排除了上消化道和大肠病变而又有大量出血和反复出血者。应将小肠认为是中消化道而大肠是下消化道。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将导管选入腹腔动脉 ,对可疑病变部位血管选择性造影。有活动性出血者行选择性动脉栓塞 ,有异常血管而无明确活动性出血经导管灌注血管收缩药物。结果 :1 8例病例中 1 2例造影出现异常表现 ,即造影剂外溢、积聚、血管增多、结构紊乱。其中血管发育异常 2例 ,憩室 1例 ,肿瘤 3例 ,非特异性炎症 1例 ,假性动脉瘤 2例 ,溃疡病 3例。靶血管栓塞后造影剂外溢消失。结论 :选择性 DSA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检查安全有效 ,可以达到诊断和 /或治疗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动脉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急性消化道出血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6例有阳性发现,并做了定位诊断,阳性率85.7%,其中1例明确病因。2例进行垂体加压素灌注,即刻造影未再有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胃肠道出血的定位诊断,并能及时进行灌注止血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结辉  游箭  牟玮  李强 《重庆医学》2003,32(2):207-210
目的 比较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胃镜、结肠镜、病理结果,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两者对出血的显示情况和诊断正确率。结果 整体上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选择性动脉造影在出血活动期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优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在出血间歇期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无明显差异。结论 为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急性大出血时选择性动脉造影是首选方法;慢性问断少量出血时,如果常规无创检查方法皆为阴性,行选择性动脉造影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空回肠出血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空回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的选择。方法:33例空回肠出血患者分别行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核素扫描、血管造影、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等单项或多项检查。手术及病检证实。结果:33例患者中,小肠肿瘤占13例(39.39%),以平滑肌瘤多见,小肠感染性疾病8例(24.24%),Meckel‘s憩室7例(21.21%),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3例(9.1%),其它2例(6.06%),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黑便多见(42.42%),约1/3的患者伴有腹痛,以中度贫血为多见(48.48%).核素扫描检查7例,5例均发现小肠出血部位.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均为Meckel‘s憩室;胃镜和/或结肠镜检查20例,5例提示小肠病变;剖腹探查6例,其中1例蓝色橡皮疱痣血管瘤、1例血管畸形、1例坏死性小肠炎,3例经术中肠镜发现1例副伤寒、1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肠道钩虫病。结论:空回肠出血以肿瘤为最常见病因,对不明原因的中度贫血伴黑便者应高度怀疑小肠病变,核素检查对诊断Meckel‘s憩室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结合术中内镜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4例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期选择性肠系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10例,术中肠镜检查确诊4例,本组手术12例,2例行DSA栓塞成功,全组治愈率100%。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结合术中内镜是目前小肠血管畸形较理想的诊断方法,外科手术是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及筘疗价值。方法对38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出血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即时灌药、栓塞。结果经DSA检查38例均为阳性发现,34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止血率89%。结论DSA在治疗消化道出血及诊断中有较高阳性发现率及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16.
四例下消化道出血DSA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DSA造影,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4例病人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静脉过早显影;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选择性动脉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腹部选择性DSA检查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0例,下消化道出血1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靶动脉插管DSA检查。结果造影定位诊断率为85.7%(24/28),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81.3%(13/16),直接显示出血征象(造影剂外溢)71.4%(20/28)。造影阴性4例。结论腹部选择性DSA检查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尤其对小肠和胆道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常规检查方法困难,剖腹探查的确诊率不及30%。我院1984年以来行紧急内镜和选择性血管造影相结合检查16例,现就两种检查方法密切结合的诊断价值及应重视的问题进行探讨。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本组16例均以内眼见鲜红或暗红色便血原因不明为紧急内镜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指征。全部病例均急诊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大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血管发育不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附病理证实的17例报告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消化科蒋义斌,钟良,陆玮自1979年2月~1995年5月底止,我们经选择性动脉造影(下简称造影)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道血管发育不良引起消化道出血共1...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4,时出血停止。结论DS憷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