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5年 4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们共手术治疗了 2 2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VSD)的病人 ,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2 2例病人中男 12例 ,女 10例。年龄 2~ 30岁 ,平均 (10 2± 4 8)岁。体重 11~ 5 2kg ,平均 (2 5 2± 10 4 )kg。临床症状多为心脏杂音或肺部感染、剧烈运动后或小儿哭闹后出现呼吸困难及口唇发绀。查体 :胸骨左缘 3、4肋间均可闻及明显收缩期杂音 ,心界明显扩大 15例 ,P2 亢进 18例。所有病人均经胸壁路径或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术中经心脏表面或食管超声进一步明确VSD位置 ,并在修补后了解手术效果。 18例肺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院449例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2例、女217例,年龄3~55(17.3±11.2)岁。结果44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4.0(2.4±0.3)h,体外循环时间42~136(64.2±11.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7~84(28.4±10.7)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45(6.9±3.8)h,术后住重症监护室时间16~68(20.5±5.6)h,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50~1060(213.1±117.2)mL,术后住院时间5~16(6.9±1.3)d。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中转正中开胸患者。出现并发症11例(2.4%),包括术中再次手术1例,术后胸腔镜下二次止血3例,切口感染3例,室间隔缺损残余漏2例,股动脉切口狭窄合并血栓栓塞1例,右侧气胸1例。患者术后随访1~128(72.2±33.9)个月,无再次手术患者,室间隔缺损残余漏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轻中度关闭不全各1例,心功能明显好转。结论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及安全可靠等优势,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右侧腋下直切口修补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结果及手术经验,探讨此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经右侧腋下直切口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1.1~11.0(4.4±2.8)岁,体重7.6~28.0(14.6±5.3)kg。全身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侧90°卧位,沿腋中线在第3肋骨上缘和第5肋骨下缘之间做垂直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沿膈神经前2 cm纵向切开心包并悬吊,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分别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肺动脉纵切口补片修补缺损。体外循环结束后,拔除主动脉插管,间断缝合心包,经第6肋间置胸腔引流管。于术后3个月、6个月和/或12个月随访,了解患者家属满意度,复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结果经右侧腋下直切口顺利完成手术,无操作困难,无需延长手术切口或改变手术切口类型。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膈神经损伤、切口愈合不良或切口感染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发生。胸部切口长度4.4~7.0(5.07±0.66)cm。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均得到随访,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和/或12个月经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期间无死亡患儿,未见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未见胸廓不对称。随访时见胸部切口长度短,位于腋窝下,隐蔽美观,所有患儿家属对此切口满意。结论经右侧腋下直切口修补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且其诸多优点能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受益。 相似文献
4.
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方法 16例先天性心脏病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6~ 2 7)岁。 (14± 7)岁 ,体重 (17~ 6 7)kg ,(38 5± 16 8)kg。采用股动静脉插管 ,在患者右侧第四肋间胸骨旁、第四肋间腋中线、第七肋间腋中线各打一个直径 1cm~ 3cm的孔 ,经第四肋间腋中线插入上腔静脉插管 ,建立体外循环 ,阻闭升主动脉 ,冠脉冷灌 ,心脏停搏 ,切开并悬吊右心房 ,显露三尖瓣及室间隔缺损 ,缝合室间隔缺损 ,缝合右心房切口 ,开放升主动脉。 结果 16例手术均获成功 ,主动脉阻闭时间 (2 7~ 6 7)min ,(43± 13)min。体外循环时间 (6 6~ 16 8)min ,(95± 33)min。术后心脏杂音消失 ,心脏超声检查示无心内分流。 结论 胸腔镜下可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全部心内操作。也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6.
患者 女 ,12岁。因反复发热 12年 ,前胸部疼痛 1年入院。查体 :心尖搏动在右第 5肋间锁骨中线内 1cm ,范围1cm× 1cm,胸骨右缘第 3、4肋间扪及收缩期震颤 ,闻及 级全收缩期杂音。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位心 ,室间隔上份回声中断 6 mm,缺损处探及左向右过隔分流 ,Vmax=4.0m 相似文献
7.
体重6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V SD)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148例体重6kg以下(体重3.5~6.0kg,平均5.3 kg)V SD患者中,V SD位于膜周部105例,动脉瓣下25例,肌部流出道9例,肌部流入道8例,肌小梁部1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 SD)或者卵圆孔未闭3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 I)9例,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PH)52例。148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 SD修补术和合并畸形矫治,V SD补片修补85例,直接缝合63例;其中施行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23例。结果手术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4.1%(6/148),其中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术前严重营养不良术后全身衰竭死亡,2例术中发现合并主动脉弓中断,1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效果不佳。2例V SD残余分流(1~2mm);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应用临时心表起搏器起搏,均在术后5 d内恢复窦性心律。术后住院时间6~15d(平均8d)。随访142例,随访时间4个月~6年,2例残余分流(2mm),1年后杂音消失,心脏超声心动图示V SD已愈合,无分流;心功能Ⅰ~Ⅲ级,生长发育良好。结论随着外科技术提高及设备的更新,低体重婴儿V SD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对合并复杂畸形的婴儿患者手术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0岁。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收入院。入院后查体: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5cm.全心扩大,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伴细震颤,P2亢进、固定分裂。胸部X线片示:全心扩大,双肺充血。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ASD)29.7mm,室间隔缺损(VSD)11mm,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总结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经验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83例小儿VSD的临床资料及中远期随访结果,其中男463例、女320例,手术年龄5个月~13岁,平均(3.3±1.2)岁;体重5.9~51.0(15.9±8.3)kg。所有患儿均行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其中膜周部VSD 598例,高位VSD 183例(其中合并主动脉瓣脱垂135例),肌部VSD 2例。VSD直径:左室面分流口5.0~11.0(6.3±1.2)mm;右室面分流口2.3~8.0(4.3±0.9)mm。结果 753例(96.2%)术中封堵成功,其中1例(0.1%)封堵术后4 h封堵伞脱落嵌于右肺动脉,急诊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切开主肺动脉取出封堵器,同时直视下心包补片修补VSD;1例(0.1%)术后2年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再次行CPB下取出封堵器,同时行VSD修补,术后逐渐恢复窦性心律;8例(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的中期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可行性进行随访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华西医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31例,中位年龄3(1.8,5.9)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经食管超声引导下行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观察术后1... 相似文献
12.
病人男,59岁。进行性胸闷、气促8年,当地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现症状加重半年,活动明显受限。胸部X线检查示心脏呈普大型,心胸比率0·7。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明显扩大伴左室壁活动受抑,左室舒张末内径6·9cm,左房内径5·7cm,右房内径7·3cm,右室内径4·3cm,肺动脉压估测76mmHg(1mm Hg=0·133kPa),射血分数(EF)0·38。Swan-Ganz导管检查示吸氧前肺动脉压74/52mmHg,吸氧后肺动脉压48/29mmHg,肺小动脉楔压25mmHg,心排指数为1·6L·min-1·m-2,经充分吸氧后计算肺血管阻力为5·8Wood单位。最终诊断: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IV级,重度… 相似文献
13.
干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46例干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占同期室缺手术治疗的23.2%(46/198)。缺损位于肺动脉瓣下34例,漏斗部12例。用带垫片褥式缝合修补21例,补片修补25例。全组无死亡。术后直接缝合组有主动脉关闭不全2例、残余分流2例,残留杂音3例。笔者认为,适时手术,选择适当的进路、应用补片修补、正确判断和处理主动脉瓣病变及对合并肺动脉狭窄者予以流出道补片加宽,是提高本病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继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secondary subaortic stenosis,SSS)的临床经验,探究其潜在发生机制。方法 纳入2008—2019年在阜外医院行单纯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术前无左室流出道梗阻,但术后出现SSS并于阜外医院进行二次手术的0~18岁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出现SSS的形态学特征、再次干预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6例患者,其中女2例、男4例。首次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位年龄9个月(1个月~3岁)。首次手术后2.9年(1~137个月)患者被诊断为SSS,2例患者在确诊后立即行二次手术,其余4例等待1.2年(6~45个月)后行瓣下狭窄手术治疗。最常见的室间隔缺损外科术后SSS为隔膜型,新生隔膜位于左室流出道并呈环形,小部分沿室间隔补片生长。SSS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1(7.3~8.9)年,所有患儿均未复发左室流出道梗阻。结论 无论是单纯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还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术后长期随访复查、及时干预,都是阻止主动脉瓣反流或左室流出道梗阻进展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引导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8例VS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2.6~13.0岁;体重10~35 kg。其中膜部VSD 30例,干下型VSD 6例,肌部VSD 2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口插入食管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重新评估VSD是否符合封堵治疗,如符合,根据VSD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于手术开始后,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位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 结果 38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置入封堵器直径4~10 mm,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术后4~7 d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封堵器位置正常、牢固,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随访31例,随访时间10~24个月,未出现新的瓣膜和主动脉瓣反流,无溶血和血栓形成,无封堵器位置移动现象,未发现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口隐蔽,基本不影响美观。 结论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安全、有效,无需体外循环、创伤小,无需X线辅助,住院时间短,使该手术成为更简便、可行、成功率更高的封堵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对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伴先天性巨结肠行VSD修补术后患儿实施严密监护,严格无茵探作及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认真做好胃肠道护理、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保证静脉营养供给。结果巨结肠所致的危重状况得到有效控制。VSD修补术效果良好。提示为VSD伴巨结肠患儿行VSD修补术时,不能忽视巨结肠对术后恢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74年5月~1998年4月共施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1070例,其中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SPVSD)193例,占18%(不包括法洛四联症的SPVSD)。由于SPVSD部位特殊,且常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因此,此型VSD与常见的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外科治疗有所不同。现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加以分析和讨论。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193例中,男112例,女81例。年龄2~35岁,平均9.4±5.5岁。体重10~59kg,平均25.2±12.1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