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紧张现状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紧张之间的关系,为预防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量表和职业紧张目录问卷对广州市5家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80.2%的急诊科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其中辱骂、威胁、身体攻击的发生率分别为77.6%、62.0%、22.3%。急诊科护士的职业紧张平均得分为296.62分,职业任务平均得分为132.08分,紧张反应平均得分为67.52分,应对资源平均得分为87.11分。影响工作场所暴力的职业紧张因素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工作环境、休闲应对资源、心理紧张反应、任务不适、躯体紧张反应、任务过重、任务冲突。结论: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高,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受职业紧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其原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4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16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结果在166份有效问卷中,有149名(89.8%)护士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不同年龄、工作时间、学历和职称的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形式依次为语言伤害(86.1%)、躯体冲突(32.5%)、特定威胁(20.5%)和性暴力(3.0%);而等待时间过久(67.1%)、未满足患方要求(64.8%)、肇事方醉酒或药物滥用(58.4%)、认为医疗费用高(53.4%)是发生暴力的主要原因;暴力发生可使护士出现委屈(75.8%)、愤怒(66.4%)、不安全感(47.6%)等不良心理反应。结论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对护士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与离职意愿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离职意愿量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对北京市13所医院的38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均分为(2.74±0.58)分,处于较高水平。385名护士在过去12个月中,遭受语言攻击(89.87%)、威胁(70.65%)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躯体攻击(20.52%),性骚扰最少(3.90%)。语言攻击、威胁分别与离职意愿Ⅰ(辞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离职意愿Ⅱ(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呈正相关(P0.01)。结论管理人员应考虑语言攻击和威胁的发生,以降低急诊科护士的离职意愿。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底,采用发放量表的形式,对苏州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ICU病房护士在过去1年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总发生率为100%,受到语言攻击的占98.3%,受到身体攻击占79.6%,受到性骚扰的人数占30.6%;印象最深的一次受暴行为多发生在白班有同事在场时,施暴者91.8%为患者,81.6%护士遭受暴力后继续上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聘用形式是影响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以语言暴力和躯体攻击为主,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护士培训,护士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可增强暴力防范意识和技能,从而减少暴力发生。  相似文献   

5.
葛宝兰  常娜  孙宏玉 《护理研究》2008,22(34):3134-3136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分析原因,为预防、干预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WHO相关文件及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设计调查表,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98名急诊护士近1年内遭受暴力情况进行调查.[结果]98名被调查者在最近1年内有78人遭受过暴力,发生率为79.59%,以语言暴力为主;分诊台是急诊科发生暴力的常见工作场所;急诊科护士处理暴力的主要方式是耐心解释和忍让回避;暴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病人(或其陪同者、探视者)的要求未得到满足、候诊时间过长、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等;强迫、焦虑、躯体不适、抑郁和恐惧是急诊护士遭受暴力后的主要负面心理反应.[结论]急诊科护士作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必须引起重视;针对医院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暴力的能力,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苏州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WPV)的态度和认知状况.方法 2010年1-4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苏州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护士对WPV的态度和认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护士在过去1年中遭受的工作场所暴力情况和对工作场所暴力的态度等.结果 苏州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为63.0%,76.9%的护士之前曾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一词,78.1%的护士认为在工作中遭受暴力不可避免,98.6%的护士认为岗前培训时应包含预防暴力的内容,只有10.1%的护士所在医院组织过WPV的相关培训.结论 苏州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较为普遍,而目前医院针对护士开展预防工作场所暴力的培训较少,应对护士进行WPV的相关培训,避免或减少护士受到工作场所暴力的损伤,以创造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2016年1~12月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本地区3所综合医院急诊科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128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与急诊科未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100名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急诊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科医护人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方面评分均高于未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均高于未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医护人员(P0.05),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积极应对方式及社会利用度评分低于未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医护人员(P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可知,急诊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心理状况呈负相关(P0.05),而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心理状况呈正相关(P0.05)。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呈负相关(P0.05)。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容易存在不良的心理状况,不同的应对方式及社会利用度是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思 《当代护士》2022,(5):90-92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水平,并分析影响急诊科护士暴力氛围感知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116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量表、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量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量表得分为(94.26±21.06)分,得分率为67.33%,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年龄、半年内是否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职业压力水平以及应对方式为影响其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水平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水平一般,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医院管理者应针对护士个体情况给予干预,提高其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广州市5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概况;调查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应激障碍发生的情况;分析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发生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定量表平民版(PCLC)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广州市5家三甲医院急诊科14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为86.7%;语言暴力是主要形式.急诊护士在遭受暴力后产生委屈、气愤、工作热情下降、精神无法集中以及转行等负性情绪,甚至个别有轻生念头.过去1年内曾经遭受暴力的急诊护士(遭受暴力组)的PCL-C得分明显高于过去1年内未遭受暴力的急诊护士(非暴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过去1年内曾经遭受暴力的急诊护士中,21.8%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12.1%出现了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伤害程度、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进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归方程,解释变异度的42.4%.结论 急诊护士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工作场所暴力情况;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护士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与伤害程度、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分析原因,为预防、干预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WHO相关文件及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设计调查表,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98名急诊护士近1年内遭受暴力情况进行调查。[结果]98名被调查者在最近1年内有78人遭受过暴力,发生率为79.59,以语言暴力为主;分诊台是急诊科发生暴力的常见工作场所;急诊科护士处理暴力的主要方式是耐心解释和忍让回避;暴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病人(或其陪同者、探视者)的要求未得到满足、候诊时间过长、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等;强迫、焦虑、躯体不适、抑郁和恐惧是急诊护士遭受暴力后的主要负面心理反应。[结论]急诊科护士作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必须引起重视;针对医院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暴力的能力,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锐器伤、血液暴露及工作场所暴力3种职业暴露的发生状况及防护行为现状。方法 便利抽取21所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依据每所医院急诊科排班整群抽取1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及锐器伤、采血过程中血液暴露、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现状及防护行为,调查对象匿名填写问卷。结果 共收集问卷1 150份,有效问卷1 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5.83%。在过去1年中,急诊科护士至少经历过1次锐器伤、采血中的血液暴露、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及性骚扰的发生率分别为37.8%、36.4%、68%、12%和5.3%;急诊科不同的工作区域,锐器伤(χ 2=16.805,P=0.010)、语言暴力(χ 2=98.509,P<0.001)、身体暴力(χ 2=79.916,P<0.001)发生率不同。在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中,92.8%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能够挤血,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并消毒;69.8%的护士在采血过程发生血液暴露后能够冲洗暴露部位并消毒;在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时,41.3%的护士耐心解释,30.0%的护士忍让回避。3种职业暴露的上报率均较低(<30%)。结论 急诊科职业暴露发生率相对较高,管理者需要重视急诊科的工作环境建设,加强采血过程和工作场所暴力的职业防护培训,同时增强对3种职业暴露的上报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行儿科门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预防及干预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用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对济南市10家综合性三级医院的166名儿科门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166名调查对象中,有123(74.1%)名护士在1年之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其中以心理暴力为主(99.2%);对护士技术不满意(65.9%)、候诊时间太长(43.9%)、不合理要求被拒绝(43.9%)是儿科门诊发生暴力的主要原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无孩子、是否值夜班、工作满意度是儿科门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结论:儿科门诊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对护士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医院应针对儿科门诊工作特点采取相应预防及应对措施,提高护士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及特点。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苏州地区3所三级综合医院,使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护士在过去1年遭受的工作场所暴力情况,采用频数、构成比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4份有效问卷中有305人报告曾在过去1年遭受过不同形式的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3.0%;暴力主要发生在白班时间,占74.1%;暴力发生的主要地点为病房占51.5%、护士站占23.9%;护士应对暴力的方式护士主要为“耐心解释”占73.1%、“忍让回避”占70.2%。结论苏州地区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并不少见,社会和医院应从多方面进行干预,预防及减少暴力发生。  相似文献   

14.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身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90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6个月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遭受组护士SCL-90各因子得分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效问卷264份,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107名(40.5%),在年龄、工作时间上均小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P〈0.01),施暴者多数为病人家属(54.2%);遭受的暴力大多数为言语的辱骂、污辱、折磨和骚扰(67.6%),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护士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因子分高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其心身健康严重受到影响,因此管理者在处理各种工作场所暴力的同时,应注意护士的心理反应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对浙江省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04名门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4名调查对象中,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为74.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位、是否为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医院是否采用有效预防暴力的措施4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职位、是否为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医院是否采用有效预防暴力的措施是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建议进行进一步的干预研究,以减少门诊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情况,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遭受深圳市3家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护士932名。运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情况和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体发生率为64.3%,其中心理暴力为86.0%、身体暴力为20.9%和性暴力为11.5%。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为61.0/64.0分高于未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29.0/4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734,P〈0.01);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在心理健康9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未遭受暴力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频次越多,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得分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发生频次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身体暴力及性暴力的发生频次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较高;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未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低;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频次越多,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Workplace violence is a serious occupational problem among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better understand workplace violence experienced by triage nurses.MethodsA mixed-methods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27 Italian nurses involved in the triage area of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Violent Incident Form and qualitativ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3 focus groups.ResultsNinety-six percent of triage nurses had suffered an episode of violence during the previous year.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at perpetrators of violence were primarily patients' relatives or friends (62%), usually male and in a luci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The aggressor was a male patient in 31% of violent episodes. Male nurses reported only verbal abuse, unlike female nurses who suffered both physical and verbal episodes. Females received assistance from other staff during the aggression event more frequently than males, and females more frequently suffered from physical injury. Only physical and verbal aggress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injury. Four main themes emerged from the focus groups.DiscussionNurses reported that high exposure to workplace violence in triaging had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on thei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on their behavior at work and at home. Violence, perceived as a personal and/or professional injury owing to insufficient organizational support, led professionals to experience feelings of resignation and to believe that abuse was an inevitable part of the job. Nevertheless, in our study, the precipitating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suggesting several possible solutions to limit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8.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workplace violence involving nurses and to identify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a high-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hospital.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was used. The final sample comprised responses from 1831 registered nurses collected with a whole-hospital survey from June 1 to June 15, 2016.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rses who had experienced any form of violence were collected,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nurses related to workplace violence.ResultsOu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nurses surveyed, 904 (49.4%) nurses reported having experienced any type of violence in the past year. The frequencies of exposure to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violence were 6.3% (116) and 49.0% (897), respectively. All the incidence rates of violenc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studies based on regional hospitals in China and were at the same level foun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nurses at levels 2 to 4 and female nurses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were the most vulnerable to non-physical violence. For physical violence, the two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were working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having 6–10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ConclusionsWorkplace violence directly threatens nurses from high-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hospitals. However, the incidence of WPV against nurses in this teaching hospital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regional hospital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material to identify areas where nurses encounter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workplace violence in high-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hospitals.  相似文献   

19.
深圳地区综合医院临床护士经历医院场所暴力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综合医院护士经历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和医院暴力事件状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运用医院场所暴力调查问卷的修订版,调查深圳市19所医院的1552名护士1年内所经历的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结果1年内护士经历的医院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为70.55%。暴力事件的特点为: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高于一级医院;急诊科发生率最高;暴力多发生在白班、病房;施暴者特点是中年、男性、患者家属;施暴原因主要为不合理要求被拒绝;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耐心解释”和“忍让回避”。结论综合医院护士经历医院场所暴力具有普遍性,建议加强管理,从而减少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