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内压力与误吸的相关性。方法Sheridan气管导管气囊上缘伴行7.0Fr吸痰管,健康杂种犬麻醉后置入内径7.0mm的气管导管,给人工气道气囊充气,选择不同水平囊内压,在气囊上声门下通过伴行的吸痰管注入10mL生理盐水,保留5min,收集剩余液体量,漏出液体量即误吸量,观察比较各囊内压力下误吸量。结果囊内压力在29mmHg时误吸量为0mL,与囊内压力在26mmHg误吸量为(0.48±0.48)mL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当囊内压力在15mmHg时误吸量为(1.3±1.57)mL,18mmHg时误吸量为(0.8±1.0)mL,22mmHg时误吸量为(0.75±0.8)mL,与囊内压力在26mmHg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囊内压力在11mmHg时已出现漏气。结论囊内压力在15-26mmHg时误吸量无显著差异,临床工作中可结合其他因素选择此范围内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内压力与误吸的相关性。方法Sheridan气管导管气囊上缘伴行7.0 Fr吸痰管,健康杂种犬麻醉后置入内径7.0 mm的气管导管,给人工气道气囊充气,选择不同水平囊内压,在气囊上声门下通过伴行的吸痰管注入10 mL生理盐水,保留5 min,收集剩余液体量,漏出液体量即误吸量,观察比较各囊内压力下误吸量。结果囊内压力在29 mmHg时误吸量为0 mL,与囊内压力在26 mmHg误吸量为(0.48±0.48)mL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当囊内压力在15mmHg时误吸量为(1.3±1.57)mL,18 mmHg时误吸量为(0.8±1.0)mL,22 mmHg时误吸量为(0.75±0.8)mL,与囊内压力在26 mmHg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囊内压力在11 mmHg时已出现漏气。结论囊内压力在15~26 mmHg时误吸量无显著差异,临床工作中可结合其他因素选择此范围内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气囊压力、气囊压力的测定方法方面对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进行了综述,强调护士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做好气囊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张会芝  吴金艳  乔红梅 《护理研究》2007,21(28):2560-2561
从气囊压力、气囊压力的测定方法方面对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进行了综述,强调护士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做好气囊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刘鹏 《全科护理》2012,10(24):2295-2296
带囊气管导管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使用可以减少漏气,从而减少更换气管导管的几率并保证正常的吸入潮气量;减少误吸,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此外还可以使呼吸末二氧化碳、潮气量、肺顺应性的监测更加准确[1]。带囊气管导管广泛应用的同时,正确管理气囊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笔者从气囊内压力影响因素、气囊充气方式、压力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人工气道气囊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立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病人呼吸道畅通、机体氧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泄的重要措施,并作为临床连接呼吸机实行正压通气的主要方式。在实行机械通气时,需将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气囊充气以封闭  相似文献   

8.
人工气道气囊可以固定气管插管、密封气道、避免漏气和误吸等,但伴随着诸多并发症,如漏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声门下狭窄及气管破裂等。气囊压力与气道并发症密切相关,且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材质、体位、机械通气、气囊位置、导管型号、护理操作、导管使用时间等。如何将气囊压力控制在目标水平范围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许多学者自主研制压力监测装置进行气囊压力监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文章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新进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吞咽反射对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影响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芳琴  赵静月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1957-1958
目的观察吞咽反射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有无影响。方法应用PORTEX专用气囊压力监测表进行首次气囊校准后,分别于校正后2 h4、h6、h、8 h连续监测有吞咽反射组和无吞咽反射组的气囊压力。结果校正后2 h,两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经统计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校正后4 h两组患者的气囊压力经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于收入ICU治疗的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病人(尤其是吞咽反射存在的病人),应该在气囊测压表的监测下,每隔4 h注气校正一次,才能防止套囊漏气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如今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已经广泛用于ICU危重症患者,是ICU主要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气管内导管气囊压力的科学管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部分,既要阻断气囊与气管壁间的漏气,又要防止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性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口咽部污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易在气管内导管气囊上积聚,通过气囊与气管周围缝隙误吸入下呼吸道,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enti-  相似文献   

11.
2种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2种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自身对照法测100例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采用普通血压计与德国产VBM专用气囊测压表测量,比较测定的结果。结果 资料经统计学检验,Z值=-1.300,P值=0.194,P〉0.05,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普通血压计同样可准确测定人工气道气囊压力。  相似文献   

12.
人工气道气囊必须充气,目的是封闭气道,但过度充气后的气囊会使气管黏膜缺血、糜烂甚至坏死等[1],因此,充气时最好有测压装置[2],以调整气囊压力在合适的范围。但目前测定气囊压力的专用气囊测压表没有普遍配置,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因此寻找其他的测压方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2004  相似文献   

13.
人工鼻和输液泵持续湿化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人工气道湿化过程中,不同湿化方法的选择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应用人工鼻的人工气道患者52例,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滴注湿化,湿化液均采用0.45%氯化钠溶液125 mL+5%碳酸氢钠125 mL+氨溴索30 mg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相关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中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入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姜曼  敖薪  杨新超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10):1549-155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不同负压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实验家兔的影响,旨在寻找安全有效的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选取临床上持续声门下吸引常用的负压,将入选的40只健康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即A组:40~60 mmHg(1 mmHg=0.133 kPa)、B组:60~80 mmHg,两组分别间歇4 h声门下冲洗1次。观察并记录两组实验家兔机械通气1周内痰液量、声门下至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机械通气第4天和实验结束时,记录两组出现肉眼可见血性液体和潜血实验阳性例数。同步显微镜下观察两组试验家兔气管黏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两组试验家兔痰液量、声门下至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和滞留物出现肉眼可见血性液体情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滞留物潜血实验阳性情况:机械通气第4天和第7天,B组例数明显多于A组,P均<0.05。电镜下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机械通气第4天和第7天,A组气管黏膜损伤为Ⅰ度,B组气管黏膜损伤为Ⅳ度。结论在保持安全有效吸引的前提下,恒定40~60 mmHg负压持续声门下吸引,间歇4 h声门下冲洗1次,不仅可以保证吸引效果,而且可以减轻对气管黏...  相似文献   

15.
人工气道套囊压力调整频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并评价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的调整频率,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护理中每日交接班时(8:00、16:00和22:30),先记录平静状态下的人工气道套囊压力,并再将气囊压力调整至30 cmH2O.体外模拟实验:用50 ml注射器模拟气道,将气管插管插入其中并调整套囊压力为30 cmH2O,静置每4 h测量套囊压...  相似文献   

16.
肠内营养能维护肠道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并且早期使用肠内营养能减少热量储备和组织的丧失,从而对减轻机体重要脏器的继发性损害有所帮助,因此肠内营养日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工鼻在老年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中应用效果。方法将老年病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采用人工鼻气道湿化患者34例,采用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患者34例为常规湿化组,观察患者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气道湿化程度及气道应急反应。结果人工鼻湿化组在减少患者吸痰次数、日均吸痰量、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及高气道反应明显优于常规湿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在减少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及保持良好气道湿化效果,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湿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莺杨晶  霍春萍 《现代护理》2007,13(29):2757-2758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方法将17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例)和对照组(9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法(对照组)吸痰各30 d,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 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试验法的吸痰效果2、4 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与常规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吸痰效果好,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减少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连续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建立其压力衰减的数学模型,探讨气囊压力的最佳监测频率。方法选取呼吸重症监护室辅助通气患者158例,根据指南推荐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最高限,调整压力到30 cmH2 O,采用PORTEX压力监测表,每小时监测并记录实际压力,基于测得的压力数据,使用曲线拟合法建立压力衰减数学模型,计算获得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合适频率。结果取每小时测取的气囊压力平均值做曲线拟合,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最佳间隔时间为4.24 h;取每小时测取的气囊压力的下限做曲线拟合,则得出最佳间隔时间为3.06 h。结论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至少间隔4.24 h监测并校正气囊压力一次;若基于更为安全的角度考虑,以防止气囊漏气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应间隔3.06 h监测并校正气囊压力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